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之路
一、基本概况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汾河交汇地带,这里孕育了“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等传说,滋养了卜子夏、王勃等历史名人,“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就是黄河流经河津盛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锻造三大旅游板块,建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先后投资5.5亿元,高标准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条主线及六条支线,总里程83.8公里。推动创建龙门景区、黄河大梯子崖2个4A级景区、古今天下1个3A级景区;带动培育黄河驿•苍头片区综合体、薛仁贵故里等新热门景区;拉动建设沿黄美丽乡村16个,龙门村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1月22日,河津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3年6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获评“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二、项目特色
河津市作为山西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曾以“煤焦钢化”“煤电铝材”两大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旅游产业基础薄弱,“黑灰”印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锚定“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定位,将交旅融合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交通搭台,文旅唱戏”,通过“1+3”有力举措,谱写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一条路激活“鱼跃龙门”的千年传奇
河津市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遵循“濒临黄河、亲近自然”的设计思路,沿黄河东岸布设,主线长31公里,设计标准为公路三级,基层采用20+20厘米稳定碎石,面层铺设5+3厘米沥青混凝土,路基宽度8.5至15米,并配套2.5米宽绿化带和4米宽自行车道。
这是一条融合自然人文景观的旅游长廊。它巧妙串联鱼跃龙门、大禹治水、黄河石门、黄河大梯子崖、黄河湿地公园等18处自然文化景观,8处风格迥异的观景平台点缀其间,从讲述“禹凿龙门”传说的1号观景台,到融合滩涂风情的“小三亚”——浪漫沙滩观景台,再到黄河驿•苍头的研学中心和无动力乐园,每一处都成为游客驻足打卡的“诗与远方”。
这是一条驱动绿色发展的生态长廊。在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的同时,河津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三年累计投资数亿元,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矿山生态修复等26个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生态廊道29.5公里,修复山体破坏面16万平方米。昔日沙尘漫天的黄河滩,成为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生态屏障。
这是一条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长廊。黄河一号一主线六支线,串联起黄河滩涂3万亩优质粮食、1.6万亩韭菜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79家、农家乐35个,推动连伯韭菜等农产品实现“田间到市场”直通,农村居民累计增收超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运城市首位,实现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兴一方业、富一方民”的建设构想。
三个码头重现“黄河古渡”的盛世繁华
2025年“五一”假期,黄河岸边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新落成的龙门、梯子崖、船窝三个便民交通码头投入使用,游客纷纷前往乘坐游船“游黄河,跃龙门”,节日期间水运码头接待游客5161人次,同比增长244%。
龙门至船窝码头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据记载,秦晋韩城大战时,秦军从龙门东渡击晋。汉代为便利漕运,在黄河开辟了北起船窝、南达潼关的150公里航线。改革开放以后,除龙门码头用作旅游客运外,其他码头相继停用。近年来,随着“龙门文化”“大禹文化”热度攀升,“游黄河,跃龙门”成为热门旅游话题,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原有码头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瓶颈,河津市积极建设3个码头,设计客运泊位5个,年通过能力24万人次,有效改善了沿黄旅游交通条件。新建码头将龙门景区、黄河大梯子崖景区、黄河石门、大禹庙等串点成线,通过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主线六支线”有机融合,激活了全域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黄河观光旅游水上经济带,为发展旅游经济、弘扬大禹精神、传播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免费公交实现“畅游河津”的美好愿景
几年前,因客运市场萎靡,河津市面临公交车辆停运、群众出行困难等民生问题,传统公共交通运营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困境,河津市以“政府购买服务,市民免费乘坐”的创新模式,通过“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公共交通系统重构。2022年1月27日,河津市迈出改革第一步,公交公司投入原有72台新能源公交车,开始市内免费公交运营。为保障原运营主体利益,河津市制定了《市内公交财政补贴发放暂行办法》,实行“车辆运营一天补贴一天、不运营不补贴”的兜底机制,确保了改革平稳进行。2022年12月30日,河津市实施第二步改革,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引进国企山西汽运集团作为运营主体,新购58台新能源公交车,投入城乡免费公交运营。2023年9月27日,河津市实施第三步改革,山西汽运集团增购车辆投入全域免费旅游公交及镇村公交运营,免费公交实现了对城区、建制村、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市A级以上景区景点的全面覆盖。
目前,河津免费公交共投入车辆147台,日均发车708班,日运行2万公里,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2024年9月,河津市免费公交典型案例《实现出行自由•免费公交搭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入选“2024年交通强国优秀案例”。
持续提升与科学管养,实现“黄河一号”华丽蝶变
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后,河津市持续投资2.5亿元,对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构建起集防洪、生态、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带。先后建设8个观景台、5个营地、3个驿站、3处码头,设置“智能情报板”“云上观景”等智慧交通设施45处、“禹凿龙门”等景观小品65处、太阳能路灯397盏、特色旅游标识240余处,投放旅游自行车300余辆,全线覆盖了充电桩和5G信号。便捷的服务设施,让游客从“匆匆路过”到“深度漫游”,各地游客驱车而来,只为沉浸式感受“黄河岸、公路旁”的绝美风光。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蜕变,更彰显在日常的精细管理中。河津市坚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将“路长制”从县域主干道向旅游公路延伸,建立起覆盖旅游公路全段的高效管理责任体系。为破解养护难题,成立旅游公路工作专班,创新推行“政府监管+社会化服务”的养护模式,实行“一日一巡查、一周一养护、一月一检修”,确保路面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在服务节点的管理上,对观景台、驿站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公园式管理”,确保游客尽兴而来、舒心而归。通过提升硬设施,强化软管理,昔日荒芜的黄河滩涂焕然一新,成为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热门打卡地。
三、主要成效
一条路改变了一座城,引领河津旅游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24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强势崛起,河津市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3年的26.7%跃升至33.3%,增速达6.4%,为县域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拉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河津也因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河津市先后举办了沿着黄河游运城、“登天梯•跃龙门”高空扁带国际挑战赛、中央电视台《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录制、影响力国际街舞大赛、全国汽摩越野挑战赛等全国性活动及赛事,助推旅游景点提档升级,带动游客人数持续增加,催生文旅服务多元业态,成功创建2个4A级景区和1个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3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推动这座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为旅游新秀。
河津市的交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河津的实践表明,交旅融合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未来,河津市将继续深化交旅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河津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续写古耿龙门的辉煌篇章。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