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X719王如地至西山咀交旅融合公路
一、基本概况
1.1项目提出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更好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乌拉特前旗积极响应加强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全域交通强国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晨,更好助力扩大内需战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交通运输服务和高品质的旅游生活,推荐X719王如地至西山咀公路为巴彦淖尔市交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项目。该项目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乌拉特前旗以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为载体,以提升交通设施服务功能为重点,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交通体系,构建全旗“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X719王如地至西山咀公路实现了对外与干线路网无缝衔接,对内与重点景区紧密联系,促进了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1.2项目基本情况
X719王如地至西山咀公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西连乌梁素海旅游公路及多条国省干线,南靠乌拉山西麓,东连包头。该公路于2019年开始实施建设,2020年全部完工,全长118.96公里,其中王如地至乌梁素海为99.31公里,建设标准为三级公路,路面宽7米;乌梁素海至西山咀为19.65公里,建设标准为二级公路,路面宽16米。
乌拉特前旗交通运输局负责对该公路进行管理运营和养护工作。

二、项目特色及创新性做法
2.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1.1是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了响应国家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号召,内蒙古交通强国交旅融合试点实施建设“一轴五廊”沿黄河旅游交通主骨架,打造沿黄旅游风景道内蒙古段的战略构想。
巴彦淖尔市的战略部署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推动构建“一廊、两带、两区、一环线”全域旅游总体格局,助力独具特色的草原、森林、湿地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集湖光山色、大漠孤烟、戈壁草原、口岸旅游、边疆风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满足感,拉动沿线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以高速公路、旅游干线公路为载体,加快路面专项、绿化、景观路设计等提质改造,拓展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旅游客运集散中心等客运枢纽建设和改造,打造集加油、停车、租赁、汽修、餐饮、购物、休闲、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营造良好的旅游公路环境。建设以“通景”“融景”“造景”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交通经济走廊,联通周边特色景区景点等关键节点,并依托河套平原、阴山、乌拉特草原三大乡村旅游名片,培育发展“农牧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乡村自驾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加强乡村自驾游公路建设,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的游运结合效果。
推荐项目与乌梁素海旅游景区公路连接,是乌梁素海发展旅游业的支柱条件之一。距离呼和浩特市260公里,距离银川430公里,在巴彦淖尔、包头、东胜三市环绕的三角中心,其与周边城市群的距离恰好符合城市居民近距离休闲度假的需求。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乌梁素海旅游区通过G6高速、国道110和省道311等公路干线与周边城市相接,交通便利。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乌梁素海周边乡镇的交通环境,更好地推动乌拉特前旗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运输服务融合。优化配置旅游城市、按需开发旅游直通车、旅游包车、定制旅游公交专线等个性化旅游客运业务,结合“平安建设”,建立K3路“平安号”旅游公交专线,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景区景点公交服务网络,通过优化调整和新开通公交线路,增强与周边景区景点的公共交通联系,提升节假日旅游的交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作用,做好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接驳换乘。
二是串联融合沿线景观资源,合理设计绿道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慢行、骑行等休闲健身路线,完善赛事配套,举办马拉松赛、湿地自行车赛、乌梁素海冰雪节等活动,推进“通道”向“赛道、步道”转变。
2.1.2 是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乌拉特前旗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不断提升“一环两带”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牧民,促进持续增收,壮大辣椒、西甜瓜、中药材、设施菌类等特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千亩木耳、乌梁素海西岸万亩高效农业、羊肚菌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园区,打造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木耳产业集散地。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公路沿线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有效促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及人口吸纳能力,促使城镇与乡村同步协调发展。X719王如地至西山咀公路的实施建设,为沿线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极大的刺激了沿线群众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因此推荐项目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从而带动剩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的解决。
2.1.3 是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推荐项目地处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岸和后山地区,该地区资源富集、矿藏十分丰富,主要有铁、石灰石、花岗岩、芙蓉矿、英石等100多种矿石,尤以佘太翠闻名遐迩。到目前已有30余家选矿企业在此落户,为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发展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也可依托包头、鄂尔多斯市丰富的煤炭资源实施乌拉特前旗“工业立旗”的发展战略。该项目必然促进两地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互补,并以此为依托,带动建材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可迅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交通运输是资源配置和产需衔接的纽带和支持条件,所以推荐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快地区经济建设,为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为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促进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成效
3.1社会效益分析
3.1.1 生态效益
推荐项目沿线大部分为农耕地,同时还分布着多条灌溉渠、排沟和湖海湿地公园。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向日葵,每到农作物扬花授粉时期,现在的沙石土路所产生的扬尘对路两侧的农作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沿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可以作为周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补充,也成为鸟类在长途迁徙路径上重要的中转站,充分保障了沿黄生态廊道的完整性。
推荐项目位于沿黄生态廊道区,项目的建成,可大幅度减少了扬尘、道路泥泞污染,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既保护了沿线两侧农作物,也有利于沿黄生态廊道的维护,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效益。
3.1.2 社会经济效益
1、推荐项目的建成,提升了沿线地区居民的居住和通行质量,依托国家对项目区内的河湖、湿地合理利用和投资建设,可带动提升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加沿线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推荐项目的建成,对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防洪排水、除涝治碱物资的快速送达,满足黄河正常泄洪要求,消除黄河隐患,为乌梁素海和沿线湖海生态补水通道的安全顺畅运行打好基础。
3、推荐项目的建成,通过与国省干线G6、G7、G110、G242、S212、S311和多条县乡道路的连接,向东可通向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向西可通向乌海、阿拉善盟等盟市,向南可通向鄂尔多斯市,形成了区域间东、南、西部的出口通道,对巴彦淖尔市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4、推荐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巴彦淖尔市综合运输体系,极大地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增加区域发展能力,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改善沿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动沿线各族人民奔小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推荐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公路的建成与投入运营,将带动沿线工业经济、新型农牧业、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新产业的出现,会使公路邻近地区特别是乡镇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大幅增值,地区的经济将会得到长远进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沿线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
3.2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在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费用、成本费用按经济费用调整之后,根据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的计算结果,得出本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结果。
经济分析指标表
3.3敏感性分析
经过对推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做了敏感性分析,对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以及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国民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结果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正常条件下,推荐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内部收益率高于国民经济评价基准内部收益率(8%),其它三项指标的结果也良好,说明推荐项目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是可行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拟建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推荐项目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缓解现有公路通道的交通压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