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水泉至火石寨公路:打造“交旅融合”新样板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西吉县立足独特的丹霞地貌、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围绕“外联内畅、串景联产”发展思路,以构建“三横三纵、两环两联、内连外通”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着力推动“以路带产、以路兴业、以路富民”,积极探索“快进畅出、漫游细品”的交旅融合新路径,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概况与建设背景
水泉至火石寨公路位于西吉县北部,起于G309国道,经吉强镇(水泉村、前咀村、羊路村)、火石寨乡(小川村、元咀村、石山村、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终点衔接S204省道及须弥山石窟风景区。路线全长20.094公里,原为二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8.0米。因原路使用年限长,路基沉陷、路面破损、排水设施缺失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制约了旅游发展和农产品外销。为破解瓶颈,西吉县于2023年将其列为特色改造项目,按照原技术标准实施提升,同步完善安防、排水及标识系统,全面优化路域环境与服务能力。
二、开发思路与创新举措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路景融合
立足“交通+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理念,将公路改造与丹霞风光展示、红色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布局紧密结合,打造“车在画中行,人于景中游”的交通体验,使公路本身成为风景道、文化廊和产业线。
(二)聚焦问题导向,补齐设施短板
针对原路病害集中、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实施路基路面修复、排水系统完善、边坡治理与安防设施提升,全面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和抗灾水平,夯实交旅融合硬件基础。
(三)创新管养机制,推动长效发展
全面推行“路长制”,压实管理养护责任,实现“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开通县城至火石寨景区公交专线,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有效满足居民出行与游客游览“双需求”。
(四)拓展融合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以便捷路网为依托,引导沿线群众发展生态采摘、特色农家乐、冷凉蔬菜种植、肉牛养殖等多元业态,推动“公路通到地头、产业对接景区、效益落到农户”,构建“一路通、百业兴”的发展格局。
三、实施成效与社会经济效益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改造后道路技术状况全面提升,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形成景区互联、城乡互通的交通网络。
旅游活力持续增强:依托改造后公路,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量明显提升,成功举办“山花旅游节”及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7场次,景区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感同步提升。
群众收入稳步提高:项目直接带动1200余名沿线村民就业,间接促进生态采摘、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据估算,沿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超过10000元。
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路成为串联红色文化、丹霞景观、乡村产业的纽带,推动形成“景村联动、产路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二、经验总结与示范价值
水泉至火石寨公路改造项目是西吉县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实现了从“交通线”向“风景线”“产业线”“致富线”的转变,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吉经验”:一是坚持交通先行,以路为媒整合资源;二是推动机制创新,实现“建管养运”协同并进;三是注重融合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该项目不仅成为县域交旅融合的示范工程,也为中西部资源相似地区推动交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下一步,西吉县将持续深化“公路+”发展模式,持续拓展交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让一条条美丽公路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