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生态廊道,激活“北方圣境”文旅新篇章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
一、总体介绍:战略擘画,打通高质量发展“动脉”,方山县雄踞吕梁山脉西翼,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其核心瑰宝——被誉为“三晋第一名山”和“北方圣境”的北武当山,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同时方山县还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里,廉政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禁锢了这片“圣境”与廉政文化资源的发展潜能。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方山县委、县政府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 的建设确立为引领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此项目是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布局的关键一环,也是方山县破除发展瓶颈、实现转型跨越的生命线工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是全省旅游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西接临县碛口古镇,南联离石信义景区;其核心使命,是如同一条金色的纽带,将散落在县域内的“珍珠”——北武当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鸦儿崖红色景区、梅洞沟景区、张家塔民居等核心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方山县的旅游发展模式,正式从“景点旅游”迈入了“全域旅游”的新纪元,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 主要做法:精耕细作,打造交旅融合“示范样板”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全过程中,方山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一张蓝图”
方山县在项目启动初期,便成立了由交通、文旅、林业、自然资源、环保、水利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规划专班,摒弃了以往交通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
多规合一,功能优先:将交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进行深度融合。在线路选址上,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采用“线形随山势、点位依景观”的设计理念。同时,将旅游功能置于首位,在设计阶段就预先布局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和特色休憩驿站,确保公路本身就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文化铸魂,彰显特色:规划强调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在设计语言上,充分汲取北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太极”、“八卦”、“祥云”等元素,以及于成龙廉政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粗犷与厚重感,并将其融入服务区建筑、观景台造型、标识标牌系统等细节之中,使整条公路成为一座流动的、展示方山特色文化的博物馆。
(二)践行路景一体,精心雕琢“生态艺廊”
方山县致力于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成一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艺术长廊,让旅客的每一段行程都成为享受。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绿化:项目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原则,对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边坡、取弃土场,实施了高标准的生态修复。同时,在公路两侧可绿化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彩化、美化、亮化”工程,种植油松、云杉等常绿树种,搭配种植丁香、连翘、黄刺玫、山桃等花灌木,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观叶、冬看雪”的四季变幻景观带。
人性化景观设施营造:每一个观景台都经过精心选址,确保能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摄影和观景视角。观景台内设有安全护栏、休息座椅,同时还设置登山徒步栈道,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慢行需求,实现了“快进”与“慢游”的有机结合。
(三)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能级”
一条现代化的旅游公路,必然是安全、智慧且服务完备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针对旅游公路弯多坡陡、临崖临水路段多的特点,项目将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放在首位。全线临崖临水路段安装防撞护栏和波形梁护栏,在急弯陡坡路段增设了减速带和凸面广角镜,所有危险点段均设置了醒目的警示标志,极大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四)创新文旅业态,构建“地面+空中”立体旅游新格局
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创新“文旅+”模式,大力培育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交旅融合新标杆。低空旅游项目落地:在北武当山景区,县文旅部门引导企业推出了 “空中游武当”直升机低空游览项目。该项目选用性能卓越的直升机,并对飞行员的资质、经验及技能进行严格审查,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障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可靠。每架直升机可搭载4名乘客,约8分钟的飞行旅程,让游客得以从空中俯瞰北武当山重峦叠嶂、雄奇险秀的壮丽全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震撼。
市场反响与未来规划:自推出以来,低空游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尤其在农历三月初三北武当山传统庙会期间,成为备受瞩目的游玩项目。未来,方山县计划在更多重要景区景点设置起降点,形成网格化飞行,全方位展示方山文旅魅力,进一步增强旅游通达性和体验感。
诚信建设优化环境:方山县文旅局还通过开展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制定文明诚信志愿服务计划、向游客发放文明旅游手册等举措,着力提升文旅行业信用水平,营造诚信经营与消费的良好氛围,为包括低空旅游在内的所有文旅新业态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用基础。
(五)深化路产协同,全力激发“内生动力”公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对沿线产业和人民生活的带动上。
