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交通基础设施“硬支撑”,绘就交旅融合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1-08 08:40:36
申报单位:谷城县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呈现“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典型山区地貌。近年来,该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骨架,以全域公交网络为脉络,以特色服务节点为纽带,深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功获评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域公交县”以及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通过探索“交通打底、文旅增色、生态赋能”的发展新路径,谷城县真正实现了交通线路从单一通行功能向“风景线”与“致富线”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一、织密交通网络,筑牢交旅融合硬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旅融合的“先行者”。谷城县锚定“内畅外联、快进慢游”目标,累计投入38亿元完善交通硬件,构建起“公路成网、公交直达、站点便民”的交旅融合基础体系。

  (一)“四好农村路”串联全域旅游节点

  围绕“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三大方向,谷城县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370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250公里、改造危桥81座,建成樱花谷循环路、百花岛环岛路、茶旅小镇研学路等乡村特色道路1576公里,打造580公里特色旅游路并实现联网成片,实现“车行移步换景、文旅多点开花”,让“路在景中延、车在绿中行”成为现实。

  (二)全域公交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山区旅游“出行难”,谷城县以“公车公营、全域覆盖”为核心,重构城乡公交网络。该县整合7家分散客运企业,组建全资国有企业——谷城县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城乡客运资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近几年,公交集团筹资2500万元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75台,占全县188台城乡公交总量的93%;同步配套建设5个充电站、100余个充电位,候车亭258个,改造乡镇综合服务站10个、公交首末站50个,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路路有点”,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保障。

  县交通部门多次深入乡镇、景区摸排出行需求,开通城际公交2条、城区公交6条、城乡公交44条,构建“城际—城区—城乡”三层次公交网络。其中,重点打造城区至五山茶旅小镇、老君山、南河小三峡、百花岛等多条精品旅游公交线路,实现“主线直达景区、支线辐射村落”,串联堰河村、樱花谷、班河大峡谷等7个3A级以上景区,让游客“出门见路、抬脚上车”即可直达景点。

  (三)特色节点打造旅游服务“交通驿站”

  谷城县将交通服务节点与旅游功能深度结合,打造景观式站亭: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茶文化、“一镇一品”等元素,让“小站亭”承载“大文旅”。与此同时,该县全力推进交邮融合发展新流通方式,构建1个县级共配中心+1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53个村级客货邮站点的三级物流体系。与邮政、“三通一达一兔”等企业合作,开通4条客货邮合作线路,实行“大件走物流、小件走公交”模式。目前,每月通过公交代运快递3万余件,既解决游客“购物邮寄”需求,又推动山区茶叶、野菊花等农副产品“出山上网”,实现“场站共享、服务同网”。

  二、创新融合路径,让交通服务成为旅游体验延伸

  谷城县始终注重提升交通运输效能,积极探索“交旅融合”“交邮融合”等公共事业发展新方向,将交通载体转化为旅游体验、农村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色化、智慧化、场景化”创新,提升公共交通服务附加值。

  典型案例一:薤山红色公交传精神

  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谷城县西南部,是该县重要革命遗址,曾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据史料记载,贺龙将军曾率红三军屯兵于此,还协助鄂豫边区特委在鄂北建立党的武装——薤山红军游击队,其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如今,薤山的每一处景点、每一条道路仍保留着浓厚的红色革命气息。

  依托这一红色资源,谷城交通部门融合薤山革命旧址群落与“路景相融”优势,以44公里盘山公路为主轴,并联 沿线红色文化,打造“路即是景、景中有韵”的红色公交专线。沿途设置红色故事标识牌、革命烈士纪念雕塑。近年来,该专线研学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让游客在乘车途中沉浸式感悟红色文化,实现“交通带旅游、旅游促增收”双向联动。此外,当地还在薤山一线天、林海绿涛等公路沿线网红点,举办书画大赛、摄影采风活动,吸引千余名艺术爱好者参与,优秀作品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让薤山“最美农村路”成为网红地标,进一步带动线路客流量提升。

