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18长阳段——旅途上的人文画廊”交旅融合发展实践案例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东起龙舟坪镇偏岩,西至榔坪镇八子岭,全长101.479公里,全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设计时速40km/h,双向两车道,平均路基宽10米,平均路面宽8.5米。项目总投资2.27亿元。
“十四五”期间,逐步实施了公路更新、创新“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对公路主体设施、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景观系统、标识系统进行系统打造。对水泥路面铣刨加铺沥青路面,因地制宜优化线形,完成全线标准化路肩、边沟、路面标线、标志牌整治提升,提升路侧防护栏,优化弯道,增设线性诱导标志、预警提示标志,提升道路整体通行质量和行车舒适度。自建成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交通状况良好,无明显拥堵现象,满足了运营要求。
利用沿线独特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以路为轴,以文铸魂,坚持“崇尚自然、路景融合”原则,因山就势把产业、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约每5公里打造一处观景台、停车区,结合地域文化建设5处主题停车区、1处功能完善的服务区、10处观景台、9段漫游式停车带和30余处文化景观小品。
运用“添绿”“留白”策略,合理设置景观绿化,因地制宜,宜花则花,宜树则树,色彩搭配合理、层次分明。合理利用空地,打造多处美丽弯道。按照规范要求统一使用风格一致的标识系统,刻印LOGO,造型美观,别具一格。
G318长阳段如同一条丝带将土家民族散落的“文化遗珠”串连成线,是走进长阳,深入土家的文化长廊,是传承“英雄精神”的时代印证,是创新“美丽公路+”发展的鲜活示范。
二、设施建设
主体设施建设:分年度逐段完成本项目101.479公里路面结构性改造,规范建设标准化水沟和交叉道口搭接,逐步精细化完善道路交通标志牌、路面标线、钢护栏等安防设施。完成19座桥梁“三年消危”专项整治,重点对龙潭沟一桥进行特色化整治,利用“牧童指路”传说故事,保留“路上桥,桥下路”的Q造型,新建钢筋混凝土防护栏,采用防盐防腐材料勾画仿真石壁,桥面铺设彩色防滑材料,提高路面摩擦系数,筑牢安全防线。
慢行系统建设:本项目利用沿线独特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以路为轴,以文铸魂,坚持“崇尚自然、路景融合”原则,因山就势把产业、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建设“路美、景美、站场美、服务美、文化美”的“五美”公路。根据出行需求和自驾观景功能需求,平均每5公里设置一处停车观景设施,针对不同山地风景,挖掘当地独有文化故事,建设独具匠心的停车区5处、观景台10处、漫游式停车带9处,完善泊车、观景、交通厕所、小商铺、充电桩、旅游导览、无障碍设施等,有效的满足了旅游出行的需要。从“五美公路”凝练提升“山水”“人文”“英雄”“爱情”“产业”5大文化主题进行主题彩绘,以画笔、油彩定格山水韵律,展示土家人文风情。旅客可以漫游观景,体验土家民俗文化,聆听土家故事。
景观绿化建设:运用“添绿”“留白”策略,合理设置景观小品,有“一生一世、一世一生”的爱情故事;有展示公路人“力量”的象征;有拓荒牛、孺子牛精神;有“一弯一景,一景一秀”的创意;有“畅安舒美”公路理念。绿化设计灵活适度,因地制宜,宜花则花,宜树则树,色彩搭配合理、层次分明。合理利用空地,打造多处美丽弯道。
三、环境整治
本项目建立“山水林田景观路”共生体系,随地赋形,对沿途荒地、空地和弯道,通过适当“添绿”“留白”打造微景观,创新“公路景区”轻度假交通旅游方式。重点加强路域环境整治,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联动+乡镇村组+群众参与”协同推进机制,与乡镇签订“共建协议”,协同推进,共同缔造。完成101.479公里路域环境整治,共改善提升路域环境297处,因地制宜种植花卉绿植,整治行道树,加强集镇路段垃圾集中处置,做到路域环境“八个无”。
结合“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按照绿色生态标准建设现代化卫生间,并按照《湖北省普通国省道星级服务区(停车区)创建指导意见》标准在服务区/停车区配置无障碍通道和第三卫生间,落实服务区排污、垃圾等污染治理,确保服务区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逐步完成服务区绿色能源替代,做好环保责任落实等工作。
四、项目创新点
大胆创新,探索“四新技术”应用新场景。本项目积极试验推广以绿化美化和资源节约为重点的公路养护工程,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高海拔路段,针对易结冰路面加铺4cm厚抗凝冰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提升道路冬季通行性能;在山区长下坡路段,采用彩色防滑陶瓷颗粒材料,提高路面摩擦系数,筑牢安全防线。深度应用水泥路面微裂破碎均质化处治技术,引进水泥路面智能声波检测仪、落锤式强度检测仪、遥控智能钻孔设备、智能注浆设备等新仪器新设备。研发推广应用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双曲拱桥加固新技术,实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相结合,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全面推广,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
