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游并举 兴交惠农
——平顶山市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案例

案例架构
本文通过介绍平顶山市交通与旅游融合现状,结合平顶山市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平顶山市交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平顶山市交通与旅游融合主要做法
平顶山市通过编制本地旅游公路网规划,加快推动全市旅游公路规划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深入解读。专题召开政策解读培训会和规划推进会,分析解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一2030年)》等旅游公路政策体系,发展目标、总体路线和品牌建设,捕捉政策要点,分享先进案例,加快推进旅游公路网规划。
二是积极规划。围绕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结合全省“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建设,按照全市“一河二山四库”空间布局,完成全市1260公里旅游公路网规划:以高速公路为主线340公里,以干线公路为支线180公里、以农村公路为联络线740公里。
三是多方协作。积极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水利和文旅部门沟通对接,收集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特色农产品、景区、景点、文保、特色古村落等规划布局资料,邀请高水平专家团队,统筹资源优势,协作推动完善全市旅游公路规划,优化全域旅游公路总体布局。
四是加强支撑。每个县(市)至少打造一条“1号旅游公路”,串联县域主要景区,谋划汝州、宝丰、郏县、生态伏牛等旅游公路12条741公里;重点打造沙河一号旅游公路、尧山一号旅游公路、舞钢环山旅游公路、白龟湖环湖生态路、环昭平湖旅游公路、石漫滩环湖旅游公路、叶县-鲁山红色一号旅游公路等7条“精品旅游公路”。
鲁山县狠抓现有旅游沿线公路改造升级,结合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公路元素,打造景观带,增设游客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服务区、停车场,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具备山水观光、民俗旅游、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众多休闲旅游项目为一体的高标准美丽公路,为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结合县域实际,依托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全面提升道路服务品质和道路主题文化定位,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打造“一河四区”旅游公路环线,先后投资2.57亿元,建设完成环湖路、石林路等旅游线路117公里,发挥“山、水、佛、汤、林”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的全域旅游公路网络。
叶县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发展,强化整体谋划,规划引领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根据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特色及旅游景点整体谋划,围绕打造“一环、两库、三山、满天星”旅游带思路,将叶县“1号公路”建设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农村路。坚持推进“公路+产业”促增收,以公路带动沿线村镇产业发展,辐射周边118个建制村,带动14.3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沿线4万多人脱贫增收,围绕“1号公路”的马头山风景区、楚文化小镇、湖光民宿、牛角沟农家乐、听禅谷民宿等文旅产业已初见成效,成为叶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公路力量。目前,叶县桐树庄村、常派庄村、杨令庄村获评“省乡村旅游特色村”,马头山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豫晨滨湖田园生态旅游区获评省级休闲观光园区。
舞钢市结合景区和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打造人文旅游公路,在农村公路沿线设计游园、驿站、文化墙、健身步道等人文景观,先后投资1.68亿元修建了曹王线尹集段2公里的游园广场、乔苇线改线段杨庄段8公里的绿化广场,现在,广场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已成为人人竞相打卡的“网红路”。舞钢市农村公路连点成线,把4A级景区二郎山、登台架、祥龙谷与休闲农业、农耕旅游、民宿产业串起来,与工业区、农业特色产业园连起来,互通有无,畅通无阻,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能量。农村公路连着千家万户,不仅关系着群众出行便捷,还对农副产品运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庄乡的蘑菇、尹集镇葡萄、庙街乡的白茶、枣林镇的鸽子,通过农村公路,远销全国各地,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
二、平顶山市交通与乡村旅游融合路径
1、开通乡村文旅专线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找准乡村文旅发展、百姓季节性出游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产品设计三者的有效结合点。2024年5月,平顶山市文旅局推出了汝瓷、花瓷、钧瓷、蒲城古陶等五条陶瓷文化之旅线路。以弘扬文化探寻为本,风光景点游览为辅、活动演出体验为重要方式,交通运输为重要保障,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实践,务实重干,大力推进运游融合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形成道路客运和旅游同频共振、互促互进的局面。
乡村文旅专线为广大市民提供周边游、乡村游、文化游便利的同时,还根据不同资源按季节,适时推出春季郏县姚庄乡赏桃花、夏季休闲叶县鲜桃、卫东区金牛山采摘节等主题节庆日活动,开通以周边一小时公路车程为半径的乡村观光休闲线路,满足城镇居民周末休闲需求。在马街书会期间延长市内公交线路,以“展台+集市”等形式融合非遗项目、地方特色演出、民俗表演、地方美食等活动,让市民走近乡村,体验农业文化旅游丰富元素,成为乡村特色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
2、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利用古村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旅游小镇开发乡村旅游客运服务产品,将农村客运线路开到景区村寨,如临沣寨一日游, 风穴寺一日游、叶县县衙一日游等,依托市域北部传统村落宝藏群,串联三苏园、香山寺等千年历史古迹,一方面方便了游客旅游,加一方面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3、为更好满足旅游客运的“井喷式”增长需求,通过在位于中兴路南段的市客运中心站增加旅游集散、旅游咨询功能等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传统枢纽内标志标识,旅游集散中心与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改造后的集散中心是集旅游信息查询服务、旅游景点订票服务,提供散客自助旅游,、团队旅游,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新建枢纽节点的旅游服务功能配备等多种举措,强化了传统运输枢纽节点的旅游服务功能,为大众旅游提供了便捷。
4、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推进农村公路进景区,打造乡村旅游公路,串联起乡村旅游特色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风情小镇、精品旅游村田园风光,做到“道路延伸到哪里、景观大道就靓丽到哪里、乡村旅游就繁荣到哪里”,打造一批具有通达、游憩、运动、文化等复合功能的自然风景线、红色文化线、历史人文线。如自然风景线以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遗址等历史遗址,串联沿线山水风光,如红色文化线以"中原红色首府"宝丰县为核心,宝丰、郏县及鲁山三地抗日战地游、解放战争游为支撑,如历史人文线以"瓷曲汝州"为主题,赏汝瓷、听趣剧、游汝河、访古迹,通过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路径、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5、普通公路利用闲置乡村客运站空间和资源,打造旅游驿站,通过创意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游客在站场的停留时间,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餐饮、文化、购物等服务。对服务环境、设施、文化氛围方面大力改善,结合当地民俗,迎合旅客的消费喜好和兴趣,把乡村客运站打造成地方特色旅游热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