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例高速公路桥下空间创新实践

2025-11-07 21:56:07
申报单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深圳市前海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1.基本概况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全面进入从增量建设向存量提质转变的新阶段,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人居品质的关键抓手。 在这一背景下,“山海连城规划” 作为深圳市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致力于构建“山、海、城”交融的城市格局。西湾-前海湾慢行贯通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以下简称“本项目”)是“山海连城”滨海蓝带重要连接段,是打通深圳西部海岸带断点、缝合城市与自然割裂的关键工程。

  本项目位于S3广深沿江高速前海段桥下,北起金湾大道、南至欢乐港湾,全长6公里,项目贯通宝安区新安、西乡和大铲湾片区,服务覆盖超170万人口高密度居住与产业区域,有效衔接平峦山山廊、西乡河水廊等自然资源,强化了城市与自然的联系。2023年,深圳市政府将本项目列入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充分体现了深圳市对于实施“山海连城规划”,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的重视与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与支持下,本项目已于2023年底顺利完工,并于2024年初正式向市民开放。作为深圳首例利用高速桥下空间改造为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绿道示范项目,本项目不仅有效打通了西部滨海慢行、骑行断点,同时也串联了平峦山-西湾、前海两大公园群,修复了城市生态与社区的联系,将原本被忽视的桥下“隐蔽角落”转型为全龄友好、功能复合的多元公共空间。本项目的建成,为市民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休闲游憩场所,是深圳落实“山海连城•公园深圳”建设理念的一项具体民生举措,也为城市存量空间的创新利用与功能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焕新后的慢行空间

  2.项目特色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安全理念,护航生产生活。项目位于高速桥下,且与八条市政道路相交,为确保桥上高速通行与桥下公共空间双向安全,项目团队邀请行业专家组成安全顾问团队,围绕桥梁结构、交通组织等关键环节开展多轮论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并成功获批全市首例桥下空间路政许可,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具体措施上,始终将桥梁结构安全与市民人身安全作为首要原则:一方面,在慢行系统及活动节点布局中,严格保持与桥柱的安全缓冲距离,增设桥柱防护设施;另一方面,针对高架桥中央分隔绿化带混凝土盖板因长期共振可能导致的坠落风险,实施结构加固与防坠钢网安装,全面防范高空隐患。同时,系统完善警示标识、夜间照明与视频监控体系,同步整治电力线路裸露、排水不畅等地面安全隐患,实现安全防护全覆盖、无死角,切实营造安心、可靠的桥下活动环境。

  二是坚持低影响开发,激活灰暗闲置空间。项目充分利用桥体遮阴特点,巧妙将原本光照不足的桥下区域转化为遮阳避雨的全天候活动场地,布置运动与休闲设施,实现“化弊为利”的空间重塑。

  面对桥下土壤贫瘠、光照较弱、生态基础差等现实条件,项目系统实施以“生境修复—低影响开发—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低碳策略,全面提升空间生态品质与可持续性。在生境修复方面,通过添加有机质、调节盐碱度、种植绿肥作物等综合措施,有效改善土壤条件,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在植物配置上,优先选择耐荫、抗逆性强、生长粗放、低维护的乡土品种,打造可持续、低运维的植物景观。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全面贯彻低影响理念,所有设施均依现状地形及竖向布置,最大限度减少土方调整;桥梁灯具与监控安装采用对拉螺栓抱箍方式,避免对桥柱结构造成破坏;全线城市家具及驿站建筑均采用装配式工艺,实现快速安装与灵活迁移,有效降低施工对桥梁及周边环境的干扰。材料运用方面,践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理念,在光照不足区域广泛使用枕木、树皮、树叶、景石、砾石、海沙及再生骨料等回收材料进行地面铺装,铺设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实现了生态效果、建设成本与后期维护的平衡,达成了“可观、可控、可达、低维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红色树皮和绿色植物构成桥下空间的色彩元素

