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301线桂林全州天湖 “云端之路”交旅融合项目
一、基本概况
“云端之路”交旅融合项目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属省道301线,地处高海拔寒冻山区,全线有39公里海拔超1000米,是全州县通往广西海拔最高湖泊、最高国家湿地公园“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华南首家高山滑雪场的唯一通道,是串联沿线“四季皆景”文旅资源的核心通道。
天湖夏景
项目聚焦“安全+旅游”双需求,建成“公路+文旅”服务点——全州公路暖心驿站(集成旅游咨询、临时休憩、应急抢险、物资补给等免费功能),同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安防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完成26个边坡隐患整治、7600㎡急弯立面标识增设、全路段耐高寒安全标识更新。
项目前身为“险途”路段,常年受云雾、冰雪天气影响,既制约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也存在通行安全隐患;升级后定位“云端之路”交旅融合IP,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功能”深度绑定。
二、项目特色
(一)开发思路:以“公路为基、文旅赋能、故事串联”破局,让“公路本身成为旅游元素”
紧扣“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旅游发展”核心,摒弃“单一养路”传统思维,将公路升级作为“激活文旅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纽带——通过优化安全设施解决“进得去”的问题,通过增设旅游服务功能解决“留得住”的问题,通过挖掘公路人故事解决“传得开”的问题,形成“设施+服务+IP”三位一体的交旅融合模式。
(二)创新举措:以“最小改造成本,实现最大服务价值”为核心,改造养护站为服务站点,打造行业可复制模板
摒弃“新建旅游设施”的高成本路径,聚焦公路现有资源复用——将功能单一的养护站改造为“多能合一”的暖心驿站,既解决养护站“闲置时段资源浪费”问题,又填补沿线旅游服务空白,形成“公路设施为旅游赋能、旅游需求反哺公路价值”的双向循环。改造过程中,保留基础职能、新增旅游服务。保留养护站原有应急抢险设备存放区(保障公路日常养护、抗冰保通职能不弱化)、值班人员办公区(维持24小时应急响应能力)、基础水电设施(降低改造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新增旅游服务功能区(设置旅游咨询台,提供天湖滑雪场、湿地公园预约指引)、游客休憩补给区(配备桌椅、雨伞、毛毯、应急药品、热水、手机充电口)、公路文化展示区(张贴“云端之路”抗冰保通故事、养护工人工作纪实照片,传递行业形象)。整体改造低、工期短,不影响公路正常养护作业,适合山区、旅游沿线等“养护站分布散、旅游服务缺口大”的区域复制。
(三)交旅融合亮点:把“公路细节”变成“文旅触点”,让通行过程成为旅游体验本身
不同于传统“交通归交通、旅游归旅游”的割裂模式,本项目将交旅融合渗透到公路的每一处细节,让“走在路上”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设施自带“文旅属性”:升级后的耐高寒安全标识摒弃单一警示功能,融入明黄公路标识、天湖云海、高山草甸、冬日冰雪等文旅元素,成为游客停车打卡的 “天湖特色背景板”;边坡整治拒绝“千篇一律复绿”,针对性补种高山杜鹃、耐寒格桑花等适配天湖高海拔气候的植物,打造“四季皆景、步移景异”的天湖风景道。另一方面,服务承载“在地温度”:暖心驿站突破“仅做基础补给”的传统定位,紧扣天湖旅游场景与全州地域特色——针对天湖高寒易出现的车辆雪地故障、游客受寒问题,配备轮胎应急更换工具、医药急救包;更由熟悉“云端之路”路段专职养护工人兼任“临时向导”,对天湖景区旅游进行精准指引,让服务不止于“解决需求”,更传递全州公路人的温情与天湖的待客诚意。此外,故事激活“传播裂变”:驿站文化展示区不仅陈列公路人守护天湖路段的工作纪实,更设置旅客互动留言墙,鼓励游客写下旅途感受、分享旅途体验并带 #云端之路# 话题发社交平台,关于#云端之路#的点击量、点赞达30万+,让公路从“沉默的通道”变成“会讲故事的文旅IP”,既提升游客体验粘性,更让桂林公路“为民护路、为旅赋能”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主要成效
(一)社会效益
旅游消费增长。安全便捷的公路服务让天湖景区从小众景点跃升为“广西冬季旅游热门目的地”,完成了高山上的“交通末梢”到“流量中心”的逆袭。仅在2025年春节期间,就吸引近万人次区内外游客前来,天湖酒店入住率从30%提升至95%以上,景区周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
公众认可显著。暖心驿站留言簿累计收集好评100余条,公路部门“为民护路、为旅赋能”形象深入人心。
(二)行业认可
项目案例入选中国交通报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融合传播优秀案例推选活动“优秀案例”;中国公路杂志社“首届公路行业优秀宣传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公路养护优秀宣传案例、《首届公路行业优秀宣传案例汇编》。“云端之路”宣传片获“壮美广西 交通先行”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广西文和旅游宣传推广创意大赛创意短视频组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