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红色旅游公路

——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融合的交旅实践

2025-11-07 20:18:12
申报单位:耒阳市万家灯火义工协会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耒阳红色旅游公路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西北部,北起淝田镇,途经大义镇、龙塘镇,南至黄市镇,全长80公里,东接S320省道,西连蔡伦竹海景区,辐射湘南起义旧址群、谢维俊故居等红色地标,形成“一轴串多点”的空间布局。

  建设规模:公路采用双向两车道设计,路基宽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融入彩色沥青铺装技术,沿线设置观景台12处、骑行道35公里、步行道20公里,配备生态停车场28个(总车位1200个),实现“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资源背景:串联蔡伦故居(国家4A级景区)、湘南起义耒阳指挥部旧址、谢维俊故居、敖山庙伏击战遗址等32处红色革命遗址,覆盖淝田镇、大义镇等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串联沿线竹海、古村落、温泉等生态资源,形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遗产”的复合型旅游廊道。

  二、项目特色

  (一)“交通+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1. 主题线路设计:

  以“重走红军路”为主线,沿途设置红色文化标识牌200余块,历史事件解说墙15处,通过AR技术还原湘南起义场景,打造沉浸式教育体验。

  开发“红色研学专列”,开通“市区—谢维俊故居—蔡伦竹海”公交专线,日均运送游客800人次,惠及沿线6个脱贫村。

  2. 智慧交旅系统:

  推出“耒阳红旅”小程序,集成路线导航、景点语音讲解、VR红色故事体验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红旅”。

  建立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实时显示32处停车场余位信息,节假日拥堵率下降40%。

  (二)生态与人文并重

  1. 绿色施工理念:

  采用低噪音路面材料,减少施工污染;保留沿线古树300余株,修建竹林景观步道5公里,设置野生动物通道4处。

  在谢维俊故居路段采用透水混凝土技术,实现“雨天不积水,晴天少扬尘”。

  2. 驿站服务网络:

  建设“红色驿站”3处,提供休憩、医疗、红色文创商品等服务,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

  在黄市镇设置自驾接驳中心,配备新能源接驳车10辆,实现景点间无缝衔接。

  (三)乡村振兴带动效应

  1. 交通扶贫惠民:

  开通“红色公交专线”5条,覆盖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年均运送游客超25万人次,带动沿线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设立“红色旅游扶贫专柜”,销售红薯干、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2. 农旅产业融合:

  沿线发展农家乐86家、红色民宿42间,培育“耒阳坛子菜”“耒阳油茶”等品牌,形成特色旅游消费带。

  蔡伦竹海周边建成竹筒饭体验工坊3个,日均接待研学团队5批次,带动村民就业150人。

  三、主要成效

  (一) 社会效益显著

  品牌影响力提升:获评“湖南省最美红色旅游线路”“全国交旅融合示范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红色旅游路网规划”典型案例。

  公共服务优化: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2024年数据),其中红色研学团队占比达45%,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300余场次。

  就业带动效应:沿线新增就业岗位4200个,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50万元,脱贫户人均增收2.3万元。

  (二) 经济效益突出

  旅游收入增长:2024年耒阳市红色旅游收入达3.8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旅游总收入比重从2020年的15%提升至35%。

  产业链延伸:新增红色文创企业8家,开发“红色记忆”系列商品30余款,年产值突破1.2亿元;沿线餐饮、住宿业税收贡献占比达28%。

  (三)可持续发展基础夯实

  生态保护成效:通过绿色施工与智慧管理,公路沿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

  标准输出经验:其“交通+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模式被纳入《湖南省交旅融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并在全省推广。

  结语

  耒阳红色旅游公路以交通为纽带,将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仅成为湘南地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更探索出一条“以路兴产、以产富民、以民促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耒阳样本”。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