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途引航 心泊江南——沪武高速公路(宁常段)
一、基本概况
沪武高速公路宁常段(G4221沪武高速南京至常州段)是江苏省“十五射六纵十横”江苏省高速公路网重要组成,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镇江、常州都市圈融合发展。项目东起武进高新区枢纽,西至南京溧水区桂桩枢纽,全长89.55公里,均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G4221为双向六车道)。全线设隧道群1座、主线桥梁66座,另设互通7处、枢纽4处、服务区2处。

二、项目特色/主要做法
(一)资源品质
沪武高速宁常段,作为沪武高速重要组成部分,东起常州武进,途经镇江句容,西至南京溧水,串联起苏南腹地的多样风情,沿线生态自然特征多样,人文历史景观丰富,餐饮美食、风情民宿、节庆赛事、旅游交通多姿多彩,是一条兼具通行功能与旅游价值的“黄金旅游路”。
1.多样的生态自然和人文历史
沿线跨平原、浅丘、低山与滨湖地貌,溧水无想山、金坛茅山等区域构成城市绿肺与诗意水岸,为珍稀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沿线城市沉淀厚重历史,句容茅山、东方盐湖城等人文景观,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2.特色的地方饮食和乡土民宿
美食融合苏南鲜甜口味,大麻糕、银丝面、太湖三白等特色食饮,每一味皆承袭匠心工艺,延续地道风味,共同构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江南食俗画卷。在天王、茅山、金坛等沿线收费站布局特色民宿带,打造主题化、精品化的临湖酒店与田园民宿集群,游客可沉浸式体验采茶、垂钓、农耕等特色活动,助力区域逐步建成“全域覆盖”的民宿度假胜地。
3.丰富的旅游项目和节庆赛事
全年节庆赛事不断,为旅游注入活力。春季有溧水草莓节,夏季有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冬季有常州淹城春秋文化节,另有太湖湾音乐节、环西太湖马拉松赛等,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火花、新风尚。
4.便捷分布的旅游交通
沿线构建了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配套服务贴心周到,成了极具魅力的旅游通道。其自身条件优越,双向六车道、路面平整宽阔,全程限速120公里/小时,溧水至常州、常州至句容均1小时内可达。沿线收费站辐射著名景区、特色民宿、茶田打卡点与文化村落。南京、常州、镇江等地均设旅游专线覆盖景区,高速出口就近对接公交站台,结合村村公交网络,全方位提升出行舒适度与旅游体验。
(三)设施建设
沪武高速宁常段途经生态与人文富集区域,秉持“生态与文化融合”理念,以生态选线、景观设计打造文旅绿色廊道。
1.景观设计:融于自然
践行“依山傍水就势”理念,线形依平原地貌柔化曲线,以缓坡衔接地平线,道路顺应水网地貌,桥梁轮廓仿湖面涟漪,设油水分离池保护水生环境,边坡生态袋护坡混播本地植物……同时,灵活运用“遮、透、露、诱”手法借景造景,通过合理绿化配置,遮蔽不良景观、展现山水风光。路、桥线形设计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细节修饰显和谐之美。
2.快旅慢游——拿捏旅途闲暇之美
立足“吴越文脉・畅行江南”定位,结合三地区位优势,打造为集高效通勤、文旅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交通经济走廊,形成“路连三城,景随路现”品牌。
(1)文旅合作。路段沿线辐射多元主题景区,是长三角短途游、家庭游的优选路线。联合四地文旅部门与“长三角旅游联盟”,在重点收费站设立“旅游服务站”,提供资讯、订票等服务。服务区设“江南文化展示区”,引入镇江锅盖面等特色美食与竹编等非遗手作。
(2)设施升级。服务区全面升级母婴室、司机之家等设施,24小时提供服务;滆湖服务区建设涵盖20个专用车位的房车营地;积极打造“消防+视频+电力”三合一监控中心,让服务区成为智慧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地标。
(3)品质服务。“交旅融合服务区”综合应用生态、文化、智能等手段,与公路沿线风景融为一体,年接待游客近507万人次。例:茅山服务区设残疾人专用设施,滆湖服务区配母婴设备。