核心景区提质升级: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为北武当山景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鸦儿崖红色景区、梅洞沟景区、张家塔民居的扩容提质创造了绝佳条件。北武当山景区借此契机,实施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新建生态停车场,改造游客中心,后山新建徒步栈道,并对核心游览步道进行了安全加固和文化景观植入。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作为全国首家廉政文化主题园区,拥有广阔空间,包括于成龙故居、廉政文化展览馆、廉政教育基地等核心设施。交通改善后,文旅部门依托该园区,深度开发廉政文化旅游板块,将其打造为集廉政教育、文化旅游、文创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园区运营十余年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目前年接待参观者约5万人次,并被省内多家单位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廉政文创赋能旅游:方山县文旅部门深入挖掘于成龙廉政文化,开发了“吕梁有礼•一品清廉”三大系列30余种廉政主题文创产品,包括铜质书签、实木笔筒、镜梳套装等。这些产品通过在景区展示销售、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大型展会,实现了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方山文旅一张崭新的名片。
沿线产业蓬勃兴起:公路激活了沿线沉睡的资源,催生了“路衍经济”新业态。以往偏僻寂静的村庄,如今焕发新生。沿线村庄依托其古朴的村落风貌和便捷的交通,整体规划发展民宿经济。此外,沿线还兴起了如采摘园、道教文化体验馆、玉米加工厂等一批特色产业,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生动局面。
区域品牌整合营销:依托这条“黄金通道”,方山县成功整合了北武当山道教文化、于成龙廉政文化、梅洞沟景区生态康养、张家塔民居黄土高原乡村风情等资源,打包推出“赏北武当胜景•游于成龙故里”等精品旅游线路,该线路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并连续多年举办“北武当山国际登山节”、“北武当‘三月三’庙会”等大型节庆活动,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媒体,使“廉吏故里、康养胜地”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三、 主要成效:硕果累累,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的建成通车,以及文旅新业态的注入,为方山县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
(一)交通效益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骨架全面撑开公路的通车,使前往北武当山核心景区及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等景点的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它如同一条强劲的“大动脉”,彻底打破了方山县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原本孤立的景点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网络,并与全省的黄河旅游大环线无缝对接,实现了从“神经末梢”到“区域枢纽”的转变。
(二)旅游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产业势能充分释放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旅游经济的井喷式发展。据统计,自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面贯通及低空旅游、廉政文创等新业态推出以来,方山县旅游人数显著增长,2024年以来,来方旅游人数同比增加10%以上。低空游作为全新的旅游业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游客的称赞和喜爱,成为景区吸引客流的新亮点。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作为重要的文化景点,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和研学团队,廉政主题文创产品也成为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旅游业的强劲增长,已成为拉动方山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社会效益取得显著性成果,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该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沿线大量群众就业增收。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选择返乡创业,开办民宿、经营特产、从事旅游服务,“空心村”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随着游客的涌入,沿线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也被提上日程,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同步推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生态与文化效益相得益彰,软实力大幅提升,公路的建设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理念,通过系统的边坡绿化和植被恢复,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有所提升,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守护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便利与旅游形式的创新,让北武当山深厚的道教文化、于成龙廉政文化以及沿线丰富的民俗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和传承。游客的到来,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四、 总结与展望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方山段)的成功实践,以及方山县文旅局在推动低空旅游、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发展、廉政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是一条交通先行、文旅创新、引领发展的融合之路,是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生态之路,更是一条造福百姓、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它雄辩地证明,“交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对于释放区域资源潜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展望未来,方山县将继续做好“公路+”与“文旅+”的后半篇文章,进一步丰富业态、提升服务、深化融合。根据方山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县里正致力于推进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程,持续深化廉吏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并计划拓展低空旅游航线网络,让更多游客能从空中领略方山的壮美。这些探索与成就,为吕梁山区、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交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且极具借鉴意义的“方山样板”。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