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草原天路 激活北疆文旅——中国北疆风景大道

2025-11-08 07:18:40
申报单位:克什克腾旗交通运输局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一)区域概况与资源禀赋

  克什克腾旗地处内蒙古东部、赤峰市西北部,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辖13个苏木乡镇,总人口约25.1万,是蒙、汉、回、满等多民族聚居的生态屏障区。境内汇集草原、森林、湿地、沙地、石林、温泉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拥有阿斯哈图石林、达里诺尔湖、乌兰布统草原、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20余处,被誉为“内蒙古的缩影”“天然地质博物馆”。

  
图1 达达线沿途风景

  作为串联这些优质资源的关键纽带,中国北疆风景大道核心段由达达线、热阿线两条特色公路构成,形成“Y”型景观廊道。其中达达线全长135公里,起于达里诺尔湖西岸,止于大兴安岭南端的阿斯哈图石林,贯穿浑善达克沙地与贡格尔草原,沿途可观赏“草原绿毯—沙地云杉—湖泊湿地”的立体景观切换;热阿线长约90公里,始于热水塘温泉度假区,终至阿斯哈图石林,串联黄岗梁林海与乌兰布统草原,翻越海拔2029米的黄岗梁主峰,将“温泉康养—林海秘境—草原风光”融为一体。两条线路在阿斯哈图石林交汇,形成覆盖2.1万平方公里的文旅核心区,为交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二)政策导向与发展契机

  近年来,克什克腾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对接国家与自治区战略部署,将交旅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联合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发起“行在乡村游在路上”最美自驾路推选活动,为地方特色公路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在自治区层面,《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北疆风情自驾旅游线路”,《2025年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将中国北疆风景大道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完善等五大工程;在旗县层面,先后出台《克什克腾旗旅游资产收益项目实施方案》(克党农牧办发〔2024〕14号)《克什克腾旗骑马旅游产品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国家引导、自治区统筹、旗县落实”的三级政策支撑体系。

  2024年,达达线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与融合成效,从全国众多参评线路中脱颖而出,获评交通运输部“2024年最美自驾精品路”,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线路,并在全国主题活动总结座谈会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经验。同时,两条线路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持续发酵,相关话题累计点击量突破3亿次,被网友推选为“中国最美草原公路”,为交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三)发展痛点与转型需求

  尽管拥有优质资源与政策机遇,两条线路早期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一是路网功能单一,仅作为景区连接线存在,路面养护滞后,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缺乏有效防护,且无专门观景与休憩设施;二是服务配套不足,沿线仅有零散牧民小卖部,无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住宿餐饮供给严重短缺,难以满足过夜游需求;三是产业融合薄弱,景区与乡村“各自为战”,农牧民参与度低,未能形成“交通带旅游、旅游促增收”的良性循环;四是品牌影响力有限,宣传方式传统,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为此,克什克腾旗以问题为导向,启动线路系统性升级工程,推动从“通行载体”向“旅游目的地”的深度转型。

  二、项目特色

  (一)顶层设计领航,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1.健全跨部门联动体系

  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苏木乡镇协同、社会参与”的四级工作机制,由旗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交通、文旅、发改、农牧、林草、公安等12个部门力量,组建交旅融合专项工作组,实行“每月调度、季度评估、年度考核”制度。2024年累计召开调度会议6次,协调解决线路升级、设施配套、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20余项,其中针对达达线养护资金短缺、热阿线观景台用地等难题,通过跨部门会商形成解决方案,有效打破了“各自为政”的治理壁垒。

  创新“党建+”治理模式,在重点区域建立融合发展党组织:在热水塘温泉度假区成立平安旅游商会党支部,吸纳32家民宿、餐饮企业加入,制定服务标准12项,游客满意度从82%提升至95%以上;在很黑村推行“党建+公司”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整合农户资源开展规模化经营,形成“支部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共富链条。同时,组建“石榴籽”志愿者队伍60人,在节假日期间提供交通引导、景区讲解等服务,推动民族团结与交旅融合互促共进。