  典型案例二:五山茶旅公交助产业

  五山镇地处鄂西北秦巴余脉,素有“中国名茶之乡”誉,全镇拥有生态茶园5.8万亩,是鄂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其核心景区堰河村更以“茶旅共生”模式闻名,不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资质,还先后斩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该村以“茶”为魂,将传统农业景观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依托百日山独特地理气候打造“可饮可游”的茶旅综合体,游客可参与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全链条体验。村民自主开发的民宿集群既保留鄂西北民居特色,还配套52家农家乐。民俗园、欢乐谷内的玻璃栈道、七彩滑道、漂流等现代游乐设施,更与茶文化深度融合。

  看准五山茶旅资源的巨大潜力,谷城交通部门以“茶香为媒、道路为脉”,精心打造覆盖五山全域的茶旅公交专线,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专线在主题化设计上独具匠心,车厢内配备茶文化元素,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线路规划精准对接不同游客需求,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为产业体验线,直达堰河村生态茶园、玉皇剑茶博园,游客可实地参与采茶、揉捻、烘焙等制茶环节,参观现代化茶厂生产线,深度体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另一条为文旅融合线,有效串联民俗园、欢乐谷、根雕馆等景点,形成“采茶—制茶—品茗—民宿—游乐”的一站式旅游闭环。专线日均发车8班次,覆盖核心景区及周边7个村庄,并有效连接茶圣陆羽文化广场、千年古茶树群、非遗制茶工坊等重要节点,将茶文化深度融入出行场景,使游客在乘车途中自然完成“茶知识学习—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全链条体验。此外,智慧公交系统接入“堰河香”电商平台,游客可通过扫码便捷预订民宿、购买茶叶特产,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O2O运营闭环,显著提升消费转化与用户体验。

  茶旅专线的开通,彻底激活五山“交通带旅游、旅游促增收”的良性循环,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派单”模式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增收”。据悉,五山镇茶叶年销售额增长15%,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部分民宿年经营收入突破10万元。

  从过去的“见山山秃头”到如今的“茶香飘万里”,五山茶旅专线已不只是一条简单的交通线,更是串联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百姓增收的“生态富民线”,承载茶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明发展的“文化传承线”——它以茶叶为支点、以交通为动能,成功撬动茶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成为鄂西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三、优化保障机制,夯实交旅融合发展基础

  为确保交旅融合持续见效,谷城县从民生服务、运营管理、多方联动入手,构建完善保障机制,为交旅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惠民票价与便捷服务并行。全域公交实行阶梯票制,乡镇、村组线路票价从7-20元降至3-9元(降幅超50%),城区公交统一票价2元;同时,对军人、消防员、残疾人及65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车政策,每年累计减免费用1000余万元。在运营管理上,该县实现线路规划、调度管理、票价标准、车辆标识、服务规范“五统一”,解决农村班线“不准点、候车长”问题;同步推出扫码乘车、公交卡云充值等功能,让群众出行更舒心。二是政府主导与企业发力协同。谷城县将全域公交纳入民生实事,成立县长挂帅的工作小组,财政资金将公交运营纳入年度预算,并建立“群众满意度挂钩奖补”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公交集团则通过“定制公交、错峰充电”等模式,年均节省成本百余万元;同时拓展快递代运业务增加收入,形成“以副补主”的良性运营模式。三是多方联动构建融合生态。该县积极吸引文旅企业合作,开发“公交+门票”套票,降低游客出行成本;鼓励农户依托景区与公交线路发展民宿、农家乐,形成“交通串联旅游、旅游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民生”的“交通+旅游+产业”良性循环。

  四、展望:深化融合路径,打造鄂北交旅融合样板

  下一步,谷城县将以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为目标,持续深化交旅融合,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高等级景区公路等级,优化专线布局并加密公交班次;加快智慧公交平台建设,实现“一码通行”,创新“公交+直播”模式实时展示沿途风光;深化“交通+生态+文化”融合,打造薤山、南河等鄂西北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鄂北明珠”的品牌影响力。

  从“村村通客车”到“村村通公交”,从“公路通景区”到“交通融旅游”,谷城县以交通为笔、文旅为墨,绘就了“路美、景优、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谷城经验”,为山区县交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