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特色资源 激活乡村旅游

何湾-老湾—乡村交旅融合类发展案例

2025-11-08 08:42:52
申报单位:谷城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投上一票  

  路在山间修,人在景中行,以路为载体,在途中观景,谷城交通以交旅融合塑造五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谷城五山何湾—老湾(简称“何老线”)位于湖北省“两山”理念转化示范地谷城县五山镇,是谷城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落实交通赋能乡村振兴,首条公路旅游+产业发展的县域交旅融合线。线路起于何湾村,向北延伸途经下七坪村、堰河村、杨家老湾村,连接368省道,全长12公里双车道,沿线辐射4个行政村,涵盖1个3A景区和1个4A景区,覆盖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近年来,何老线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规模化的农村路网,一线串起沿线自然景观、文化景点、产业基地,从便民通达路到资源产业路再延伸至全面升级旅游环线路,以交旅+模式赋能,推动交旅深度融合,切实将五山镇农村路网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让沿线270户8200余群众直接受益,带动乡村旅游、休闲、食宿、种植、养殖、运输等产业135家,年创收超1亿元。何老线先后获评“襄阳市十大最美农村路”、湖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同时对五山镇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湖北旅游名镇”等称号起到了关键性支撑作用,更是成为打通五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全盘转化的核心通道。

  二、项目特色

  1、开发思路

  何老线布局秉持总体架构显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傍水、产业结构保山护水、生态资源养山润水的“四个山水”理念,依靠交通建设作为全镇旅游发展的重点环节,在确立好“产业跟着公路走,公路建成旅游线”的重点思路上,将何老线作为五山镇旅游产业发展的开门线,以堰河村为中心形成30分钟交通圈15分钟生活圈的迎宾区位优势规划,从建设通组路、打通断头路到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沥青刷黑、安防配套、标线施划、专业养护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依托规模化路网结构,建成外通经济,内畅舒适的交旅融合圈,助力沿线山水、产业、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以路为引,切实达到修路、出景、兴业、富民的交旅融合发展圈。

  2、创新举措及交旅融合亮点

  1、何老线地处五山镇,距谷城33公里,南连本县石花镇、紫金镇,西邻十堰市房县万峪河,北接丹江市土关垭镇,福银高速、邓保高速虽都在境内,不便的是高速路口距离景区还有10余公里,为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保障游客能一站直达景区,将石花高速路口连接贯通何老线,环绕五山镇13个行政村,全线道路扩宽升级刷黑,形成一条直达景区舒适便捷的旅游区域路网;何老线依托山水生态资源,贯穿堰河百亩茶园、班河山景、鸡鸣山道和何弯特色农业四大景区,针对途中可用资源,采用微改造精提升模式,修筑景观路8公里、产业路延伸路10公里,打造出百日山、夹板洞、茶马驿道、休闲食宿、果蔬采摘、白酒庄园等直通小景点和农副产业点,全面形成“道乡寻踪游、田园风光游、茶色生香游、红色寻根游”四大旅游线路,实现主干道成网、支线串景、产业成链的路网体系,同时根据沿线布局,在12公里的旅游公路上修建了3公里彩色支线步道,7公里休闲跑道,1驿站个、12个观景台和2个停车场38个充电桩,沿线道路两旁统一种植银杏树、桂花树、红枫树,形成季节观赏带,实现一路串多景,一线连多村的“农村公路+旅游+产业”的总体格局,再依托成熟完善的旅游路网,就势修建4个公交候车点,开设新能源公交专线,日常每天4个班次,旅游旺季根据智慧调度数据动态调整,高峰期日发车量达50班次,车辆设置大件行李存放区,沿线主要景点设置文化产业休闲区,集成民俗农产商品展销,游客在歇脚休息间品绿茶尝美食观民俗;同时结合“客货邮”创新实施“交邮快商”,依托完善的旅游路网分散设立配送网点,借助公交车的装载空间让商品在城乡间流通,即满足公交服务范围,也减轻商品寄递负担,同时促进产业整体发展,保障了游客既能旅游、又能轻松将商品带走的需求,还有不少农户开始了电商直播,整个农产品包含茶叶、蜂蜜、食用菌等寄递量日益暴增,平均能达到日均代运3000件以上,何老线上的交旅融合+产业不仅提升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是以强大的交通基础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了“快进慢游”的新格局,切切实实实现了交通服务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

  2、旅游要发展,交通必先行,何老线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产业融合、旅游开发提供硬件支撑,通过12公里的旅游路辐射周边,实现沿线资源互联互通,实践证明便捷的农村交通既是是五山镇乡村交旅+产业融合的“先手棋”,又是推动旅游、农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的核心;合力共建共享,让群众在交旅融合发展中共享红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守住生态优先底线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让何湾—老湾交旅+产业建设的实践,全面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三、主要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会议上讲述何老线上的堰河村,“过去那里是见山山秃头、见人人犯愁”的穷地方,到后来我们走生态路、发旅游财,让产品变商品,使荒山变青山。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沿线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构建“一村一品、多村联动”的产业格局。依托路网优势,先后沿路修建民俗园、非遗展厅、果蔬采摘基地、民俗文化展馆,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福源景区、山野农场、茶坛等新型旅游景点,以交旅+产业模式,形成以茶叶、乡村旅游和农耕研学为支撑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民宿文化产业格局。现有集群民宿35家,床位800余张,当地有“餐饮一口锅,抵得上一面坡;民宿一张床,抵得上十亩粮”流传佳话。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超100万人,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8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

  (二)产业融合加速发展

  何老线评为谷城美丽乡村行最佳线路、最具人气景区旅游路和最佳研学旅行线路。不仅提升五山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带动沿线龙虾、腊蹄、蜂蜜、猕猴桃、食用菌、山茶油、小灰蛋等产业发展,通过完善路网的有力支撑,五山成为鄂西北最大茶叶集散地,单茶产业产值达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体现了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旅游品牌持续擦亮

  通过农村公路与主要景点相连,形成"公路+产业"的旅游产品组合,建设2处特色露营基地。其中,茶园星空露营基地占地30亩,配备房车营位20个、帐篷营位50个,提供篝火晚会、茶艺体验等特色服务;滨水生态露营基地沿堰河水库布局,设置水上运动区、垂钓平台等设施,下七坪采摘园、堰河民俗园均现已成为鄂西北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2023年以来先后举办“打年货游堰河”年俗节、五山镇乡村旅游节、半程马拉松赛事,利用活动加强品牌效力,运用品牌效力辐射周边业态多元化发展。2024年仅何老线累计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其中堰河村年接待游客占比达80%,现已成为鄂西北乡村旅游地标杆。

  (四)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村民出行时间平均缩短45分钟,校车、医疗救护车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可达性显著增强;沿线村庄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堰河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21个国家级荣誉,玉皇剑茶园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何湾村、老湾村入选“湖北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五)生态价值充分彰显

  道路沿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增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廊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主动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形成“生态保护—爱路护路—旅游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