  三是打造全线无障碍畅行的三道系统。项目以周边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河道、海湾、红树林形成三段各美其美的线性长廊。在慢行系统构建方面,采用高标准三道贯通,因地制宜结合柱廊空间,以 3 米宽漫步道、2.5 米宽跑步道和 4 米宽专属骑行道,贯通桥下 6 公里全线。完全分离的慢行道和骑行道,可避免出行方式冲突,提升桥下交通效率与安全性。三道全程纵坡坡度小于 5%,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沿线设置具备无障碍卫生间及母婴室的游客驿站,地面停车场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数量的无障碍停车位,并通过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试用评测。

  具备无障碍卫生间及母婴室的游客驿站

  3.主要成效

  一是连通山海连城断点,重塑城市闲置用地价值。本项目从山海连城的贯通目标出发,在“政府引导+设计统筹+公众参与”的新型设计实践中,将桥下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对原“失落空间”进行存量提质改造,改善桥下杂乱环境,利用桥下生态资源,以绿道连接为纽带,匹配社交场所,激发场地活力,给人们提供干净、美观、安全、舒适的环境。项目链接西湾、前海湾海域,串联平峦山-西湾、前海两大公园群,共计约18个城市公园,为深圳公园城市群联动进行了生动的注解。

  二是塑造多元利用场地,提高社会价值,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建成后的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因其独特的桥下氛围,被誉为“深圳最具电影感的桥下空间”,除既定的漫步、跑步、骑行、健身、童游等畅游项目外,滑板、露营、摄影、市集等自发活动更加激发了桥下空间的活力。各大主流平台媒体、官方报道、自媒体等持续刷屏,小红书上相关笔记过万篇,相关公众号转发阅读点赞量逾数十万,吸引更多民众来争先打卡,成为深圳市“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典范案例。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项目巧妙地结合了城市更新和生态建设的需求,通过在桥下空间创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不仅打通了西部滨海慢行、骑行断点,修复了城市生态与社区的联系,更提升完善了沿线周边的公共配套空间,辐射周边新安、西乡两大街道的超过170万常住居民。项目在运营中还与学校、社会组织合作,举办教育讲座、户外音乐会、艺术展览、科普学习等活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建设过程中,各单位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在有限时间打造多元空间,极大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打卡市民纷纷为项目点赞,表示“原来周边环境都是杂草丛生,现在变得非常漂亮”、“桥下空间的改造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面貌,也提升了周边社区的活力”、“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4.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市承担公共交通的各类型桥涵(含人行天桥与通道)3488座,其中城市立交桥576座,城市高架桥216座,立交桥和高架桥占地419万平方米。桥下空间的有效释放将是盘活核心城区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本项目的实践经验,以下总结出5点可复制推广的核心策略:

  一是安全先行,系统性防护设计。确保基础设施安全是项目落地的首要前提。在桥柱周围预留安全缓冲距离,加装防撞保护装置(如橡胶护角、金属围栏),避免人为活动损伤桥梁结构;针对高架桥振动隐患,加固中央分隔带盖板(如角钢支撑+防坠钢网);将照明和监控设备集成到桥柱(抱箍式安装),减少独立灯柱成本,提升夜间安全性。

  二是功能混合,弹性分区激活空间。30%固定+70%灵活"模式,30%场地规划特定功能(如篮球场、儿童乐园、宠物角),70%留作开放区域,支持居民自发活动(广场舞、市集、露营等)。通过弹性空间配置最大化利用效率,适应不同社区需求。

  三是 生态低干预,本土化可持续策略。优先种植耐荫、低维护本土植物,在光照不足区采用回收材料(枕木、树皮、砾石)铺装,控制成本且低碳环保。通过微地形设计(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疏导雨水,减少内涝风险。

  四是视觉赋能,色彩与在地文化融合。提取本地自然/文化元素(如西湾红树林鸟类),创作桥柱彩绘图案,扭转冰冷空间氛围,通过主题节点(每500-800米设特色景观)打破长距离单调感,低成本艺术介入可快速提升空间辨识度与亲和力,强化场所认同。

  五是协同治理,跨部门合作与长效运维。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项小组,统筹交通、城管、街道等多部门职责,明确"三不管"地带管理主体(如委托街道托管);引入社会资源(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社区组织举办活动);联动执法部门整治乱停车,安装智能监控系统降低管理成本。破解桥下空间"重建轻管"难题,确保可持续运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