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交通+文旅”融合

谱写“文化可抵达、旅途有温度”的晋北新篇

2025-11-08 07:14:15
申报单位:山西汽运集团雁北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在巍峨的北岳恒山脚下,在千年悬空寺的凌空奇观间,在云冈石窟的千年佛影里,大同——这座铭刻着北魏风骨与边塞豪情的古都,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如今,连接这些文化瑰宝的,不再只是地图上的标记,而是一条条真实可感、温暖贴心的“文旅动脉”——大同景区直通车。它让游客得以轻松穿梭于千年历史长卷,在便捷舒适的旅程中,深度触摸古都脉动,尽享“随时启程、自在畅游”的旅行体验。

  一、项目概况与总体思路

  大同景区直通车项目由山西汽运集团雁北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雁北公司)主导发起,是传统道路客运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面对全国道路客运行业持续衰退的挑战,公司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高速扩张趋势,依托大同丰富的文旅资源(如云冈石窟、恒山、古城等),以“国企主导、景区联动、数字赋能、全域协同”为总体思路,推动“交通+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打造覆盖晋北全域的景区直通网络。该项目自2023年7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经过两年多优化发展,已从单一线路拓展为21条线路,串联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23家A级景区及大同南站等交通枢纽,基本实现晋北核心景区全覆盖,树立了传统道路客运向旅游服务高质量转型的成功典范。

  二、政策背景与市场驱动

  在国家“文旅融合”战略的强力引领下,雁北公司紧抓机遇,锐意创新,以“景区直通车”项目为实践载体,深耕“交通+文旅”融合沃土。该项目精准响应国家及地方政策导向,依托旅游市场的强劲增长,成功破解晋北地区“散客拼车难、景区接驳乱”的痛点,有效串联太原、大同、忻州、朔州等地的优质景区资源,成为撬动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1.政策红利深度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方针,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旅融合体制机制”,为项目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释放旅游、文化消费潜力”,注入持续动力。系列政策共同指向文旅产业作为传统客运转型的核心方向,为项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市场机遇精准把握:山西省旅游市场正加速从“流量竞争”向“留量深耕”转型。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27.24%;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2837.97万人次,同比增长22.20%,市场潜力巨大。大同作为全国25个重点旅游城市,坐拥云冈石窟等432处文物、103项非遗资源、258公里长城旅游公路及五大文化场馆,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如云冈石窟、火山群)禀赋优越,为直通车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三、项目特色与创新路径

  大同景区直通车成功实现了从“游客奔波换乘”到“一站直达景区”,从“单纯交通接驳”到“全程文化浸润”的跨越。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项目成功实现“零补贴盈利”,并迅速向全省推广。两年来,直通车有效破解了游客出行的交通难题,显著提升了大同“清凉夏都”“文化古都”的品牌形象,生动书写了“让文化可抵达、让旅途有温度”的协同发展佳话。它承载着游客,驶向与历史、自然、人文的深情邂逅,成为晋北大地上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无声诠释着“交通为媒、文化为魂”的融合诗篇。

  (一)国企主导与资源整合:构建可靠网络根基

  目前景区直通车已实现“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忻州古城”的“一站式”文旅走廊贯通,游客凭一张车票,即可体验“朝游云冈、午谒恒山、暮访五台”的时空穿越,真正使交通成为串联璀璨文旅资源的“金纽带”。

  一是国企优势,保障品质:依托国有运输企业资质,确保车辆合规、驾驶员专业,通过“动态调度+全员保障”机制有效破解运力瓶颈。二是强强联合,提升公信:联动云冈、恒山、雁门关等核心景区管委会,车身统一喷涂合作标识,纳入官方服务体系,显著增强项目可信度与协同效应。三是精准布局,分步拓展:初期聚焦核心,两年内高效开通覆盖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等核心景点的18条线路,填补区域旅游交通空白。后期战略延伸辐射,成功开通太原—五台山、忻州古城—五台山、大同—芦芽山等3条关键跨区域线路,突破地域限制,服务半径覆盖整个晋北腹地。

