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星脉•贺兰风华”交旅融合公路-国道110线(银川段)
一、基本概况
国道110线(银川段)旅游公路是贺兰山国家级旅游风景道的重要组成,也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核心区重要旅游干线。路段全长57.3公里,技术等级以二级公路为主,设计时速80公里。该路段1987年通车运营,2015年、2017年部分路段先后改建,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1246余万元实施路面提升改造、交安设施优化、慢行系统建设等工程,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达94.38,优良路率100%。2024年、2025年分别获“2024年度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评定)”“2025年度美丽公路项目(中国公路学会评定)”国家级荣誉。

图一 路段技术状况照片
二、项目特色/主要做法
(一)基础设施与文旅资源融合设计,打造景观文化一体化廊道。一是生态线路布局合理。路段顺应贺兰山与银川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特征,优化线路走向以规避生态敏感区与文化遗址核心区。如穿越葡萄酒产区路段,同步规划3米宽分离式非机动车道,通过绿化带物理隔离,实现机动车与慢行交通分流,既保障行车安全,又让骑行、步行游客沉浸式感受“万亩葡园”景观。二是文化氛围营造浓厚。路段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设施设计,在国道110主线设置“西夏陵世界遗产”专属标识,强化景区文化辨识度;公路配套的“西夏文化主题驿站”,提供西夏文书法体验、文创产品售卖等服务;沿线观景台、驿站等节点设置多语种解说牌,牌面边缘采用仿贺兰山岩石纹理的浮雕工艺,底色搭配西夏文化特色的赭石色,让解说牌本身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既实现信息传递功能,又强化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感知。
(二)精细化养护管理落地,筑牢交旅融合硬件基础。按照交通运输部《“十四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要求和年度公路养护管理任务,结合交旅融合的工作需求,每年投入足额预算资金开展养护管理。日常养护方面,该项目近五年来投资620余万从路基路面、桥涵、沿线设施等方面进行路面技术状况与路容路貌提升。依托普通国省干线应急保障监测平台,在公路养护巡查车辆上搭载AI智慧化巡检设备,实现路基路面、交安设施从病害发现、缺损示警到风险判定,从定位上报、修复作业到销号处理的闭环管理。统筹配置人员、物资、机械设备,建成集养护、应急、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黄羊滩自养应急站,管养范围辐射国道110线全线,为国道110线管养质效提升提供保障。养护工程方面,为提高公路安全运营和路面技术状况水平,2022—2023年,累计总投资11246余万元,实施G110线镇北堡华西村至新干公路等修复养护工程,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针对重载交通路段增设抗车辙层,显著提升路面耐久性。
(三)智慧化技术深度应用,保障旅游出行安全高效。聚焦旅游出行安全与便捷需求,在关键路段布设智慧化设备。镇北堡影视城景区段采用地磁感应突起路标,夜间通过灯光提示引导车辆按道行驶;增设LED可变信息屏,实时发布景区人流、路况预警、文旅活动等信息;镇北堡街道段设置智慧斑马线,通过地面LED灯带闪烁与语音播报,保障夜间及低能见度环境下行人过街安全;无信号灯控制的平交路口安装“电子哨兵”,通过雷达探测往来车辆速度与距离,触发声光预警提醒驾驶员减速避让;构建基于“宁夏交通一张图”的公路交通安全基础数据库、公路网全息画像和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努力实现公路交通风险防控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保障公众安全出行。
(四)全链条旅游服务配套,提升游客出行体验。一是服务站点精准布局。全线设置黄羊滩、高家闸等公路停车区2处、旅游驿站4处,提供24小时免费停车、休息、热水、如厕服务,其中高家闸“司机之家”获评银川市2023年“最美工会驿站”,额外配备微波炉、应急药箱、车辆应急工具,年服务司乘超1.2万人次。二是慢行系统特色打造。公路两侧66米宽绿化带内铺设总长约90公里的自行车道,镇区外采用彩色沥青砼路面;在约88公里的线路中,构建完善的慢行网络,沿线设置雕塑小品、景观廊亭、健康指示牌,与新小公路、镇苏公路慢行系统衔接形成环形网络,满足游客骑行健身、步行赏景需求。三是文化服务深度融合。在黄羊滩服务区设置西夏文浮雕墙,展示《番汉合时掌中珠》经典典故;在高家闸停车区打造葡萄酒文化长廊,介绍26家酒庄历史与酿造工艺;在闽宁镇段布设“扶贫印记”景观小品,以石材雕刻移民场景,讲述东西部扶贫协作故事;2023年,宁夏文旅厅联合本地文创企业,开发“西夏驼铃钥匙扣”“葡萄藤书签”等20款文创产品;结合宁夏旅游发展规划,布设文化景观。其中,“西夏星脉”主题雕塑成为网红打卡点,据社交媒体平台数据,2024年曝光量超500万次,极大地扩大了地域文化传播半径。
(五)路域环境长效治理,守护文旅生态底色。一是生态保护措施刚性落实。绿化工程以侧柏、沙棘、柠条等乡土树种为主(占比90%),构建“乔木+灌木+地被”三层植被结构,K1258+000-K1264+450段绿化覆盖率达92%,有效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设置2处野生动物通道,配套红外监测仪,2024年监测到岩羊、野兔等动物活动频次同比增长20%,生态廊道功能充分发挥。二是环境整治常态推进。该路段采用“机械化清扫+人工捡拾”模式,每日2次路面清扫、每周1次白色垃圾清理;2024年拆除非法非公路标志23块,规范平面交叉道口195处,实现“公路两侧交通标志前后500米无非法广告、无违章建筑物”等“八个无”标准,路域环境整洁度评分从2021年的82分提升至96分。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激活产业动能,带动区域发展。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公路串联的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20%,2025年沿线景区接待国内游客899.01万人次,同比增长6.17%;实现旅游收入61.33亿元,同比增长4.05%;带动沿线培育民宿、农家乐、文创商店等旅游配套业态50余家,形成“酒庄游+采摘游+民俗游”融合模式,葡萄酒产业相关消费提升30%。二是特色产业加速升级。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快速物流通道”,缩短酒庄至铁路枢纽运输时间30%,助力志辉源石酒庄、张裕龙谕酒庄等企业拓展全国市场;依托公路构建的高效运输网络,闽宁镇特色农产品外销效率提升40%,2024年沿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推动“紫色产业”“扶贫产业”协同发展。
(二)社会效益:优化民生服务,促进文化传播。一是交通出行品质显著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大幅增强,旅游旺季拥堵时长缩短50%;服务设施覆盖全链条需求,2024年群众对交通安全设施、通行秩序、路况舒适度的满意度达95%以上;开通“贺兰山东麓环线巴士”“星空红酒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银川市民及来宁游客可预约免费乘坐,切实降低旅游出行成本。二是文化传播效应凸显。通过“西夏星脉”主题雕塑、文化解说牌、沉浸式活动等载体,地域文化曝光量年超500万次;漫葡•看见贺兰演艺小镇、西夏风情园夜游等项目依托公路交通优势,年接待文化体验游客超80万人次,推动西夏文化、扶贫文化传承与交流,提升宁夏文旅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生态效益: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屏障。一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公路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生态隔离带、污水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用;沿线植被覆盖率从2021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85%,原生植被保护良好,未发生任何环保违规事件,为西北干旱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示范。二是绿色运营深入推进。服务区安装直流快速充电桩,黄羊滩养护站实施“空气源热泵+太阳能板”改造,年减少碳排放约15吨;养护工程采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厂拌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等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率达80%,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