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赋能 文脉焕彩
郯城县故城遗址公园保护更新的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故城遗址公园保护更新项目,以“考古+文旅”创新模式为核心,依托其紧邻郯城县汽车站的区位优势,深度践行“交通枢纽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保护焕新、文脉活化传承和消费重构升级三大路径,将千年故城遗址转化为集“交通集散、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地标,为县域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一、枢纽门户联动:打造“站前即景区”的无缝体验
作为紧邻郯城县汽车站的城市更新项目,故城遗址公园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门户效应”,将汽车站的客流导入与公园的旅游服务功能无缝衔接。项目在规划初期即定位为“汽车站对过的文化客厅”,通过优化站前广场与公园入口的步道,设置清晰的指引标识与景观步道,实现游客出汽车站即入公园的“零换乘”体验,将公园打造为串联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马头古镇等周边景点的“全域旅游第一站”。这不仅提升了游客出行便利性,更以汽车站的高频客流为公园注入稳定客源,形成“站前即景区、到站即旅游”的独特消费场景,有效激活了区域文旅活力。
二、生态廊道织补:构建“交通-景区”绿色联动网络
项目以“重塑城市绿肺”为目标,通过“增绿、串绿、透绿、管绿”四大生态修复路径,精心构建起连接交通枢纽与周边景点的绿色旅游廊道。公园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形成50米生态缓冲带,整体绿化覆盖率超85%,并优先选用本土植物营造古朴自然的景观氛围。生态缓冲带与绿道网络的建设,不仅显著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更通过“点-线-面”的空间串联,强化了交通枢纽对周边文旅资源的辐射能力,有力推动形成“以站促园、以园带区”的协同发展格局,为游客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绿色出行体验。
三、时空文化对话:塑造交通节点处的历史展示窗口
故城遗址公园依托西周至汉代郯国故城墙遗址而建,是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项目在严格保护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将“文脉传承”与“交通可达性”深度融合,使汽车站周边成为集中展示郯城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公园入口处打造2.4万平方米汉阙式建筑体,运用飞檐起翘、青砖灰瓦等传统技艺,形成从汽车站望向公园时的“第一眼文化印象”;“鹿乳奉亲”文化园、五鸠园等主题园区紧邻游客集散中心,将孝文化、东夷农耕文明转化为可感知的景观节点,让游客在交通换乘中即可体验文化熏陶。依托郯城大捷红色文化长廊和圣贤广场打造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发湿地观测、古树认养等课程,通过汽车站便捷接驳研学团队,年接待超200批次,青少年覆盖率达65%,实现了“交通枢纽-研学基地”的资源高效整合与文化传播。

四、消费场景重构:激活汽车站客流的文旅消费潜能
项目以文化基因重构空间价值,将汽车站带来的海量客流巧妙转化为文旅消费动能,创新采用“文化符号转译-场景体验营造-消费动能转化”模式,精心打造全龄段、多业态的消费场景。在公园入口设置城市书房、非遗手作工坊、24小时便利店、汉服摄影基地等,精准满足旅客“短时间、高频次”的消费需求;定期举办汉风市集、非遗匠人驻场计划、中医义诊大集等活动,有效吸引年轻客群参与,通过“出汽车站逛市集”的独特体验激发社交分享,形成“交通枢纽-公园活动-社交传播”的流量闭环。依托汽车站的优越区位优势与多元化消费场景,公园客流峰值达2200余人次/日,成功实现了从“静态遗址”到“动态消费空间”的转型升级,成为驱动郯城县文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