  2.强化政策精准赋能

  落实《克什克腾旗旅游资产收益项目实施方案》,将交通沿线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精准匹配,2024年调整农旅融合项目资金1.2亿元,重点用于线路养护、服务设施建设及业态培育。针对骑马、民宿等特色业态,出台《克什克腾旗骑马旅游产品服务管理办法》,明确马匹检疫、从业人员资质、安全保障等18项标准,组织专项培训6期,惠及从业人员200余人,规范了沿线12个骑马场的经营行为。

  制定“一路一策”发展规划,结合两条线路资源特色精准定位:达达线突出“草原生态+地质奇观”主题,重点打造自驾观光与科普研学产品;热阿线聚焦“温泉康养+森林探秘”方向,培育休闲度假与康养体验业态。同步编制《中国北疆风景大道生态保护专项方案》,划定公路两侧100米生态保护带,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推进。

  (二)路网提质升级,打造“安全+美学”景观廊道

  1.推进线路品质化改造

  实施主干线路贯通工程,加速126公里省道220线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建成后将实现中国北疆风景大道与大广高速、丹锡高速的无缝衔接。截至2024年底,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0公里,其中达达线、热阿线全部完成沥青路面升级,路面平整度达标率100%。针对两条线路地形复杂特点,重点实施安全设施提升工程:在黄岗梁、贡格尔草原等16处急弯路段增设防撞护栏32公里,在视野盲区设置凸面镜48面,在长下坡路段安装减速震荡标线23公里;结合景观特色设置错车带与观景缓行区12处,其中达达线贡格尔草原段的3处缓行区均配备停车港湾与临时休息设施,既保障通行安全,又满足游客观景需求。

  创新推行“公路即是景观”理念,在达达线打造全国首个草原公路“彩虹标线”工程。摒弃传统单调白色标线,以沿线自然景观为灵感,采用“草原绿”“天空蓝”“落日红”3种高可见度、强反光色彩标画车道边缘线与中心线,总长度达110公里。这些彩色标线蜿蜒于草原之上,与蓝天白云、绿地牛羊形成鲜明视觉呼应,既发挥了划分车道、引导交通的基础功能,又提升了景观观赏性,被自驾游爱好者亲切称为“草原上的彩虹指引”,成为线路标志性景观之一。

  2.建设多功能服务平台

  按照“节点布局、一站多能”原则,在两条线路关键节点规划建设5处综合服务点,目前已建成3处、在建2处。其中阿斯哈图石林西门度假区服务点总投资7500万元,占地面积80亩,已完成主体建设,配套建设雪花酒店、星空营地、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其中雪花酒店拥有客房120间,可同时容纳240人住宿,彻底解决了达达线中段“吃住难”问题;黄岗梁服务点投资2000万元,配备游客服务中心、地质科普展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提供线路咨询、应急救援、车辆补给等一站式服务。

  完善智慧导视系统,在两条线路沿线设置交通指示牌62块、景区距离标识45块、景观解说牌38块,其中解说牌采用蒙汉双语标注,详细介绍贡格尔草原生态、阿斯哈图石林成因等内容。搭建“北疆风景大道”智慧服务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集成线路导航、景点预约、住宿预订、应急求助等功能,2024年累计服务游客超30万人次。同时,在达达线达里湖段、热阿线热水塘段布设智能监控设备26套,实现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三)产业串珠成链,构建“交通+多业态”融合生态

  1.打造文旅融合精品线路

  以达达线、热阿线为轴线,串联阿斯哈图石林、达里湖、乌兰布统等8大核心景区,整合推出7条主题精品线路:“草原地质探秘线”(达达线全程)涵盖石林科考、沙地观鸟等体验;“森林温泉康养线”(热阿线全程)包含林海徒步、温泉疗养等项目;“乡村民俗体验线”串联很黑村、小红山子嘎查等特色村落,提供农家美食、民俗展演等服务。每条线路均配套制定详细攻略,明确最佳游览时间、停车点位、特色业态等信息,通过官方平台与合作旅行社同步发布。

