淄博市博山区“鲁中齐长城风景廊道”旅游公路

2025-11-07 20:11:13
申报单位:淄博市交通运输局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齐长城风景廊道旅游公路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全长31公里,路面宽6-12米,为三、四级公路,全线设驿站6个、观景台4处、停车场22处。项目历经多次改造升级,累计总投资1.2亿元。道路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交通状况良好,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025年先后获评山东省旅游公路精品示范案例和中国公路学会“美丽公路”称号。

  二、项目特色

  (一)文化资源深度挖掘

  1.世界文化遗产活化

  廊道串联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84.566公里段,是保存最完整、穿境最长的一段,包含风门道关、齐鲁会盟台等2600年历史遗迹,通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2.古村落保护与振兴

  联动8个国家级古村落和3个省级古村落,通过不断开展传统村落修复、保护工程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加大保护、丰富了乡村的人文韵味。

  3.廊道多维价值释放

  以齐长城风景廊道为纽带,串联起红叶柿岩、岜山中医药基地两大4A景区及特色民宿群,融合淋漓湖、天池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通过“公路+人文+自然”的立体开发模式,凸显博山生态与文化的共生特色。

  (二)廊道综合服务提升

  1.精心谋划,匠心打造

  通过“四好农村路”标准引领,开展3个月摸排调研,覆盖道路病害、地质条件、山体边坡等多个要素,逐一化解潜在问题。采用“内外双控”监管机制,3个半月完成全流程改造,经2个雨季检验实现零损毁、零事故,获沿线30余单位赠旗认可。

  2.完善设施,提升服务

  构建“主停车场+分散车位”体系,利用村广场改造服务节点,在观景台、景区入口建设“餐饮+停车+如厕”三位一体设施,配置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点等信息的全景导览系统。创新“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模式,引导村民提供土特产售卖及文化讲解服务。

  3.统一标识,彰显规范

  严格遵循国家、地方规范,完善安全设施并增设电子支路哨兵。2024年9月起按《山东省旅游公路标识指南》要求,在关键节点设置统一旅游标识,实现“安全保障+观光指引”双功能融合。

  (三)交旅融合创新实践

  1.旅游集散服务

  紧邻红叶柿岩景区入口,建成400平旅游集散中心,集成前台、售票、候车、接待、投诉、母婴室等多个功能区,配套旅游大巴与私家车停泊空间,提供广播资讯、商品咨询、投诉受理等多项服务。同步在核心景区建设标准化停车位,配套咨询点、公厕、商店,形成“枢纽对接-综合服务-景区配套”全链条保障体系,高效衔接各方游客需求。

  2.多元交通网络

  创新城乡客运服务模式,开通多条旅游观光公交线路和淋漓湖(282路)、镇门峪村(16路)等多条旅游定制公交可抵达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柿岩等沿线重要景点。推行“客运+快递”模式,拓展代运邮件快件功能,畅通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

  3.智慧信息服务

  在核心景区及重要乡村旅游点集成并提供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在线预定等服务功能;同时微信公众号“文旅博山”和政府政务网站提供攻略博山、旅游服务等板块,可供游客个性化路线定制。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资源环境保护

  规划建设全程贯彻生态保护理念,通过合理确定技术指标、利用老路资源实现集约用地,融合借景造景手法提升路域景观。博山区依托石门片区山、水、林、湖资源,制定《博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实施森林保育与矿山修复等工程,获评山东省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称号,构建“保护性开发-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环境资源保护模式。

  2.文物保护与价值活化

  将文物安全置于规划首位,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深入挖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融入旅游公路建设。创新成立山东省首支专业化文物保护队伍,制定地方文化针对性保护措施,形成“保护-研究-活化”全链条文物保护机制。

  3.环境卫生治理

  纳入路域环境整治重点路段,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管养模式,设置路长制公示牌,配备专职养护员每日清扫、定期巡查维修。实施清理垃圾杂物、整治乱堆占道、增设环卫设施、种植绿化植物、推进“三改一整”(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等卫生治理举措,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村落;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垃圾统一收运无害化处置,构建“管养机制-卫生治理-设施升级”立体化环境治理体系。

  (五)运营管理体系创新实践

  1.旅游业态开发与资源盘活

  通过齐长城风景廊道串联农产品产区,实现了与城市路网、国省道干线路网的“快速通达”,构建“交通+产业”通道,推动花椒、香椿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运营;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人才,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打造了“丹枫石韵”、峪口清风民宿等标杆项目,形成“民宿集群+传统村落改造”双轮驱动模式,2025年新启动4.4亿元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构建“产业联动-人才回流-资源活化”生态闭环。

  2.全域环境管养机制创新

  博山区制定《2025人居环境创新提升方案》《博山区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洁化等全域环境整治工作。在做好路面保洁的同时,合理设置管养周期,对沿线道路环境进行动态监控,督促镇办增加管养人员,针对山体落石和树木落叶定期清理。

  3.品牌化宣传推广体系构建

  打造“齐长城风景廊道”热门IP,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矩阵传播景观资源,五一假期单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车辆1000余辆;获新华社、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其中新华社客户端24小时点击量突破110万次,形成“品牌塑造-多渠道传播-媒体赋能”立体化推广模式。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品牌驱动与产业联动

  齐长城风景廊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同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廊道建成以来,据统计串联景区、景点接待游客总量已突破200万人次,带动沿线群众增收3500万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了博山区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鲁中齐长城风景廊道已是继“淄博烧烤”以后,淄博的第二张城市名片。

  (二)社会效益:民生改善与业态创新

  齐长城风景廊道不仅改善了石门片区道路环境,惠及28个行政村,还带动了整个石门片区旅游业发展。游客增量不断叠加,带来了海量商机,催生了廊道片区旅游新业态的极速发展,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慢慢多了,村民陆续开始对闲置房屋进行维修改造,对未来生活有了新的展望。以清风民宿、云舍民居、山也.柴窑面包为代表的返乡创业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以《头文字D》电影场景体验为主题的藤原豆腐坊、移动咖啡屋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据统计廊道建成以来,石门片区新增民宿30余家,饭店20余家。2024年7月、2025年8月石门片区分别启动了丹枫石韵、九村连片2个传统民居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9.4亿元,累计撬动社会投资总额将突破10亿元。被省交通运输厅和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山东省首批精品旅游公路典型案例,中国公路学会评为“全国美丽公路”。

  (三)生态效益:绿色发展与文脉传承

  齐长城风景廊道沿线林草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90%。沿线村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们看到了更多致富的可能。项目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因素,采用了生态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和《父母爱情》就是以石门片区古村落为背景拍摄的。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新路子,在交通、农业、林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上做新文章,通过道路运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