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综合交通“最后一公里” 促进航旅融合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总体要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合肥机场)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持续推进航旅融合服务新模式。通过与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单位的协同,将空、轨、地交通资源形成联运,搭建综合交通“空空”“空轨”“空铁”联运服务;通过与航司、地方文旅、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设计更多更好航旅融合服务产品,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一、“空轨专线”打通乘机“最后一公里”
合肥机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高刘街道,距市区约40公里,最近的地铁站距机场23公里,传统地面交通方式存在停车成本高、候车时间长、易受拥堵影响、时间不好掌握等现实瓶颈。为解决这一服务难题,合肥机场深入调研,发现轨道交通二号线和轨道交通四号线贯穿合肥市区,沿线覆盖大量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及教育科研机构,潜在机场与市区交通便捷需求旺盛。为了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合肥机场推出“空轨专线”免费接驳服务,分别在轨道交通2号线南岗地铁站内及轨道交通4号线量子科学中心地铁站内设立“空轨换乘服务中心”,旅客凭当日机票或电子登机牌,在空轨换乘服务中心可免费乘坐专线巴士前往机场。合肥机场在空轨换乘中心配备专属休息区,组建“空轨专线”服务班组,提供引导咨询、差异化保障等人性化服务;针对“急客”及老弱病残孕等特殊旅客,提供专人引导、优先乘车及“车门到舱门”全流程无缝衔接服务;在接驳站点向旅客宣传安徽旅游文化,为安徽旅游推广注入新活力。此外,合肥机场与客运公司建立恶劣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并联合导航软件实现服务点精准标注,确保旅客“找得到、走得顺”。
调研数据显示,58.8%的旅客认为空轨专线是其选择合肥机场出行的重要原因,28.1%的旅客被该服务吸引选择合肥机场出行,43%为旅游度假旅客。截至9月30日,该服务已惠及逾19万人次,日均服务旅客超500人次,这充分表明,空轨专线不仅是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工具,同时也是衔接航空与轨道交通的“绿色通道”,更已成为机场吸引客源、服务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作为服务旅游出行的重要环节,“空轨专线”有效串联市区景点、商业区与机场枢纽,实现“游玩即出发”的便捷衔接。旅客在合肥市区游览后,可轻松搭乘轨道交通至接驳站点,免费换乘专线巴士快速抵达机场,极大提升了“旅途中最后一程”的顺畅度与舒适感。
二、暖心中转服务为旅客周边出游提供保障
合肥机场聚焦旅游市场,积极对接航空公司及OTA平台,打造精品航线,为空铁联运及空空联运旅客提供实惠权益。2025年,合肥机场新增合肥至河内、万象、福州、十堰、湘西、林芝、舟山等旅游航线,加密大阪、上海航线,目前已与全国31家干支线机场建立通程联运合作,实现跨航司中转旅客“一次支付、一次值机、行李直挂”。通过流程再造,国内航班最短中转衔接时间(MCT)已从原来的90分钟压缩至75分钟,方便旅客转机。
同时,合肥机场为转机旅客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服务,方便旅客轻装出行,灵活安排中转时间,轻松游览合肥及周边景点,并为隔夜转机旅客提供免费住宿服务,解决过夜转机的住宿难题,让旅客“转机”变“半日旅行”。今年以来,已接待转机旅客超6万人次,免费住宿服务惠及近2万人次。
三、强化融合宣传,打造“航空+旅游”宣传新模式
合肥机场联合合肥市文旅局在航站楼到达厅开设“旅游集散中心”,为抵达旅客提供合肥市及安徽省内旅游咨询、线路推荐、交通接驳指引等一站式服务。该中心作为“空铁联运+旅游”的重要载体,有效实现了“落地可咨询、出发即游玩”,强化了机场作为区域旅游第一站的服务功能。
2025年3月28日,合肥机场联合合肥市文旅局、安徽省科技馆、10家驻场航司及同程旅行举办“科技皖美 合心启航”航旅推广活动。通过“走播逛展”模式,宣传新航季航线、安徽文旅资源及科创成果。活动覆盖多平台,同程旅行观看量达193.77万,点赞超101.9万,实现了航旅与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9月30日,合肥机场已累计开展各类地推活动31次,多次走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举办地推活动,宣传航线产品,促进航旅消费。此外,为保障旅客在购票、出行、旅游等环节的合法权益,让旅客放心选择航旅产品,推动航旅产业健康发展,合肥机场与文旅部门紧密协同,对航旅产品进行联合监管,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今后,合肥机场会更好的发挥“空轨专线”引擎效能,不断深化空轨专线各项服务措施,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航空服务,同时必将加大与地方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如老弱病残等特殊服务人群及行李等机场服务延伸到景区项目。未来,随着T2航站楼的投入使用,合肥机场将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一个让每位旅客感受“安徽温度”的温馨驿站。未来的合肥机场,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智慧的服务、更加包容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助力文旅发展,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