  依托线路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形成“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格局。2024年成功举办“歌游内蒙古舞动达里湖”华子鱼洄游季、西拉沐沦焰启季、“金秋盛宴魅力克旗”摄影节等活动12场。其中华子鱼洄游季期间,依托达达线组织“观生命奇迹”科普游活动,设置长桌火锅宴、特色烤鱼等38个业态摊位,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5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摄影节期间,在两条线路沿线打造马踏水花、万马奔腾等特色场景,吸引全国400余名摄影师参与,相关作品在央视等媒体刊发,进一步提升了线路知名度。

  2.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以线路为纽带,推动沿线村落从“过境点”转变为“目的地”,重点打造3个乡村旅游示范集群:一是很黑村农文旅融合集群,盘活闲置宅基地与房屋资源,投资1.2亿元建设美食广场、标准化骑马场、“百姓大舞台”等设施,建成民宿52间,可接待游客120余人。村党支部牵头将68户农户的500亩土地集中种植谷子,推行“托管式”服务,2024年毛收入达50万元;同时开发有机农产品品牌,将小米、奶食品等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二次分红。两年间,很黑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增长至60多万元,群众增收300余万元,接待游客累计达40万人次。二是乌兰布统草原民俗集群,依托热阿线辐射效应,小红山子嘎查、元宝山嘎查发展马匹牵乘产业,100余名牧民从事牵马服务,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新尧牧场改造集装箱民宿23间,可容纳230人入住,带动周边100人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三是关东车生态体验集群,依托热阿线大青山路段开发网红徒步线路,建设观景平台3处、徒步栈道5公里,2024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内12家民宿实现全年满房运营。

  推动“交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120余家。在达达线沿线发展生态采摘园8个,经棚镇联丰村10余亩油桃种植园通过线路引流,吸引1500人次采摘,种植户总收入达30万元;在热阿线热水塘段培育温泉民宿26家,推出“温泉+住宿+餐饮”套餐,平均入住率达85%以上。同时,规范发展骑马体验、草原露营等业态,通过商会统一制定价格标准、开展服务培训,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游客投诉率同比下降60%。

  (四)品牌矩阵传播,放大北疆文旅影响力

  1.多维开展宣传推介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宣传策略,组织“北疆文化神州行——自在旅程克什克腾”专场推介活动,赴深圳、广州、北京等5个城市与近500家文旅企业对接合作,重点推介达达线、热阿线自驾产品,签订合作协议32份,预计年引客量超20万人次。邀请央视、内蒙古电视台等11家官方媒体,以及42名网红主播、旅游达人开展实地探访,发布线路介绍、美景实拍、攻略解析等视频400余条,点击量突破3亿次。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草原天路打卡挑战”话题,鼓励游客分享旅行体验,累计产生UGC内容1.2万条,其中#达达线彩虹标线#话题播放量达8000万次,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

  制作系列宣传载体,提升品牌辨识度: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景区门票,在票面植入两条线路地图与景观图片;编制《北疆风景大道自驾指南》,涵盖线路信息、业态分布、文化典故等内容,免费发放10万册;拍摄《草原天路》宣传片,在高铁、机场等渠道投放,进一步扩大品牌覆盖面。

  2.赛事节庆引流聚客

  依托两条线路的多元地貌,打造“体育+旅游”融合品牌,成功举办“全景内蒙古”克什克腾山野征途越野挑战赛、黄岗梁森林马拉松等体育赛事4场。其中越野挑战赛吸引全国3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路线涵盖达达线沙地段、热阿线森林段,通过赛事直播向全网展示线路风光,带动赛事期间沿线民宿预订量增长120%。

