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4十堰市郧阳区同心广场公路服务区

2025-11-07 21:08:38
申报单位:十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S304同心广场公路服务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S304油兰线K26+350处,地处十堰高新区天马大道以北、郧阳汉江大桥以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区生态旅游景观带的重要节点。该位置距离郧阳城区约5公里,距十堰市区约20公里,距呼北高速越2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服务区所在路段为S304省道交通流量较为集中的区域,日均交通量达3000辆以上,旅游旺季可达5000辆以上,具有极高的服务需求和战略区位价值。项目选址充分利用了临汉江的景观优势,与汉江大桥交相辉映,形成绝佳的观景视角和休息场所。

  本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达662808.69平方米,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充分利用滨江景观优势,紧紧围绕"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做最美守井人"主题,将公路出行服务与生态休闲功能完美融合。建设了完善的停车、观景、休闲、娱乐设施,可满足日均3000辆次的交通服务需求,服务区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分区明确,核心广场区占地307792平方米,采用汉江微缩景观设计,配套生态湿地与亲水平台,展现水源地生态特征;公共设施及绿地区达461688.69平方米,涵盖文化雕塑群、非遗展示馆、帐篷营地等多元场景,交通配套方面,停车场设置108个标准车位,配备15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满足15辆新能源车同时充电;交通厕所共计2个按一类公厕标准建设,男厕设4个蹲位+4个小便池,女厕设10个蹲位,无障碍设施含1个第三卫生间及1个无障碍通道,全面体现人性化设计。

  二、项目特色

  (一)资源品质

  1.文化资源特色。同心广场公路服务区作为中华水园六大主题公园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项目以统战文化守水护水为核心特色,通过"同心广场"卧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花岩雕塑、同心桂花树等标志性景观,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越性,打造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同时,项目深度融合南水北调工程文化,以"争做最美守井人"为主题,弘扬水源区人民为国家战略作出的贡献精神,成为南水北调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日常举办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展示了郧阳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2.生态资源价值。项目地处郧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生态资源价值突出。北临汉江,拥有优质的江景资源,是观赏汉江风光、落日余晖的绝佳位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植被和地形,采用生态工法进行护坡和绿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维护。春季芝樱花盛开形成的千米花毯景观,成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 交通区位优势。项目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G59呼北高速出入口,连接S304省道和城市路网,形成了便捷的交通集散系统。2023年开通的环郧阳湖旅游公交线路,进一步强化了与周边景区的联动效应,实现了交通枢纽与旅游目的地的双重功能。服务区同时服务于过境交通和旅游交通,既能满足司乘人员的基本出行需求,又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实现了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完美结合。

  (二)设施建设

  郧阳区中华水园服务区设施建设以“全龄友好•生态互动”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休闲体验空间。滨江观景台作为核心景观节点,可360°观赏汉江奔流与落日熔金的壮美画面;沿江布局的自行车道串联起市民读书角与绿色生活体验馆,形成动静相宜的休闲带;萌宠乐园引入羊驼、孔雀、矮马等温驯动物,构建亲子互动场景;网红小火车穿行于千米玫瑰长廊中,将浪漫花径与刺激的彩虹滑道有机衔接,形成“动感+静谧”的双重体验,成为“520玫瑰节”“七夕汉江灯会”等节庆活动的核心载体;儿童拓展乐园、碰碰车、高空飞翔等二十余项娱乐设施则覆盖全龄段需求,越野营地、卡丁车等户外项目则支撑起“汽车文化节”“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二十余项娱乐设施与全年30余场主题活动形成联动,使服务区在清明踏青、五一露营、国庆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日均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构建起集自然观景、文化体验、亲子互动、极限挑战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赏江景、读生态、玩趣味、享休闲”的多元化需求。

