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村环线:绘就“交旅融合”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1-08 08:07:54
申报单位:太仓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投上一票  

  太仓市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双重腹地。2024年太仓市GDP达到1880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七、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榜首。近年来,太仓始终坚持“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定位,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太仓市的浏河镇被誉为“江尾海头第一镇”,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起锚地。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又有江海交汇的壮阔。2025年太仓市浏河镇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第144名。

  
图-1 太仓市浏南村

  一、基本概况:

  浏河镇全镇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8公里。浏南村位于该镇东南侧,南临上海,东依长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村面积12.9平方公里。浏河镇浏南村立足资源禀赋,将诗意融入田园江海,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创新实践以路为笔、以景为墨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七十二家村环线精品环线,环线由新浏河大桥东匝道、新青路改线和美路、乡艺路、稻香路、阅兵路组成,全长约5公里。

  该环线所在的七十二家理想村2023年起开始实施特色精品项目,总规划面积约4400亩,核心区面积约1150亩,形成“江海之韵”“江海田园”“江海之夜”三大主题场景,推动村落向亲子研学、田园度假、艺术乡野于一体的新乡村聚落转型。通过路网建设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实现了“以路联景、

  以路兴产、以路富民”的叠加效应,推动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项目特色:

  (一)以路联景聚势赋能,系统构建交旅融合生态长廊

  七十二家村环线建设突破传统道路硬化思维,以系统工程理念推进基础设施升级、生态修复与旅游场景融合,打造“交旅共兴”的特色示范带。

  强基固本优路网,筑牢交旅融合发展硬支撑。项目伊始,针对原有路面破碎、沉陷的突出问题,工程采取了水泥混凝土板块修复、沥青罩面摊铺等根治性措施,同步完善排水、亮化、交通标线标志等配套设施,完成2.3万平方米路面修筑、5座桥梁新建,实现“道路黑色化、沿线亮化、设施标准化”,为区域交旅融合发展夯实硬件根基。

  生态赋能塑景观,绘就路景融合田园新画卷。路侧同步推进绿化提升,创新设置仿木栅栏、创意小品,环线旁设有景观小品、农路驿站,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行驶在环线中可以穿越田园、果林、民居、河岸,闻风、听鸟鸣,和稻香撞个满怀,推动道路从单一通行功能向“生态+景观”复合场景转型,形成“车在画中行”的沉浸式体验,让道路本身成为流动的风景线与生态会客厅。

  串珠成链兴文旅,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环线如同一条金线,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通过精心规划,环线有效连接了戚继光阅兵台、地堡教

  育基地、郑和码头遗迹等历史地标,以及三联书店、望江亭、乡愁馆等现代文化设施。更创新推出2.7公里“江海号”观光小火车与皮划艇水上游线,构建“陆上观景+水上体验”立体游览网络,让江海田园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二)以路兴产链动城乡,多元业态激活“路衍经济”新动能

  七十二家村环线的畅通,不仅联通了地域,更激活了区域产业的“毛细血管”,催生了“农、文、旅、产”深度融合的多元业态。随着农村公路交织成网,示范区真正实现了交通互联、产品成线、产业成链的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激活文旅IP引擎,培育多元业态留量经济。凭借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成功吸引“树蛙部落”高端野奢民宿、“溪地阿兰若”高端民宿集群等标杆性项目落户,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对原有民宅进行创意改造,形成了集江海特色餐饮、文创购物、手工体验于一体的“江海市集”,以及提供信息咨询、会议、特产展销等一站式服务的“江海会客厅”,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成功将过往的“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留量”与消费额,推动乡村文旅提质增效。2023年国庆期间,项目正式投运首秀便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占来浏游客总数42%),拉动消费1100万元,以亮眼成绩印证交旅融合实效。

  畅通农业产销链路,激活特色产业增值动能。七十二家村环线不仅畅通了理想村内部微循环,还开辟了直达镇区的公交线路,构建“内通外联”路网。农村公路直通田间,助力本土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走向更广阔市场。以浏南村为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白玉枇杷、翠冠梨、水蜜桃等特色种植业,并将传统的林果种植升级为“可观光、可采摘、可体验”的休闲农业;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平台,将优质农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30%以上,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获评苏州市美丽果园特色村等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路通业兴、产业富民”的新路径。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促进村民增收人才回流。随着七十二家理想村的人气攀升,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里成立劳务合作社,承接保洁、安保、绿化等岗位近400个,帮助100余人稳定就业。同时,沪太农路美化升级便利跨省往来,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跨省往来,引来众多沪上客和外部资源,社会资本投资超1亿元,带动一批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主题民宿、文创工作室等特色旅游业态。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助推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以路润民文脉传承,多维赋能乡村文化治理新实践

  项目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结合,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系统推进地名传承、空间活化与文旅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深挖地名文脉基因,构建乡村文化服务新场景。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脉,围绕海塘、阅兵台等特色旅游资源,为环线及内部道路精心命名花溪路、揽风路、沐阳路、阅水路等富有诗意的名称,以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为基石,推动地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环线沿线还设置文化小品、乡愁馆与地堡展示点,系统讲述乡村历史变迁,让乡村记忆可触可感,为古村注入文化新韵。

  促进交旅深度融合,实现静态资源向动态体验转化。利用环线沿线存量资产,建设江海时光家风馆、共享教室、稻田阅读场等新型文化空间。其中联合上海三联书店携手打造的特色稻田阅读场景,设有阅读休闲、咖啡水饮、亲子互动、文化活动等多功能主题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教学、主题阅读、艺术展览等活动,切实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拓展农路功能内涵,增强乡村治理与文化凝聚力。七十二家村环线紧扣江海主题文化特色,依托“四好农村路”路网串联田园风光,打造文旅融合载体。环线近年连续举办梨花节、长三角沿江路跑邀请赛等大型品牌活动,同步创新开展“跟着路长看太仓”、“9.26久爱路”等主题实践,推动公路文化深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农路通达不仅改善了乡村“微循环”,更激活了村民自治内生动力,构建生态与文化共融的治理新风,实现人居环境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富民强村取得实质性突破

  环线建设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自项目运营以来,七十二家理想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在项目强劲引流下,2024年浏河镇全年旅游接待量突破1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37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增强,浏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0万元。真正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带动一方富”的目标。

  (二)社会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项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社会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生态层面,通过农路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湿地景观打造,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美江南”特色风貌更加凸显。社会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年均开展文化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超6000人次,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同时地名文化建设、历史遗迹活化、民俗活动的举办,村庄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从一个普通江村跃升为兼具江南韵味与现代活力的文化地标,留住了乡愁,也拥抱了未来。浏南村先后获评乡愁记忆类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江苏省文明村、健康村、苏州市乡村旅游重点

  村建设单位等称号,实现了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的同步跃升。

  (三)示范引领效应凸显,打造乡村振兴“太仓样板”

  凭借 “四好农村路” 建设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突出成效,阅兵路曾获评苏州市“美丽农村路”称号。浏南村获评乡愁记忆类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2018年度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021年度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进单位;2023年苏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单位;浏河•江海田园乡村游获评2023年度苏州市十大旅游创新产品;入选2024年苏州休闲旅游农业乡村推介名录。2021年度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村,2022年江苏省文明村和江苏省健康村等荣誉。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太仓方案”。其“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项目助力太仓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助力太仓市成功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助力太仓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农村物流达标县。助力太仓入选全省首批“交邮社”农村寄递物流典型项目。相关经验在省级以上媒体平台广泛推广,从基础设施升级到产业导入、文化赋能的全链条实践,为同类地区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了乡村振兴的“太仓智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