  深化“节庆+文旅”联动效应,除传统节庆活动外,创新举办“草原星空季”“林海雪韵节”等四季主题活动,有效平衡淡旺季客流。2024年冬季“林海雪韵节”期间,依托热阿线推出雪地摩托、冰雪徒步等项目,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00万元,打破了“冬季无游”的传统格局。通过赛事节庆引流,2024年达达线接待游客48.75万人次,同比增长45%,旅游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40%,两条线路合计带动全旗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8%。

  三、主要成效

  (一)交通服务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两条线路通行条件全面改善,路面养护达标率、安全设施完好率均达100%,形成“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格局。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5处综合服务点、62块导视牌、26套智能监控设备构建起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智慧交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北疆风景大道”小程序注册用户超50万人,应急求助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2025年,赤峰市交通运输局在全国最美自驾路主题活动座谈会上,就两条线路的建设管理经验作典型发言,成为全国交旅融合的标杆案例。

  (二)文旅经济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线路带动效应显著凸显,2024年全旗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8%,其中自驾游客占比达72%,达达线、热阿线已成为北疆旅游核心吸引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自驾观光为基础,民宿住宿、餐饮美食、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为支撑的多元业态体系,沿线120余家经营主体年均营业额超50万元。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两条线路先后荣获“最美自驾精品路”“中国最美草原公路”等称号,成为内蒙古文旅的标志性名片。

  (三)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成效凸显

  沿线村落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很黑村、小红山子嘎查等10个村落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其中很黑村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村”,获得赤峰市“最强党支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就业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两条线路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农牧、商贸等相关产业就业1.2万人,脱贫户就业率达100%。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石榴籽”讲解员、志愿者队伍累计服务游客超100万人次,在景区讲解、活动组织中融入民族团结元素,推动“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成功打造1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方案,线路建设过程中采用环保施工工艺,避让核心生态区12处,累计恢复植被500亩,实现“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生态效果。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自发参与沙地治理、草原管护等工作,贡格尔草原植被覆盖率从75%提升至82%,达里湖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规划引领是融合发展的根本前提

  克什克腾旗立足“生态优先、文旅为核、交通为脉”的发展定位,将交通路网规划与文旅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深度衔接,通过“一路一策”精准定位线路功能,避免了盲目建设与资源浪费。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资源禀赋,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交通建设、景观保护、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为交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机制协同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

  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推进机制,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监管服务向融合发展聚焦,有效破解了要素制约、标准不一、管理分散等传统难题。“党建+商会”“党建+公司”等模式的创新应用,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群众共建的良好格局。这启示我们,交旅融合是系统工程,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发展合力,才能提升治理效能。

  (三)聚焦民生导向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始终以带动群众增收为目标,通过“交通+乡村旅游”“交通+特色产业”等模式,让沿线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充分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很黑村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实现交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品牌传播是扩大影响的重要路径

  通过“彩虹标线”等景观创新、短视频平台话题营销、赛事节庆引流等多元方式,实现了品牌影响力的几何级增长。同时,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既丰富了文化内涵,又提升了社会价值。这提示我们,交旅融合品牌建设需要兼顾特色化、年轻化、社会化,才能持续增强吸引力。

  五、未来展望

  下一步,克什克腾旗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2025年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持续推进中国北疆风景大道全线贯通,重点完成省道220线剩余工程,实现与周边盟市景区的互联互通。深化“交通+文旅+体育+农业”融合模式,加快阿斯哈图石林西门度假区、很黑村“哈氏天体”主题民宿等项目建设,新增高端民宿100间、特色业态30个。完善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升级智慧导视系统,开发线路AR导览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北疆”。加强区域协同合作,联合锡林郭勒、承德等周边地区打造跨区域自驾线路,推动形成北疆文旅共同体,让草原天路真正成为北疆文化展示的窗口、生态旅游的标杆、乡村振兴的纽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