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好农村路+”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印江县湄坨环湖公路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承载着亿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和乡村振兴梦。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准。
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大网络,结合产业发展与地方风情,充分挖掘山水资源、人文景观,积极构建“四好农村路+”的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全力打造“交通经济走廊”,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基本情况
印江自治县农村公路C187隔板桥至湄坨(环湖路) ,全长7.1公里,是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一条“美丽农村路”。该路处于缠溪镇省级高效农业园区核心区域,是以1600余亩生态茶叶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蔬菜产业为辅助,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贵州最美茶乡,贵州十大最美茶山,贵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以湄坨环湖公路为轴线,充分利用山地茶园、梵净天池、湄坨山庄等优质旅游资源,该村按照“茶园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
图1 湄坨环湖公路全景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管养改革,强化督促指导。
为提高养护工作成效,组建养护督导组,深入公路一线,通过明察暗访、巡查抽查等方式,强化日常养护督导检查,确保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优良”,积极营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环境。
(二)创新养护模式,推行集中养护。
在本区域内公开选聘能够从事农村公路养护的人员,组建专业化养护队伍,年龄在60岁以下、身体健康、能独立劳动是硬性指标。在经过岗前培训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各季节、各阶段、各线路特点,合理安排养护人员的常规工作。根据下达任务清单及时限要求,专业养护队每周上路及时开展路面清扫、边沟清理、小型坍方清运等日常养护作业,并按需参加公路应急抢险、安全隐患排查、路产路权维护等工作。农村公路暨“组组通”公路列养率100%,做到了及时化、常态化、标准化养护。
(三)注重实效管理,提升工作成效。
为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五清一保”工作要求(即:清扫路面、清通沟涵、清除杂草、清理路障、清运坍方,确保农村公路安全运营),农村公路养护效能和服务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路域绿化理念,抓好农村公路绿化美化,进一步提升公路通行环境。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开展公路小修保养、水毁修复、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四)改善公路路况,助推产业发展。
为支持园区内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缠溪镇人民政府统筹下,在县交通运输局对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技术支持下,不断的改善路况条件。2022年,通过实施窄路面加宽项目,有效拓宽路面、增设错车道、安防设施等,使沥青路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公路通行能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增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强。
三、取得成效
农村交通的不断改善和发展,激活了一池春水,让高山上的物产、人文、景观走进人们的视野,有效促进了交旅融合发展。
(一)发展茶叶产业,打造村级绿色银行。湄坨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立足生态茶叶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标准茶产业,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茶产业生态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村标准化茶园面积达1600余亩,年产优质茶叶100余吨,综合产值突破400万元。调整产业组织方式,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整合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形成合理化的分配机制。创新推行“三变改革+三金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推动产业融合大发展,积极探索出“茶产业+”的多元发展路径。“茶+文旅”,开发沉浸式采茶体验、茶艺研学等特色项目;“茶+康养”,打造茶园民宿集群等,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与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局面。
(二)盘活村级资产,乡村旅游成为亮点。湄坨村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累积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善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整合村集体闲置仓库等资产,打造了全市首个“村播”基地。该基地集村播、农产品展销中心和民俗文化展示馆三大功能于一体,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通过引企入村,引入社会资本80余万元,将环湖公路中心区域,梵净天池旁边的闲置房改造升级为湄坨金乌度假村,成为集精品民宿、生态垂钓、水上娱乐于一体的避暑度假目的地。湄坨村梵净天池的湄坨金乌度假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乡村旅游打卡点。全年接待来自重庆、四川、湖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超4万人次,带动80余户茶农,户均年增收2.3万元。当地群众在家就能就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增长极。
公路的变迁,人们的出行更安全、更快捷、更顺心,加快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下步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