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发展实践典型案例
1.案例架构:
一、基本概况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由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优化调整研究》路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江峡谷大桥作为该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承载着“交通枢纽+旅游地标”的双重使命。大桥跨越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交界处被誉为“地球裂缝”的国家3A级景区花江大峡谷,此处既是保存全球最完整三叠纪古海洋生物遗迹的地质宝库,也是国内最长的喀斯特峡谷,兼具花江村古寨文化、布依族风情、红色资源及极限运动禀赋等多元价值。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1420米钢桁梁悬索桥跨径居山区桥梁世界首位,桥面距水面625米的高差一举刷新世界纪录;关岭岸262米桥塔搭配隧道锚、贞丰岸204米桥塔搭配重力锚的设计,更彰显山区桥梁工程的极致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交投集团下属贵州交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业集团)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大桥打造成贵州世界级旅游标识”的战略定位,采用运营前置、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高效推进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确保2025年9月28日随花江峡谷大桥同步开通,项目以桥旅融合3.0形态,与坝陵河大桥1.0、平塘特大桥2.0共同构建贵州桥旅资源矩阵,并在前两者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通强国建设实践样本,为全国桥梁工程从“功能单一”向“综合赋能”转型提供了示范。
(二)项目规模与构成
政策驱动下的规划迭代直接体现在项目规模与功能布局中,项目总用地面积478.82亩,建筑面积41760.87平方米,划分为两大核心功能板块:其一为桥旅融合核心区,用地面积237.00亩,建筑面积25574.32平方米,涵盖桥梁检修通道(含观光电梯)、桥塔游览区、研学基地、备用停车场及管理用房,配套水幕灯光秀、高空运动设施等特色功能载体。其二为云渡服务区综合体,用地面积241.82亩,建筑面积16186.55平方米,集成收费站、综合楼、宿舍楼、消防系统及连接线,同步布局游客服务中心与特色商业区。
二、项目特色
(一)政策引领与规划升级
产业集团始终锚定党中央国家战略与贵州省委、省政府部署,项目经多轮迭代优化,定位跃升为“世界级旅游标识”,目标打造5A级景区核心区。
一是示范起步阶段。在《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工作方案》(黔交强领办〔2020〕1号)要求下,项目被正式列为贵州省交旅融合示范项目,作为贵州探索“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样板的重要载体,其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原规划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服务功能基础配套搭建,仅包含观景台等初步旅游设施的建设内容。
二是功能拓展阶段。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1〕22号)为核心政策指引,紧扣国家综合交通建设与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双重政策导向,经多轮专题会议研讨与专家评审论证后,项目明确将北盘江服务区与观景台合并建设为单侧集中式I类服务区,并同步增设索塔观光通道等体旅融合设施,实现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初步拓展融合。
三是品牌跃升阶段。贵州省委相关领导多次深入调研指导,以政策引领锚定发展方向,要求“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做好桥旅融合文章,将大桥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标识,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支撑”。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中心景区规划》顺利通过评审,该规划以大桥及云渡服务区为核心,涵盖观光综合楼、体旅项目、研学中心等设施,推动项目从单一观景功能,向契合政策导向的“交通+旅游+文化+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升级,切实为政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交旅融合核心亮点
项目是贯彻交通强国战略、深化交旅融合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产业集团以政策为导向,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激活多元业态,推动“超级工程”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蜕变,为全国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贵州经验。
一是全域串联协同。秉持“先策划后规划”理念,以项目为核心,将黄果树瀑布、贞丰古城、万峰林等纳入“一小时旅游圈”;通过服务区向地方道路开口模式,实现高速客流与花江村古寨、布依族村寨资源双向互通,凸显贵州省西线旅游“中枢节点”价值,形成“大桥牵线、全域开花”的经济带动效应。
二是桥旅深度融合。以“世界级工程+极致体验”为核心,面向全国招商遴选合作方,匠心打造云端旅游载体。1411米高空极限跑道依托抗风稳定板建设,可360°全景俯瞰喀斯特峰丛;高空蹦极、低空滑翔伞等项目,让游客直面625米峡谷高差;桥体采用《千里江山图》青绿色涂装,与自然相得益彰,夜间300米巨型水幕搭配激光投影上演灯光秀,呈现“钢铁巨龙映星河”的独特景观。国庆期间,4万名游客搭乘207.4米高的全透明观光电梯登桥游览,平均停留时长达80分钟。
二是文旅赋能增效。跨界联动邮政、民政及地质博物馆等机构,在云渡服务区打造多元文化体验板块,三叠纪地质浮雕墙、“桥见贵州”摄影展、“桥魂”书画展累计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中国黄金集团定制主题金银饰品,“高桥邮局”与“大桥婚姻登记点”相映成趣,30余对新人在1314平方米桥廊玻璃大厅(寓意“一生一世”)领取结婚证书;34款桥梁主题独家文创产品国庆销量突破2000件,定制冰箱贴跻身爆款单品。
三是体旅联动破圈。成功对接省体育局,9月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赛吸引22 国运动员参赛,9月下旬跳伞邀请赛迎来21国选手。后续将通过每年举办高桥马拉松、国际高桥跳伞邀请赛等国际化品牌赛事,谋划运营“花江峡谷极限运动户外生活节”,形成顶级赛事与特色活动双轮驱动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旅游IP。
(三)可持续发展创新举措
针对交旅融合普遍面临的承载力不足、同质化等难题,产业集团将通过设施升级、产品创新与精细运营等方式,构建长期发展体系。
一是业态与商业升级。践行“桥上塑吸引力,桥下释生产力”的全域思路,优化服务区商家业态,引入兼具贵州特色与高端品质的商品;打造锚碇区集装箱集市,为本地村民及青年创业者提供就业平台;深化与快递机构合作,提供物品寄递“黔货直达”等服务;开展桥体光影秀、星空观赏、观景音乐会等活动,打造全国首个桥旅融合标杆性夜间经济消费目的地。
二是文旅体验创新。垂直高度距江面近800米、60 秒直达的云端咖啡厅即将筹开,悬崖酒店、超级工程研学基地、三叠纪民宿加速建设,全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跨界联动潮流运动品牌,在桥塔广场布局联名快闪店;策划“高桥峡谷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以“特色场景+多元内容”丰富游客体验。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带动效应显著
中秋国庆期间,云渡服务区累计车流量4.07万辆次(外省占比35.25%),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单日峰值达4.1万人;桥旅融合收入509.2万元。为当地群众直接创造岗位近270个,带动关岭、贞丰两县餐饮住宿营收大幅增长,关岭花江镇6至9月新增25家餐饮民宿营业执照;贞丰古城、双乳峰等周边景区客流增长超30%。
(二)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项目引发多维度广泛关注,国庆期间国内外5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全网相关内容累计达43万余篇,涵盖视频23万余条、移动端文章10万余篇、微博6万余条等。已收到超300人次的调研商请,涉及外国专家团、厄瓜多尔与老挝机构、海外侨团等。以项目为载体,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锦・蓝》巡演14场吸引超6万人次观众,“侨连五洲”活动迎来220余位海外侨胞,有效传播贵州桥文化与民族精神。
(三)行业示范价值重大
项目自建成通车,贞丰至关岭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至2分钟。通过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景区的功能复合、空间共享、服务协同,蜡染、贞丰糯米饭、关岭牛等非遗及农产品借势提升知名度,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升级,引爆中秋国庆假期“桥旅”热。标志着贵州在桥旅融合创新实践中迈出具有示范性的关键一步,为全国交通基础设施转型赋能提供宝贵经验。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