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牵山水入画来
竹溪交旅融合绘就秦巴山区共富新图景
秦巴山区层峦叠嶂,曾是阻隔竹溪与外界联通的“天然屏障”。这里藏着碧水绕山的鄂坪水库、茶香满坡的龙王垭、“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却因“山路十八弯”的交通困境,让优质旅游资源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前去黄花沟,盘山土路坑洼难行,开车要两三个小时,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游客不愿来,村民也守着好风景过苦日子。” 土生土长的竹溪人回忆起往昔,满是无奈。

如今,这种窘境已被彻底改写。一条条生态公路如银带穿梭山间,串联起散落的景区与村落;25路公交车直达村民家门口,让“景区就在家门口”从愿景变为现实;茶旅融合、山水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昔日偏僻山村成了鄂陕边境的“网红打卡地”。竹溪县以“路”为媒,深耕“交旅融合”发展路径,让“崎岖山路”蜕变为“旅游热线”,让“沉睡的山水”转化为“致富的源泉”,在秦巴山区书写了“路通景兴、景富民强”的生动篇章。
一、破局:以路为钥,打开深山旅游“山门”
竹溪县地处鄂陕渝三省交界,境内山地占比超80%,县域内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鸡心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却曾因交通闭塞陷入“守着金山难致富”的困境。深知“交通是旅游的命脉”,竹溪县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全域旅游规划深度融合,提出“修一条公路,串一串景点,兴一片产业”的交旅融合思路。针对旅游资源集中的区域,优先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公路,不仅要求“通”,更追求“美”,公路沿线同步打造观景台、休息驿站、文化标识牌等,将公路本身变成“风景线”;针对景区串联需求,重点建设“景区连接线”,打破景点间的交通壁垒。
竹五线的建设便是这一思路的典型实践。作为连接竹溪县城与黄花沟、贯通龙王垭景区与鸡心岭景区的关键道路,竹五线建设之初便摒弃“简单硬化”的传统模式,采用“生态优先”理念,路面铺设防滑沥青,两侧种植紫薇等兼具经济与观赏价值的植物,沿途设置观景台、休闲驿站等平台,让开车穿行的过程成为“沉浸式赏景”。2020年竹五线建成通车后,从竹溪县城到黄花沟的车程从2.5 小时缩短至40 分钟,更与鄂洪线形成“环线交通”,彻底打通了鄂陕边境的旅游通道。
二、深耕:以景为核,激活交旅融合 “乘数效应”
交通的“破局”只是开始,竹溪县更注重以“景”为核,让交通红利转化为旅游收益,通过“交通+体验”“交通+业态”“交通+文化”,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还想来”。
(一)“交通+体验”,让旅游从“观光”变“沉浸”
依托竹五线带来的交通便利,黄花沟将“山水资源”转化为“体验项目”,推出“亲水休闲”“山野研学”的核心体验,让游客从“看风景”变为“玩风景”。
亲水休闲,汇湾河畔修建了1.5 公里长的亲水步道,游客可沿步道漫步,或乘坐竹筏游览汇湾河,欣赏“碧水映青山”的景致;夏季推出“水上烧烤节”,游客在河边烧烤、戏水,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
山野研学,依托11000亩天然林和300亩漆树林,景区开发“森林探秘”“漆艺体验”等研学项目,邀请林业专家为游客讲解植物知识,让游客亲手体验漆艺制作,感受非遗文化。
(二)“交通+业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交通畅通带来的旅游热潮,让黄花沟村民从“守着资源没饭吃”变为“家门口创业致富”。竹溪县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模式,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特产店等旅游配套业态,还组织民宿经营、餐饮服务等培训,帮助村民提升服务水平。
除了个体经营,村集体还成立了旅游运营公司,整合景区门票、研学活动、特许经营等收益,村民按股分红。2023年,黄花沟村集体旅游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超2000元,加上民宿、农家乐、务工等收入,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彻底摆脱了“贫困帽”。
(三)“交通+文化”,让旅游从“看景”变“品韵”
为避免“千景一面”,竹溪县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发展,让交旅融合更有“魂”。黄花沟依托“鄂陕交界”的地理优势和“爱情谷”的定位,挖掘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IP。整理“黄花仙子”的民间传说,在景区入口处修建“黄花仙子雕塑”,制作传说故事展板,让游客了解当地文化;举办“七夕爱情文化节”,邀请情侣游客参与“情歌对唱”“同心锁许愿”等活动,2025年七夕当天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三、拓展:以点带面,构建全域交旅融合“大格局”
黄花沟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竹溪县全域旅游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竹溪县以“四好农村路”为骨架,串联起全县12个重点景区、28个传统村落、45个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一核(县城旅游集散核)、两带(汇湾河旅游带、竹溪河旅游带)、三环线(全域旅游大环、乡村休闲中环、景区串联小环)”的交旅融合格局。
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依托通景公路建设,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区,修建森林步道、康养民宿,2023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康养产业;
中峰镇保护古村落,修复古民居,依托通村公路发展“古村体验”旅游,游客可体验传统农耕、手工织布,2023年古村落旅游收入超800万元;
截至2024年底,竹溪县农村旅游公路总里程达3237.944公里,串联景区景点7个,发展旅游专业村18个、民宿120家、农家乐280家,全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交旅融合已成为竹溪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
从“秦巴深处行路难”到“山水之间客满途”,竹溪县用交旅融合的实践证明,路,不仅是通行的载体,更是连接“诗与远方”的纽带,是带动百姓致富的“金桥”。如今,行走在竹溪的山水间,生态公路蜿蜒向前,串联起如画风景与幸福生活;村民们笑脸盈盈,在家门口分享着旅游红利;游客们悠然惬意,在体验中感受秦巴山区的独特魅力。
未来,竹溪县将继续深化交旅融合,完善旅游公路配套,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让“路通景兴、景富民强”的故事在秦巴山区续写新的篇章,让更多百姓沿着这条“幸福路”,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