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精神引航交旅新程,红色长廊串联生态营地》
祁离高速“红色+生态”文旅服务
一、基本概况
1.项目背景与区位条件
祁离高速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晋中市境内,是山西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第七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晋中与吕梁两大经济区,对区域资源开发、旅游联动及乡村振兴具有关键作用。项目依托吕梁山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以“交旅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交通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红色精神传承地、生态旅游集散地、交旅消费目的地”。

三道川服务区和文水服务区辐射半径50公里内,聚集了吕梁精神发源地、刘胡兰纪念馆、华国锋故居等红色地标,以及武则天圣母庙、苍儿会生态旅游区、大东沟景区等自然景观,文旅资源密度达0.8个/平方公里,具备“文化深度+休闲广度”的双重开发潜力。
2.项目定位与目标
以“吕梁精神”为文化内核,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深度融入吕梁民俗文化元素,着力构建“1小时红色研学圈+2小时生态休闲带”的交旅融合生态圈,旨在打造国家级交旅融合示范项目,推动周边乡镇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并促进吕梁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传承。
二、项目特色与主要做法
1.以红色文化为灵魂,构建“交通赋能红色传承”的价值体系
立足吕梁红色基因的核心禀赋,打破红色文化传播与交通功能的边界,推动红色资源从“资源存量”向“发展增量”转化,打造红色传承与交通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典范。
重塑交通场景的文化属性:突破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局限,将红色文化理念贯穿于沿线服务节点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主题化改造、沉浸式体验载体搭建,让交通节点从“功能性停靠点”升级为“红色文化传播站”,实现红色教育与出行场景的有机融合,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向“动态浸润”转变,强化公众对红色精神的感知与认同。
打造红色文旅产业化生态:联动专业研究机构与地方文旅部门,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与IP化开发,构建“文化研究—IP打造—产品转化—市场推广”的全链条体系。通过文创产品、数字内容等多元化载体,让红色文化从“固定陈列”变为“可感知、可传播、可传承”,推动红色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绑定,形成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红色文旅生态。
2.以景区协同为支撑,构建“全域旅游一体化”的联动格局
打破区域与景区的行政壁垒、资源壁垒,以祁离高速为核心纽带,推动沿线文旅资源从“分散运营”向“协同发展”转型,打造全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样板。
建立跨主体协同机制:牵头整合沿线红色景区、生态景区、文化场馆等多元主体,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利益共赢”的协作联盟,通过统一标准、联合营销、权益互通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破解“各自为战”的发展困境,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构建高效旅游服务网络:依托高速交通的便捷性,以“快进慢游”为核心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线路规划与服务配套,打造覆盖“行、游、住、食、购、娱”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联合当地文旅部门、旅行社,开发多条旅游专线。涵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武则天圣母庙、苍儿会生态旅游区等重要景点,为游客提供“交通+门票+导游”一站式服务,通过缩短游客通勤时间、提升服务便捷度,破解“旅长游短”的行业痛点,推动区域旅游从“单点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提升全域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
3.以生态保护为根基,构建“交通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模式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推动交通建设、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探索“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发展路径。
构建体验式生态文旅体系:以绿色服务规范引导“生态文旅行为”,制定涵盖餐饮、住宿、游览等环节的绿色服务标准,设计“无痕露营”指引,引导游客规范露营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同时,配套开展生态主题文旅活动,让游客在专业人员带领下深入了解沿线生态系统,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这种“规范+引导”的模式,既确保文旅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又让游客从“生态旁观者”转变为“生态参与者”,深化对生态文旅的认知与认同,形成“体验生态—理解生态—保护生态”的闭环。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沿线优质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研学”“生态+康养”等复合型文旅产品,推动生态资源从“观赏价值”向“体验价值、经济价值”转化。同时,建立生态补偿与反哺机制,形成“保护—开发—反哺—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长期可持续。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启示
1.项目运营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业态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打破交通基础设施的单一功能属性,构建起“交通枢纽+文旅服务+乡村协同”的复合型发展生态。多元业态的培育不仅提升了交通节点的经济附加值,更推动沿线乡镇深度融入文旅产业体系,直接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并间接带动5000余人就业,形成就业岗位扩容与民生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支撑,探索出“交通赋能区域共富”的新路径。
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以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表达为抓手,突破传统红色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局限,将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相结合。通过多元化载体设计,让红色基因与非遗元素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既强化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又为非遗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传播场景,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的双向赋能、共生发展。
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项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通过绿色设施应用、生态教育引导与体验场景优化,引导游客建立生态环保意识,推动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又以差异化的生态文旅定位吸引新兴客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典范。
2.经验启示与推广价值
资源整合是核心:突破“服务区仅服务交通”的思维定式,将周边30公里范围内的文旅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视为“服务区延伸场景”,通过协议合作、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
场景创新是关键:运用“文化场景化、场景消费化”逻辑,将红色故事、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产品。
四、未来展望
交旅融合不是简单的“交通+文旅”功能叠加,而是通过资源重构、场景再造、数据赋能,以交旅融合为支点撬动全域资源整合,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祁离高速“红色+生态”交旅融合模式,是依托高速公路交通枢纽优势,以“吕梁精神”红色文化为内核、沿线生态资源为根基、全域文旅协同为支撑的复合型交旅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为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红色文化引领、生态价值转化、民俗文化赋能、流量经济驱动”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