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小巴”网约公交打造“公交+N”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5-11-08 07:34:21
申报单位:洛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近年来,群众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给常规公交带来了不小冲击。在私家车普及、网约车兴起、共享单车涌入的多重挑战下,传统公交“按线跑、定点停”的固定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灵活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面对这一困局,洛阳公交敏锐把握这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所拥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于2025年5月1日开通“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突破传统公交固定线路、站点和服务时间的限制,探索手机下单、随叫随到、门对门接送的“点单式”公交运营新模式。依托这一移动平台,将“神都小巴”精准定位为“公交+N”融合的创新载体,让小型网约公交成为串联古都文化脉络的流动纽带。

  纽带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于是,洛阳公交把“线路”拆成“景点”——“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采取“线路跟着景点走”的布局思路,从洛邑古城的古风夜景到应天门的盛唐气象,从九洲池的皇家园林到洛阳博物馆的文物瑰宝,精准串联起西工、老城核心景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交通线。这种布局不仅实现了“景点门口上下车,公交地铁零换乘”的便捷服务,更让游客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文化体验中,显著提升了洛阳文旅的整体品质。该线路采用6.8米小型公交车参运,既能在古城狭窄街巷灵活穿行,又能有效避开交通拥堵路段,真正实现了“景点门口上下车”的便捷服务。

  然而,仅靠“线路跟着景点走”的空间重构还不够——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传统公交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科技赋能。“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以“网约”模式为核心突破口,深度整合网络平台与智能技术,实现了从“按线运营”到“按需服务”的根本性转变。“网约”模式的最大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公交的“线路枷锁”。乘客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下单,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上下车点,实现“门到门”的精准服务。这种模式特别契合两种场景:一是解决日常通勤中的接驳难题;二是满足游客“多点游览”的灵活出行需求。

  同时,支撑这一模式高效运转的是背后的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洛邑古城、应天门等“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核心区域的客流密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客流变化,动态调整运力投放。在周末、节假日等高峰时段,当某区域客流激增时,系统会自动增派车辆,确保游客“随叫随走”;而当客流减少时,则会及时调减运力,避免资源浪费。这种“数据驱动、智能调度”的运营模式,使“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的车辆空驶率较传统线路降低了30%以上,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现了运营效率的质的飞跃。

  自2025年5月1日“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正式运营以来,截止至10月已累计完成订单超2.4万单,服务乘客近3.8万人次。网约公交的“随叫随到、门到门接送”创新模式,成为市民游客穿梭城市核心区域的“新宠”,有效解决了社区“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接驳痛点,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凭借这份“数据底图”,洛阳公交采取了“试点先行、逐步优化”的稳健策略,以1号线在西工区、老城区的运营为试点,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规律分析,不断调整运营范围,更好地串联核心景区与地铁枢纽。如果说在“神都小巴”网约公交1号线是围绕洛阳“历史轴线”的成功实践,2025年10月1日,洛阳公交同时开行了围绕洛阳“时代轴线”的“神都小巴”网约公交2号线、“未来轴线”的“神都小巴”网约公交3号线,将网约公交服务从西工区域进一步延伸至洛龙区、伊滨区,形成“多线联动、全域覆盖”的文旅公共交通网络,无论是通勤上班、购物休闲,还是游览洛阳特色景点,都能轻松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神都小巴”网约公交用6.8米的车身,跑出了公交改革的大舞台,让车轮跟着人流走、线路围着文化转。当三轴成网、全域覆盖,公交不再只是通勤工具,而成为历史、时代与未来之间的摆渡者,成为文旅流量的转换器。“神都小巴”网约公交的实践表明:只要敢于拆掉“固定线路”的思维围墙,小车厢也能装载大产业。下一站,期待“公交+N”的洛阳样本走出洛阳,让更多城市在“小身材”里激活“大能量”,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美好生活的起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