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观光•漫游重庆”高品质观光交通体系打造案例
一、基本情况
重庆公交以“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为契机,依托自身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和平台优势,构建“都市观光•漫游重庆”交旅融合品牌。通过整合陆上巴士、轨道交通、水上巴士、山城步道等多种交通方式,打造“快旅慢游”高品质观光交通体系,实现“城景通”“景景通”的便捷环游系统。

(一)漫游观光网络
目前已开通14条观光巴士线路、3条机场快车和1条高铁快车线路,年服务人次超600万。线路覆盖渝中、江北、沙坪坝、南岸等区域的20余个核心景点,并与600余条常规公交线路实现无缝衔接,提供“抵达—游玩—返程”一站式服务。
(二)智慧服务平台
依托“愉约出行”互联网平台,打造“互联网+旅游+公交”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供景点门票、交通票务、住宿预订、美食推荐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以“行”为核心,配套“吃、住、游、娱、购”的延展市场网络体系。
二、项目特色
(一)构建多层次观光交通体系
1.快旅网络:通过陆上巴士无缝接驳航空、高铁、轨道等交通方式,构建高效便捷的“快旅”网络,显著提升“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可达性。依托机场快车、高铁快车等特色线路,实现对外交通枢纽与城市核心景区的快速衔接,满足游客“快进快出”的出行需求。
2.慢游网络:大力发展跨行政区域、跨旅游景区的观光巴士,重点解决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慢游”网络。通过优化线路布局、增加站点密度,实现景区之间的无缝衔接,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重庆的山水之美和文化之韵。
3.智慧服务:依托“愉约出行”互联网平台,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提供智能化景点推送、客流分析、票务预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游客可轻松完成交通票务、景点门票、住宿预订、美食推荐等多项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重庆”的便捷体验。
(二)创新交旅融合模式
1.大数据支撑:充分利用手机信令、车联网、公交轨道刷卡等多源数据,开展旅游出行时空特征分析、游客精准画像、景点热度分析等综合研究。以大数据分析结果为指引,科学规划观光交通体系线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
2.主题线路开发:立足重庆本地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两江三桥、红色历史、人文美食、网红打卡等多主题精品旅游线路。通过线路设计,将两江交汇、山城美景、地道美食、抗战遗迹等特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3.服务升级:将交通工具体验化、交通项目旅游化,提升游客出行体验。通过优化车辆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将观光巴士打造成为移动的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出行过程中感受重庆的城市魅力。
(三)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1.站点建设:强化旅游重点交通枢纽站点配套,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增设候车设施、优化站点布局、完善标识系统,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候车环境。
2.产品创新:开发观光巴士、机场快车、高铁快车等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通过产品组合和套餐设计,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交通服务。
3.品牌打造:融合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重庆特有文化元素,塑造特色都市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都市观光•漫游重庆”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三、主要成效
(一)运营规模显著提升
1.线路网络:从最初的1条观光巴士线路,发展到如今的18条营运线路,覆盖范围大幅扩展。线路网络不仅连接了主城核心景区,还延伸至周边特色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完善的观光交通体系。
2.运力规模:营运车辆从最初的6辆增加到126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车辆配置和调度管理,提升了线路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客流量:年客运量从不足1万人次增长至655万人次,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观光巴士已成为游客游览重庆的重要交通方式,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二)社会效益显著
1.交通便利: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提升市民和游客出行体验。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和提升服务质量,解决了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游客能够轻松畅游重庆。
2.文化传播:通过主题线路,弘扬巴渝文化、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观光巴士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传播重庆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游客在出行过程中感受重庆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3.城市形象:打造高品质观光体系,提升重庆旅游城市形象和吸引力。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展现了重庆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创新示范效应
1.模式创新:探索出公共交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全国公共交通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创新产品,实现了交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
2.技术应用:率先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观光交通体系规划和服务优化,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实现了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3.行业引领:为全国公共交通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案例。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都市观光•漫游重庆”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