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业兴景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湖北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茶园产业路
一、基本情况
宝丰镇坐落于湖北竹山县中西部,188平方公里土地上,2.5万户8.1万群众世代聚居。辖区内484.7公里农村公路如脉络延伸,串联起1个社区、28个行政村的烟火人间。先后摘得第五届全国文明镇、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等荣誉。
近年来,宝丰镇以“四好农村路”创建为契机,将基层治理创新融入交通建设,推动“政府单干”转向“干群共建”,农村公路从单纯的“交通线”,蜕变为串联古村茶园的“风景线”、带动百姓增收的“产业线”,“以路兴村、以路兴业、以路富农”的愿景正在田间地头生动绽放。
二、建设背景
竹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先手棋”,全力推动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湖北省全域公交县等称号,宝丰镇跻身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行列。
作为湖北省首批示范乡镇,宝丰镇立足“支点建设”战略布局,在路产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奋力谱写村美民富产业兴、全域联动共富裕的竹山乡村振兴新篇章。龙井村茶园产业路的崛起,正是当地着眼互联互通,优化多业发展,围绕强链补链,突出联农带农,拓展增收渠道,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缩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交通动能。
图1 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
三、主要做法
(一)议事共商定方向。从“要我修路”到“我要修路”“公路修到哪,产业兴到哪”,这是宝丰镇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形成的共识。在龙井村茶园产业路规划阶段,工作专班走遍208户农家,37场院落会、座谈会开在田间地头,62条意见建议汇成“民心清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休憩难、采摘运输不便等问题,设计方案五易其稿,最终确定“依山就势、串园连户”的建设思路。由村民投票选出的12人茶园产业路议事小组,全程参与地界权属协调、施工监督等事务。公平村农户老邵因儿媳重病致贫,经议事小组协商减免出资,既保障了工程推进,又温暖了群众心窝,真正实现“路修到心坎上”。
(二)多元共建聚合力。从“政府独担”到“众人拾柴”。资金筹措上,宝丰镇创新“两个一点”模式,争取农村公路项目资金2000万元,重点投向4个村15公里茶园产业路及配套设施,构建“山上茶园、山间观景、山下成链”的农旅格局;群众通过“以工代赈+柔性参与”自主出资出劳,“出多少、怎么出”全由村民协商。龙井村一组农户主动让出0.3亩茶园用于拓宽道路,带动沿线23户村民自愿调剂土地,仅用15天完成征地协调。质量监管推行“两个结合”,乡镇专班牵头抓总,28名群众监督员持证上岗,每天蹲守施工现场把控砂石配比、路面平整度;创新“参建方+群众代表+专家”三方联验机制,验收不合格坚决返工。去年深秋,施工队因路面厚度差1厘米被群众监督员叫停,返工后才通过验收,筑牢了群众“放心路”的根基。
(三)共管共享促长效。从“重建轻养”到“常态长效”。“三分建、七分养”,宝丰镇构建“1+3+N”管养体系,1个产业路管养小分站统筹协调,3支专业队伍分片负责,N名群众志愿者参与日常维护。设置12个公益性养护岗位,实行“分人包段、责任到岗”,村民王绪兵负责的2.5公里路段,因常年保持“路面净、边沟清、标牌齐”,连续三个季度获评“养护示范段”。“路长制+积分制”双轨并行,将护路责任写入村规民约,村民护路成效与村级积分超市兑换挂钩。去年以来,累计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物资3.2万元,带动400余户群众主动参与除草、清障。引进五福山水公司参与市场化运营,吸纳10余名村民从事绿化管护、停车场收费,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四)专业赋能提质效。从“粗放建设”到“精细运营”。宝丰镇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党员群众负责路域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南山五福堂等企业承担规划设计,打造“茶旅融合”景观节点;亨运集团统筹客货邮服务,开通“公交带货+农客捎带+无人机配送”线路,茶叶从茶园到县城的运输时间缩短至2小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整合社会资本1500万元,实施“公路+茶园”“公路+民宿”工程。大发咨询公司设计的观景平台、休憩凉亭,与千年茶园景观浑然一体,去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沿线农家乐收入同比增长80%。
四、工作成效
(一)组织更强,党建引领聚合力。以茶园产业路建设为纽带,宝丰镇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体系。龙井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850户农户入社,推行“统一施肥、统一采摘、统一销售”。村支书陈世华带领党员服务队,每年春茶季为老弱农户提供上门采摘服务,累计助农增收超60万元。沿线4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开展“修路先锋”“护路模范”评选,培育出“党员护路队”“巾帼保洁队”等志愿队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去年村级换届中,3名在修路中表现突出的村民被选为村干部,群众满意率达98%。
(二)产业更旺,路通业兴百姓富。产业路激活了“沉睡”的茶园资源,推动茶叶种植面积从8000亩扩展到1.2万亩,亩产收益从5000元跃升至8000元。建成茶叶加工车间5个,开发抹茶、茶香枕等衍生品12种,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就业创业呈现“双轮驱动”,850名村民实现季节性稳定就业,300人在旅游服务业长期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培育民宿、电商等市场主体120余个,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龙井村村民操凤兰的农家乐,旅游旺季日均接待4桌客人,日营业额达3000元;刘家湾8户农户抱团发展手工面条、酿酒等作坊,户均年增收4万元。项目覆盖的2457户9828人中,85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
(三)乡村更美,生态宜居画卷新。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实施“五改”工程(改房、改水、改厨、改圈、改厕)1200余户,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垃圾处理体系,沿线村庄卫生达标率100%。以韩溪河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三张图”,打造“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美丽乡村。投入1025万元实施产业路提档升级、污水管网建设,沿线建成观景平台6处、生态停车场3个,栽植樱花、紫薇等景观树5000余株。如今的龙井村,春有茶香漫山,夏有绿荫蔽日,秋有层林尽染,冬有古村雪韵,成为“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乡村旅游打卡地,2024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
(四)治理更优,乡风文明新气象。“五共”实践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沿线行政村信访量同比下降52%,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常态化开展,“修路不忘邻里情”“护路就是护家业”成为共识,涌现出主动让地、义务护路等好人好事60余件。积分制管理让乡风民风持续向好,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门前三包”履约率达100%。去年评选“最美庭院”30户、“路域卫士”20人,文明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软实力”。从千年古村的石板路到茶海深处的产业路,宝丰镇以路为笔,以民为本,在竹山大地描绘出一幅“路通、业兴、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这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幸福路,正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