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G211线织就“幸福纽带”
——“交旅融合发展实践”典型案例
以路融景,铺就民族村寨“新愿景”。
行走在平坦舒适的国道211线榕江至小丹江路段上,天、地、山与路自然融合,乐里斗牛场、七十二侗族村寨、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小丹江苗寨,横跨小丹江很多传统村落点缀其中。
国道211线榕江至小丹江路段共计32.047公里,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小修保养计划,创新探索“公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畅安舒美”公路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中国传统村落小丹江苗寨在2016年被纳入传统村落名册,得益于便利的公路交通环境,小丹江苗寨、“七姊妹打岩”“四道瀑”等“宝藏”景点,走出“深山”,成为最新网红打卡点,凯里公路管理局以交旅融合为亮点,融合国省干线管养新思路,积极探索路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路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助力贵州公路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创新采用“以路融景”的规划理念,通过美丽公路将分散的民族村寨有机结合。黔东南州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袂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将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6个县(市)的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联起来,沿途生态民宿、网红打卡观景台等配套设施,使路、山、林、景、情融为一体。
公路融合景观是国道G211线打造“公路+文旅”融合的突出特点,在公路沿线打造茶园、金桔果园、百香果等景观带,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区,助力沿线百姓增收致富。这种将公路本身打造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做法,不仅提升了行车体验,也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
以路串景,勾勒国省干线“新文明”
“畅安舒美”公路是基础。国道211线通往小丹江,既是承载公路使命,又是串联“天然氧吧”“传统村落”等。原有公路是通组公路,无法满足通车要求。为打通旅游公路堵点,已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完成升级改造。
2025年以来,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集中人力、机械,全面开展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作,重点对施工现场、事故易发、临水临崖、高边坡、地质灾害等重点路段以及桥梁、涵洞、边沟等排水设施及公路沿线设施排查,打造“村超”期间畅通安全路。
截至5月初,提升精细化养护累计开展路域环境治理,集中力量对公路沿线两侧边沟杂草、路基路面及路肩、波形护栏进行清理打扫,修复波形护栏400多米,路况质量有较大提升,公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截至10月,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开展日常安全巡查724次,安排养护人员及时清理坍方落石、清理路肩杂草、疏通涵洞、保持桥梁泄水孔排水畅通等工作,开展隐患排查治理39次。
在精细化养护方面,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主要针对G211进行路面小修预防性养护。在路肩与行车道路面裂缝修补上,通过灌入细砂填补,以混凝土和路面专用灌封胶进行封面,其次,根据配合比,将各种级配材料运至现场,按比例堆放,用大型装载车进行搅拌均匀进行摊铺,用压路机碾压密实,完成水稳层修补工作。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提升公路质量,整治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畅通,公路绿化道路,清理水沟,加强路政管理,保护路产路权,强化宣传引导等各种方式实现“畅安舒美”样板路。
以路绘景,赋能民族文化“新传承”
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元素植入,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项目建设中,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公路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流动博物馆”。
旅游展示成为贵州“公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1号公路开通后,到我们这里苗族服饰的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日均接待由40人次增加至130人次,年收入也增长了。公路的畅通使更多游客能够深入民族村寨,亲身体验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促进了文化传承,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小丹江苗寨里开银饰店的张姐说道。
路通百业兴。2025年以来,G211公路路面修复养护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公路的提质升级将进一步完善榕江县城与乡镇间的交通联系,畅通群众的“出行路”“致富路”。
这段时间,在G211公路路面修复养护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钻孔机、运输车等施工车辆来回穿梭,榕江县境内的施工现场30余名工人们正忙着波形护栏钻孔、路肩施工等,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据悉,G211公路路面修复养护工程,累计完成原合同进度xx。改善的是路况,畅通的是民心。行驶在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管养206.075公里公路上,压路机正在将碎石、沥青、“汗水”层层压实,用于记录公路人寻常的一天。
以路兴景,激发乡村振兴“新源泉”
铺筑希望,通衢远方。沿着G211线、G321线、G356线,小丹江和都柳江穿行过公路一侧,勾勒出一幅油菜花、茶山、梅花、桃花等相映成趣的公路美景,共同谱写了一首“以路兴景”的华美乐章。公路连接城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融合旅游资源实现产城互动,成为助力贵州公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始终将绿色环保观念贯彻到工作中,不仅对存在裸露位置的边坡绿化防护进行及时处治,还对公路两侧的行道树进行定期修剪,将生态、农产业、民族文化等串珠成链、以链成群,提升旅游通达性。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休闲采摘、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发展,让沿线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旅游经济倍增效应在公路通达的民族村寨表现明显,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游客数量上,更反映在旅游消费结构和村民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上。
“‘村超’火了之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准备过来种植水果,真是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徐女士望着正在施工的G211公路路面修复养护工程充满希望地说道。
据了解,随着“村超”足球赛事的火爆出圈,全国各地网友、游客、足球爱好者通过自驾、包车等方式集聚榕江。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作为辖区公路管理部门,以凯里公路管理局助力“村超”青橙行动为准绳,不断改善公路通行环境,全面提升“村超”赛事期间公路安全保畅能力,全力强化道路安全隐患治理和做好各类“村超”志愿服务,持续助推“村超”升温。
大道如虹,向景而行。未来,贵州省榕江公路管理段将继续以路为媒,深化“公路+文旅+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黔东南州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向“全域旅游轴线”升级,打造交旅融合新亮点,助力交旅融合新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