(四)服务质量铁军精神
1.党建引领“茉莉之路”
宁沪公司党委不断丰富“帜高•道远”党建品牌内涵,科学构建三级党建品牌体系,实现“一区域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创建格局。茅山收费站作为新四军纪念馆分馆,将收费站打造为弘扬铁军精神、服务群众出行的“移动红色枢纽”,天王收费站等党支部开展“爱心助农”“情暖旅途”等活动,累计服务超万人次。
2.担当守护“普惠之路”
协同“一路三方”深化联勤联动机制,创新制定《轻微交通事故无人机规范取证与快处快撤标准化流程》,通过无人机喊话器等方式诱导事故车辆快处,大幅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节假日年均服务超290万辆次。此外,完成茅山隧道提速升级项目,2025年春运隧道时速提升13.53%,事故量、清障量下降。
3.科技打造“通达之路”
探索无人机与高速公路应用,构建“空中+地面”保畅模式,实现全天候监管、精准检测,提升运维效率;滆湖特大桥用“之江慧眼”等系统,快速发现道路特情。同时,以“互联网+智慧管控”,集成多功能模块,提升高峰流量预警准确率。
4.温情构筑“暖心之路”
践行“苏高速•茉莉花”品牌使命:天王站解决企业运输难题、助车上路;茅山站与景区共同构建“客源+宣传+服务”推送互补的长效机制,提供旅游咨询超3000人次;收费窗口设“便民服务站”,提供地图、规划路线等服务。此外,通过传非遗技艺、推“师徒薪火计划”、优化食堂菜品,于细微之处尽显“幸福驿站”的温暖底色。
(五)环境整治
1.路域环境整治
制定保洁制度,组建专业团队,配备清扫设备,定时清扫路面;设巡查小组,联合多部门推行“错时巡查、延时值守”,及时清障。定期清理边沟,雨季前清淤修设施。计划用光纤故障检测等技术,建高边坡监测平台,实时预警风险。
2.生态环境维护
绿化工程按需采用不同施工手段,依植物习性规划养护级别。年度养护有序开展,路域边坡无裸露,以本地抗逆树种为主,及时补种缺损植物;严格执行养护方案,确保绿化与生态改善,选易管理树种降成本。
(六)运营管理
1.道路状况与安全保障
路基边线顺直,线条流畅,边坡平顺坚实,坡面无任何缺口、坍塌以及滑坡等不良现象。当前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及全路段 MQI 均在95以上,一二类桥梁比例始终保持100%。纵向构建三级隐患管控体系,横向属地部门开展巡查与演练,提升各方安全责任意识与主动作为能力。
2.服务区与宣传
(1)服务区业态:针对旅客需求引入多元化品牌业态。滆湖服务区引入非遗体验店、连锁咖啡。茅山服务区推出“茅山云雾茶”等特产美食。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滆湖服务区建“滆湖雅韵”展厅,茅山服务区设《道德经》石刻。
(2)宣传推广:在服务区、村口布宣传标与花海景观,打造生态自然景观路;高速主线及收费站设旅游标识牌,与地方道路标识呼应,构成完善道路旅游标识指引体系,大幅提升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
大幅缩短南京、常州、镇江三地时空距离,推动沿线产业联动发展。常州滆湖水产、戴庄有机农产品等特色产品依托高速实现跨市供应链融合,戴庄有机农产品年销量同比提升25%。沿线滆湖、茅山等景区纳入长三角“1小时旅游圈”带动精品民宿集聚化、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商品销售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
(二)社会效益
路段串联多地文旅资源,推动“高速+旅游”模式落地。沿线城市完善接驳公交与旅游专线,带动乡村基建升级——部分村庄改造道路、增设休闲设施,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同时,村民通过旅游经营、农产品销售拓宽就业渠道,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提升。
(三)环境效益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战略部署,构建苏南绿色生态长廊。针对路基排水不畅、隧道边仰坡绿化死亡等问题,优化排水结构、开展坡面生态修复,种植爬藤类绿植,维持边坡生态自然与景观价值。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