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交融筑通途 慢游公路赋振兴
蒙阴“四好农村路”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案例简介:以路为脉,绘就红绿交融新图景
蒙阴,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既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近年来,蒙阴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创新性打造“蒙山慢游公路”,将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沿线风貌与数字智慧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路通业兴、路美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蒙阴之基:红韵绿魂奠定发展底色
蒙阴的独特优势,在于“红”与“绿”的双重禀赋。红色方面,这里有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馆,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有沂蒙红嫂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红色旅游资源密集且厚重。绿色方面,蒙阴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林木覆盖率达73%,大小山峰520余座、河流178条、水库103座,蒙山作为山东省第二高峰,素有“亚岱”“天然氧吧”之称,生态禀赋得天独厚。 但此前,分散的景点、崎岖的山路,让“红”的魅力难以传递、“绿”的价值难以转化。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蒙阴县将目光投向了交通——以公路为纽带,串联红绿资源,打通乡村振兴的“主动脉”。
(二)公路之建:“四融并举”打造精品慢游廊道
2023年3月,蒙阴县按照红色沂蒙主题廊道和旅游路改建标准,对境内红色专线、孟蒙公路、沂蒙公路、大百公路等3条县道、1条省道进行整合改造,最终形成全长40.41公里的蒙山慢游公路。这条路东起天蒙景区,西至百花峪景区,途经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云蒙景区等核心节点,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绿色生态、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四融合”实现功能升级:
1.融合红色旅游元素,让路“有记忆”
公路不仅串联起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更在细节处注入红色基因:LOGO标识、配套设施设计均突出“红色沂蒙”主题,行走在路上,仿佛穿越历史长廊,游客在通勤中就能感受沂蒙精神的厚重。
2.融合绿色生态特色,让路“成风景”
依托蒙山“超洁净地区”的生态优势,公路建设全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避开生态敏感区,将道路融入山林水系之间。如今,驾车行驶在慢游公路上,一边是层峦叠嶂的蒙山绿意,一边是潺潺流淌的山间溪流,公路本身成为“移动观景台”,真正实现“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
3.融合沿线环境特性,让路“串亮点”
以慢游公路为主轴线,蒙阴县同步辐射“曲涧探幽”“松山听雨”等主题步道,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提升沿线村容村貌、森林景观、水体景观。目前,公路沿途已建成4条31.3公里主题步道、20余处村居景观小品、7处服务驿站、9处停车观光台,还有5公里灯光路段,线性公路蜕变为“一步一景、处处可游”的复合型旅游带。
4.融合数字化建设,让路“更智慧”
为实现“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目标,蒙阴县将慢游公路全线纳入“农村公路智能化管养平台”,实现“五化”管理:应急管理全息化、行业管理一体化、数据信息管理便捷化、公路服务管理便民化、系统识别智能化。路网节点全天可视,运行动态实时掌握,群众诉求一键响应,让“智慧”为公路赋能。
二、社会成效:以路兴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蒙山慢游公路的建成,不仅是一条“美丽公路”,更是一条“致富路”“融合路”“品牌路”。它以交通为纽带,打通了资源与市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让蒙阴的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也为“四好农村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一)旅游之兴:串珠成链,打造全县旅游“同心圆”
过去,蒙阴的红色景点、生态景区“各自为战”,游客“进得来、转不开、留不住”。慢游公路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像一条红线,将“一红(孟良崮)一绿(蒙山)”核心资源串联,再通过同步改造的沂蒙公路(65公里)、南坦公路(10公里)、坡先公路(16公里)等“支线”,与县内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织成“一张网”,实现了“景点连成片、旅游成环线”。
早期试行的孟良崮云蒙湖环线,凭借“路景交融”的优势获评“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路”;如今,慢游公路沿线的天蒙景区、云蒙景区、百花峪景区客流量持续攀升,“快进慢游”成为蒙阴旅游的新标签。游客不再是“打卡式”观光,而是能沿着公路慢慢走、细细品,在孟良崮感受红色精神,在蒙山呼吸新鲜空气,在乡村民宿体验田园生活,旅游体验大幅升级。
这种“串珠成链”的效应,不仅激活了单个景点,更带动了全县旅游格局的重构。目前,蒙阴已形成以慢游公路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体系,“来蒙阴、慢下来”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二)民生之惠:增收就业,绘就乡村富裕“新画卷”
公路通,产业兴;产业兴,百姓富。蒙山慢游公路的建成,直接带动了沿线乡村的产业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共享发展红利。
从就业来看,公路沿线的民宿、农家乐、景区服务岗位大幅增加。目前,蒙山周边民宿已达135家,其中精品民宿26家,人气农家乐39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涵盖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导游讲解、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垛庄镇村民李大姐原本在外地打工,如今回到村里的精品民宿做服务,月收入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从增收来看,旅游收入的增长直接惠及村民和村集体。2024年以来,孟良崮红色教学点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60%;沿线民宿、农家乐年吸引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1.2亿元。在慢游公路辐射的垛庄镇孟良崮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所有村的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山水蒙阴•萌乐世界”项目落地后,不仅带动片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还让周边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
更重要的是,公路还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圈”。沿线村民种植的蒙阴蜜桃、板栗、山楂等特色农产品,借助旅游流量成为“网红产品”,游客在游玩时顺手购买,或通过民宿、农家乐的“线上商城”销往全国,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以前蜜桃熟了要自己找销路,现在游客来了直接买,价格还高,一年能多赚好几万。”一位果农的话,道出了最朴实的获得感。
(三)融合之深:城乡互动,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四好农村路”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蒙山慢游公路的建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它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也让乡村的生态、文化、产品向城市输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向深入。
一方面,城市资源加速“下沉”。慢游公路带来的旅游热度,吸引了外来资本投资乡村民宿、康养项目、研学基地。例如,一批精品民宿品牌入驻蒙山周边,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雇佣本地村民培训上岗,提升了乡村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红色研学机构与孟良崮合作,开发了“重走支前路”“体验沂蒙情”等研学课程,让城市学生走进乡村,感受红色文化与田园生活。
另一方面,乡村价值加速“上升”。蒙阴的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通过慢游公路成为“城市刚需”——城市居民周末自驾来蒙山吸氧、到孟良崮接受红色教育、在乡村民宿放松身心,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乡村的淳朴民风、传统手艺也通过公路“走出去”,沂蒙煎饼、手工布鞋等非遗产品,借助游客的传播成为蒙阴的“文化名片”,进一步拉近了城乡距离。
(四)品牌之强:声名远播,擦亮蒙阴发展“金招牌”
蒙山慢游公路的成功,不仅带动了蒙阴的经济发展,更让蒙阴的“红色+绿色”品牌走向全国。2023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9次提及蒙阴元素,2024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将蒙山慢游公路作为主要外会场,蒙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如今,孟良崮、蒙山、云蒙湖、椿树沟、岱崮地貌、蒙阴蜜桃、煎饼花等,都成为蒙阴的“亮眼标签”;慢游公路也成为“交旅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多地考察团前来学习借鉴。在此基础上,蒙阴县正进一步打造“三个全国有影响力”的目标:全国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基地,全国有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研学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有美誉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这条慢游公路,让蒙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区县,变成了“天下知”的旅游目的地;也让“四好农村路”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它不仅是“出行路”,更是“产业路”“文化路”“融合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蒙山慢游公路的实践证明,“四好农村路”不是简单的“修一条路”,而是要以路为脉,将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城乡融合深度结合。它让蒙阴的“红”更艳、“绿”更浓,让乡村的“美”变成“富”,也为更多地区借助交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蒙阴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城乡融合的图景必将越来越美。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