  三、主要做法

  (一)服务质量

  郧阳区中华水园服务区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支点,构建起“交通+休闲旅游”“交通+就业”“交通+生态”“交通+文化”四位一体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一是交通+休闲旅游:依托S304省道与汉江二桥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服务区将滨江观景台、自行车道、萌宠乐园等20余项娱乐设施与全年30余场主题活动(如“汉江摄影大赛”“六一亲子嘉年华”)串联,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动线。停车场108个车位、8个新能源充电桩及5处便民商店的配套,使清明踏青、国庆黄金周等节假日日均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二是交通+就业:项目通过“公路部门+社会资本”共建模式,直接提供管理、服务、维护等岗位300余个,并依托交通网络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超500个,实现“建一个服务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民生效应。三是交通+生态: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配套工程,服务区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通过湿地修复、植树造林新增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生态绿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则引导绿色出行,实现“交通发展不破坏生态、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是交通+文化:以汉江二桥、天马大道为纽带,服务区将“守井人文化”主题贯穿始终,通过文化长廊、非遗展示馆、移民丰碑雕塑等载体,将交通枢纽转化为文化传播窗口,累计接待研学团队50余批次,让南水北调精神随客流走向全国,实现“交通动脉”与“文化血脉”的同频共振。

  (二)环境整治

  1.景观环境整治。景观环境整治坚持"尊重自然、彰显特色"原则,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地形整治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保持自然肌理;植被整治保留原有大树和特色植被,补植观赏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建筑整治对周边不协调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或遮挡,确保视觉通廊和景观协调。同时,注重四季景观营造,选择不同季节观赏植物,确保全年有景。

  2.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保洁服务。保洁作业采用机械化与人工作业相结合,提高效率和质量。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设置分类垃圾桶和宣传标识,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公共厕所实行星级管理,配备专人保洁,保证干净无异味。建立应急保洁机制,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期间增加保洁力量和频次。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培养市民环保意识。

  (三)运营管理

  1.运营机制创新。项目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新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由专业运营公司十堰聚鑫国投集团负责日常运营维护,郧阳区公路中心负责周边连接公路的日常养护,聚鑫国投文旅负责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活动组织和志愿服务。

  2 活动策划与营销推广。项目注重活动策划和营销推广,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活动包括春季芝樱花节、南水北调纪念活动、传统文化活动等,形成年度活动体系。日常活动包括非遗展演、文化讲座、健身活动等,保持日常活力。营销推广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线下通过旅游推介会、宣传册、路标指示等进行推广。与旅行社合作开发特色旅游线路,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拓展客源市场。

  四、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

  S304同心广场公路服务区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收益。项目依托交通枢纽属性,充分利用108个停车位(含15个新能源充电桩)及5处便民商店,为过往车辆提供加油、充电、零售等基础服务,日均服务车流量超600辆,旅游旺季可达1200辆以上,直接年营收预计突破800万元。同时,项目创新“交通+旅游”业态,通过移动商铺、创意集装箱租赁(如特色小吃、文创产品销售)、娱乐项目运营(如彩虹滑道、卡丁车、萌宠乐园),进一步扩大盈利渠道,2024年“五一”期间单日入园人数超1万人次,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达40%以上。

  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尤为突出。其作为304省道与G59呼北高速的交汇节点,有效串联子胥湖景区、龙韵村等景点,推动沿线农副产品销售、民宿及农家乐发展,累计带动就业超30000人,周边新增餐饮商户40余家,汉江画苑区域夜间消费额增长30%。此外,项目通过租赁合作与社会资本参与(如露营基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降低了政府财政压力。

  (二)社会效益

  项目核心社会效益体现在交通服务升级与民生改善。一方面,项目完善了十堰交通网络的服务短板,提供24小时停车、如厕、休憩等服务,显著提升了司乘人员出行体验。另一方面,项目毗邻郧阳汉江大桥及G59高速出入口,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2023年开通的六堰至同心广场公交线路,进一步便利了沿线百姓出行,促进了城乡互联互通。

  项目深度融合地域文化元素,强化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同心广场”卧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花岩雕塑等统战文化景观,以及非遗展演、春季芝樱花节等活动,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文化宣传窗口。此外,项目设置市民读书角、绿色生活体验馆等公益空间,并优先招聘本地居民参与运营,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实现了交通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生态效益

  郧阳区中华水园服务区项目在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库区水质保护、绿色环保建设和生态廊道构建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体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重要节点,项目始终将汉江水质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全方位的生态措施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项目在设计建设阶段就确立了“保护优先、生态为本”的原则,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干扰。所有建设活动都严格遵循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建立了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到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水质保护体系。绿化建设全部选用适生乡土植物的规模化种植,采用复层种植方式,形成了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植物群落,不仅形成了春季花海的景观效果,更起到了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减少了后期养护成本和水资源消耗,向游客传播“节水节能、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