以文铸魂,重塑“人文画廊”文旅新概念。深入挖掘公路文化,追根溯源G318公路的历史变迁、英雄故事、土家文化和战略意义,以路为轴梳理文脉代序,沉淀公路文化灵魂,重新定义项目“人文画廊”文旅新概念。从五美公路凝练提升“山水”“人文”“英雄”“爱情”“产业”5大文化主题,在公路沿线选取合适的边坡挡墙进行主题彩绘,以画笔、油彩定格山水韵律,展示土家人文风情。以路为媒,以笔作赋,邀请县内外文学作家、摄影爱好者探寻项目建设、养护、提升、美化全历程故事,编撰文学类、文史类书籍《天路之光》《驿路薪火》2000册;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制作《守望大道,一生一世》精美画册和一部专题宣传片,印制文旅公路手绘地图1500册。多形式定期向游客宣传公路文化,发放手绘地图,项目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有寓意“鲜活”的文化旅游长廊。
转型赋能,解码“美丽公路+”发展新领域。廊道以公路为载体,结合沿线自然风光、土家风情和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美丽公路+”模式,突破普通国省道发展瓶颈,促进公路转型发展。项目深入探索“交旅融合”模式,联合景区探索打造一站式游项目,在交叉道口配备旅游中转大巴接送游客、中转公交等接驳车,游客可以畅览国道绵延回环、青山环抱的山地风景,体验清江百里画廊、土家源头、巴国故都的民俗风情,一站式领略鄂西土家民族魅力。
本项目主动链接乡村旅游、康养民宿发展,结合公路沿线停车区/服务区等景观节点,不断完善公路服务,新增充电桩停车位、设置交通便利店、增设旅游导览咨询服务。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联动+乡镇村组+群众参与”协同机制,加强路域环境整治,为沿线民宿群、康养基地、露营基地、乡镇旅游提供舒适周全、洁净敞亮的交通基础保障,带动自驾、骑行、徒步、漫游、避暑等“轻旅游”出行方式爆火。本项目是发展文旅公路的创新转型,成为其他国省道转型发展的范例。
五 、项目实践效果
本项目是“四新技术”深度应用的示范路;是“绿色转型”“交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路;也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对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与美丽清江河并行成为县域旅游两条精品线,以318国道为轴线的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线进一步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经济效益:一方面,项目显著带动沿线旅游、民宿与餐饮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另一方面,深度对接地方农业资源,推动清江椪柑、高山蔬菜、富硒冷水米、盆景奇石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吸引外部企业进驻投资,助推“长阳山蔬”品牌走向全国。“吉诺比利”西红柿种出“亿元村”,榔坪镇文家坪村西红柿年均产值约1.8亿元,全村户均年收入超过40万元。依托该公路,榔坪镇“皱皮木瓜”远销东南亚,年产鲜果超10万吨,干果8000余吨,年产值1.8亿元,占全国药用木瓜市场份额70%;此外,项目助推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长为行业标杆并成功“上市”。路畅带来业发,乡村经济正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社会效益:一是项目通过绿化美化、垃圾治理、路域环境整治等举措,显著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二是依托“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协同、乡镇村组和群众参与”的多级联动机制,与乡镇签署共建协议,广泛开展志愿护路活动,激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构建长效化、集约化、共治共享的路域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环境品质同步提升。三是本项目串联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打卡圣地和露营基地,为人民群众出门游玩、轻旅行提供多样性选择,日臻完善优化的旅游交通吸引众多热爱自驾游、周边游、徒步旅客专程前往,出游高峰期日均游客量达8000+。
生态效益:项目在生态景观建设方面以“山水林田景观路”共生体系为目标,坚持“随地赋形、生态融合”的理念,对沿线荒地、空置区域和弯道进行精细化改造,系统开展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在全面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绿化,优选保留乡土树种,主要栽植纹木、红叶石楠等乔木,点缀万寿菊、百日草、金盏菊、紫薇、三角梅等耐寒耐旱花卉,项目累计种植树木超11.3万株,建设景观绿地约7.3万平方米,实现了“生态道路化、道路生态化”。项目推进绿色能源替代,强化环保管理责任,实现公路服务系统低碳化、生态化运营。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