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
丹江口市环库公路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一、基本概况
丹江口市地处湖北十堰,因丹江口水库得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广阔水域保障北方供水,独特山水与深厚文化则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该市以环库旅游公路为核心纽带,串联散落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交旅融合路径,不仅激活全域旅游活力,更实现了从“水源地”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跨越式发展。

二、项目特色
1. 生态与景观深度耦合:环库公路全长113公里,如绿色丝带环绕水库,串联15个乡镇、60余个特色村落。建设中坚守“生态优先”,遵循“宜路则路、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原则,同步开展生态修复;沿线设“千岛画廊”“碧水连天”等12个观景打卡点,让游客实现“车行画中、一步一景”的视觉体验。
2. 文化与公路有机共生:公路不仅是景观道,更是“记忆长廊”——嵌入均州古城遗址、南水北调移民纪念馆等文化地标,通过景观小品、AR导览系统,生动讲述移民故事与水文化,让游客在赏景时深入了解城市历史变迁,赋予旅游体验深度与温度。
3. 全时段旅游场景覆盖:突破传统日间旅游局限,推出夜游汉江项目,串联“水都花月夜”、彩虹桥、音乐喷泉、大坝灯光秀等夜间景观,搭配《梦回均州》沉浸式演出;同步开发“凤舞九天”无人机灯光表演等业态,形成“日赏库景、夜游汉江”的全时段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主要做法
(一)以路为基,搭建全域旅游框架
1.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以环库公路为核心骨架,串联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沧浪湿地等50余处景观,构建“一轴(环库公路)两带(汉江水带、武当文化带)三区(生态观光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度假区)”布局,既突出区域特色,又实现优势互补,为交旅融合奠定清晰框架。
2. 升级旅游化交通设施:加大交通设施改造力度,在公路沿线增设30余处观景平台、骑行驿站、房车营地,配套生态停车场、新能源充电桩,推动“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让环库绿道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选择,实现交通功能与旅游价值双重提升。
(二)多元赋能,激活旅游发展动能
1. 赛事引流扩影响:依托公路优质资源,举办两届长走大会和自行车赛,通过赛事直播、媒体报道,将环库公路的生态与人文之美传播至全国,同时带动沿线餐饮、住宿、零售发展,打造“体育+旅游”亮点。
2. 织密旅游交通网络:2025年7月开通环库区公交旅游专线,串联主要景点、乡镇与特色村落,降低游客出行成本,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交通网,为“目的地经济”筑牢基础。
3.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结合沿线资源,发展生态果园采摘、渔家乐等业态。如习家店镇柑橘产业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综合收入破亿元,实现旅游与农业融合,拓展旅游空间的同时,为农民增加增收渠道。
(三)优化消费,促进旅游经济转化
1. 打造客流互补场景:利用环库公路自驾客流与“水都花月夜”夜间消费区形成互补,夜间消费聚集区游客平均停留5小时,二次消费占比超60%,提升游客消费频次与金额。
2. 拓展特色产品渠道:借交旅融合热度,通过公路服务区、游船餐厅等场景,直营“武当山水”饮用水、“丹江口翘嘴鲌”等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与消费联动。
四、主要成效
1. 旅游品牌显著升级:2025年,丹江口市位列“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7名,标志着其从“默默无闻的水源地”正式跻身国内一流县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2. 旅游数据大幅增长:2024年,丹江口市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自驾游占比达85%,成为旅游市场主力;旅游综合收入同步大幅增长,成功实现从“过境游”到“目的地经济”的华丽转身。
3. 助力乡村振兴成效突出:环库公路通车带动沿线农家乐、民宿数量增幅达120%,库区农副产品销售超8亿元,大量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让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路”。
未来,丹江口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交旅融合向纵深发展,让更多人领略水都魅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