  (二) 数字赋能与运营优化:打造智慧舒心旅程

  公司制定《晋北片区景区直通车项目推进方案》,涵盖背景、目标、线路、运营等六大维度,确保项目短效与长效协同发展。

  一是标准化运营:实行“五统一”原则(标识、服务、调度、售票、结算),打通景区票务与调度平台。二是小程序支持预约购票、实时查询,基于客流大数据灵活排班,发车准时率超98%,真正实现“一键购票、自动配车”。同时联动携程等OTA平台,通过抖音、公众号发布出行时刻表及美食攻略,精准覆盖目标客群。三是服务体验升级:投入3辆豪华大巴,提供宽敞空间、智能设施与贴心服务,车上配备导乘员随车讲解+医疗支持并开通7×15小时客服热线(满意度99.6%)。同时在大同南站、云冈石窟等地设候车中心,提供免费WIFI、充电、行李寄存及文创特产销售(单站月营收破万元)等增值服务。四是车辆全域配备安全检测+北斗实时监控,同时完善应急预案与风控体系,驾驶员100%持证上岗。五是高效运营保障:景区直通车实行阶梯票价(29-99元),有效降低游客出行成本20%,带动大同南站周边交通流量减少18%,区域通行效率提升30%。智能平台实时监测客流,旺季增配运力,往返实载率达80%-100%,保障零滞留、零投诉。

  (三)全域协同与市场拓展:深化“交通+文旅”生态

  景区直通车项目以大同为基点,辐射晋北全域,构建“交通+文旅”生态,响应政策并创造差异化优势,助力公司向文旅服务商转型。

  2025年主要聚焦“智慧赋能、服务升维、网络扩容”三大核心战略升级:一是打通“最后一公里”:重点新增“交通枢纽—景区”直达专线(如大同南站至云冈石窟),换乘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无缝衔接高铁落地与景区畅游。:二是深化跨域协同:推出“朝发夕返”、“夜宿景区”主题线路,覆盖五台山、雁门关等,同时推广长城、黄河文化深度游,持续扩展跨区域线路,巩固并延伸“晋北文旅走廊”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三是全面布局投用直通车驿站,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显著提升服务软实力与便捷性。此次升级不仅优化运营体系,更为扩大景区辐射范围、提升服务能级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成效与未来愿景

  (一)核心成效:树立典范,实现跃升,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大同景区直通车项目已成为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纽带与成功典范,主要取得了以下标志性成果:

  1.客流规模爆发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年输送游客量达28.5万人次,实现跨越式发展。年接待人次从2023年的1万跃升至2025年的43万,增长超40倍。202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累计接待3.96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8000人次,充分验证了其成熟的运营承载能力与市场号召力。

  2.创新“交通+文旅”模式,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留量深耕”战略落地,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成功实践“交通+文旅”深度融合模式,有效打破景区壁垒,助力山西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3.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多元效益协同并进 :在保障便捷出行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策划主题文化线路等方式,成功开辟“第二收入曲线”,显著增强了项目盈利能力与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与双向共赢。

  4.树立客运行业标杆,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其创新实践赢得《大同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学习强国”平台及央视CCTV-1、CCTV-4、CCTV-13《新闻30分》等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与高度赞誉。2025年,《数字赋能打造晋北景区直通车》项目荣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综合交通”领域50项典型案例,成为全国“智慧旅游赋能传统交通转型复兴”的标杆典范,为道路客运行业探索创新路径(如景区联动、数字赋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样板”。

  5.铸就人文体验载体,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凭借创新模式和显著惠民便民成效,项目市场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已成为游客深度体验晋北人文风情、感悟华夏文明精髓的首选交通载体。

  (二)未来愿景:全域互联、品质赋能,开启山西旅游新纪元

  面向未来,大同景区直通车项目承载着更宏伟的使命,雁北公司将紧抓文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新机遇,致力于实现以下战略愿景:

  1.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稳步推进新能源车辆更新换代,引领绿色智慧出行新风尚,为游客提供更环保、更智能的高品质旅游交通服务。

  2.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以构建“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四大旅游运输体系为战略支点,深化跨区域协同联动,全面整合运力调度、线路规划、站点布局等核心资源。推动省内核心景区间“零换乘”与公路旅游“无缝链接”,全面提升山西旅游品牌整体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协同效能。

  3.赋能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旅游产业作为新时代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及客运转型战略支柱的重要地位。雁北公司将勇担国企使命,以景区直通车为关键纽带,深度赋能山西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为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澎湃的“山西动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