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乐化高速交旅融合发展实践

2025-11-08 08:53:56
申报单位: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G213策克至磨憨公路乐都至化隆段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化隆县境内,是规划的国道213的一部分,同时是青海东部城市群“三纵三横”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中“三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乐都区南部人文生态旅游片区的主要干道之一。项目起点与G6京藏高速T型枢纽互通相接,终点位于化隆县巴燕镇北侧,设置临时连接线与S306官哈公路及S206平大公路平交。项目建成后,实现区域高速成网,有效串联乐都区、化隆县及瞿昙寺、药草台等重点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海东市域各县区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络效益,扩大海东地区发展空间、改善沿线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增强辐射能力、促进瞿昙寺等地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路线全长53.594公里,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m,桥梁15430m/37座,互通式立交2座,隧道9413.5m/3座(其中香草隧道2560m、药草台隧道929m、乐化隧道5924.5m),桥隧比46.7%。涵洞、通道177道,主线收费站1处,养护工区1处,隧道管理区1处,隧道变电所5处。总投资68.57亿元,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2024年12月建成通车。

  乐化高速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2025年度美丽公路项目”,并被确定为省交控集团交旅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程,承担“交通+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建设任务。该项目以卓越的工程品质和创新理念,为青海交通事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全省交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项目特色及主要做法

  乐化项目具有“一短、二差、三多、四高”的工程特点。一短是有效施工期短。二差是地质条件差、隧道围岩差。三多是曲线多、桥梁多、弃方多。四高是墩柱高、桥隧比高、造价高、环水保要求高。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奇崛的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团队秉承“两路”精神,创新实施“文化融入设计、景观融入建设、服务融入运营”的交旅融合新模式,以“三景一工程”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与现代工程美相融合的“交旅融合示范样板”。

  一景为“交旅融合特色收费站”。瞿昙服务区房建工程均采用仿古建筑,与瞿昙寺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实现现代建筑与景区景观的互相融合,同时增加亮化工程,为瞿昙夜空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旅游、网红打卡的必去之地;化隆收费站为全省首座云仓式收费站,通过终端智能化、运营管理集中化,实现收费、监控、广播、信息发布、客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二景为斜沟七桥的“如意锦结”。以斜沟依次命名的1-7号桥均是沿山坡布线,这是充分利用沟底两侧地形,采取螺旋线形展线布局,而形成的独特设计构想。建成后的斜沟七座大桥首尾相连,融为一体,在山谷间飞转腾挪,起承转合,如同镶嵌在山谷深处的一个如意结,成功实现“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愿景。斜沟5号特大桥更是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它以1378米的长度腾空而起,宛如在云端翩翩起舞。通过2783米的螺旋曲线,大桥四次跨越深谷,运用0.618黄金分割比例的展线设计,巧妙化解了68米的垂直高差,其“高原之环”的独特造型,开创了青海高速公路螺旋展线的先河。

  三景为“一隧一景”文化长廊。项目隧道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针对性进行洞门及洞内装饰设计,使“瞿昙寺花儿会”、“彩陶王国”、“河湟皮影”、“山水化隆”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展现在隧道洞门上,乐化特长隧道洞内采用“蓝天白云”内壁装饰,达到“一隧一景”的景观风貌,提高行车舒适性的同时也成为地域文化的宣传画卷。

  一工程为“交旅融合工程”示范打造。项目获批实施乐化高速交旅融合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路域生态环境提升、斜沟特大桥群景观打造及安全设施完善三大部分。一是生态提升:实施沿线护坡、隧道口裸露地带、局部夹角地段绿化工程,生态绿化面积达32.5万平方米,采用草灌混植、厚层基材喷播等方式实现“边坡有绿、隧道有景”;二是景观打造:在斜沟特大桥群处种植2450亩农田景观,采用“企地合作”模式,由当地政府组织农户参与种植,实现产业、生态、文化共融;三是安全提升:新增应急停车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通行安全与景观协调统一。同时,沿线结合地形地貌及文化特征,设置观景平台等慢行系统节点,为自驾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观景体验;四是企地合作:依托地方文化、生态景观与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大地艺术”景观与路域经济带,推进“死资产”向“活资源”转变;五是品牌宣传:在互通、桥群、山坡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标识,依托高速融媒体矩阵,多渠道展示乐化风光,扩大社会影响力;六是规划运营:通过引入农旅、文创、能源等多元投资主体,延伸“交通+旅游+服务”产业链,打造开放型“最美公路”综合经济带。

  三、主要成效

  (一)基础联通带动区域发展。项目通车后,乐都至化隆通行时间由原来的近2小时缩短至约40分钟,提升区域高速公路通行效率40%。项目建成后串联乐都南部文化旅游带和化隆生态走廊, 强化青海东部城市群南北向经济联系,促进产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协同。沿线农特产品、文旅服务业显著增长,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致富走廊”。

  (二)旅游融合助推文旅升级。瞿昙寺、药草台林场、瞿昙国际滑雪场等景区实现“高速直达”,成为海东市“环游河湟文化旅游圈”的核心通道。瞿昙寺景区游客量、沿线农家乐、民宿及配套设施数量自乐化高速开通运营以来增长迅速,显著提升沿线群众收入与幸福感,形成“高速+景区+服务区+乡村”一体化文旅体系,带动区域文旅品牌整体跃升。

  (三)科技攻坚铸就筑路丰碑。项目牢牢把握品质工程这个建设目标,在平均海拔3100 米的高原上,面对近6km的超长里程、全省最大埋深428米、复杂水文地质等重重施工难题,创新采用三维地质扫描与微震监测技术,在玄武岩与砂岩互层的复杂地质结构中开辟出一条安全可靠的通道。开工建设以来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累计获得省级样板工程19项、科技成果220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平安工地”示范项目、“优秀项目办”、“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美丽公路”等荣誉称号,使乐化项目成为引领行业发展、带动区域进步的品牌项目。

  (四)生态工法绘就绿色长廊。项目坚持将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的底色,采用“表土剥离-分类存放-循环利用”的生态工法,使得沿线复垦绿化率高达98%。同时,精心挑选青海云杉、金露梅等12种本土植物,打造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立体绿化带,形成了一条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监测数据显示,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5%,真正实现了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完美诠释了“路从自然中生长”的理念。

  (五)社会反响与品牌效应显著。项目结合东沟特大桥、斜沟五号特大桥、香草隧道、乐化隧道等重大控制性工程关键节点及“隧道塌坍事故应急演练”、“品质工程观摩会”等省级大型活动,将项目攻坚克难、创新创效、典型工序等亮点特色,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形式、多层次、多频次展现,讲好乐化故事,传递好乐化声音,树立项目良好形象。项目建设故事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交通报》、学习强国、青海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篇,社会关注度与公众好评度持续攀升,“乐化模式”成为青海交通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乐化高速以“文化为魂、景观为形、科技为基、融合为要”,探索出一条集交通通达、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交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项目的建成,架起了乐都与化隆的“致富路、幸福路、团结路”,为全国公路“交旅融合、以路促旅、以旅兴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