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 快进慢游--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Ⅰ期)

2025-11-08 08:55:41
申报单位: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主要内容

  (一)项目概况

  根据青海省政府《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立足交旅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总投资29.51亿元打造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Ⅰ期)工程(青海湖“倒湖茶”旅游公路),路线起于倒淌河镇G6高速倒淌河收费站,终点在黑马河镇环湖西路叉口向北5公里处,路线全长121.3公里。2024年6月倒淌河至二郎剑段建成通车,全长50公里,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每小时60公里。二郎剑至黑马河段计划2025年建成运营。青海湖“倒湖茶”旅游公路有效提高了环青海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擦亮了“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公路生态旅游名片。

图1 项目区域位置图

  (二)创建思路

  以构建“便捷、安全、绿色”的旅游交通网络为核心目标,着力提升旅游资源可达性,全面激活区域旅游经济活力。通过深度融合自然景观的雄浑壮美、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休闲旅居的惬意体验,打造特色旅游公路品牌,构建兼具交通功能与文化载体的景观大道。同时以生态优先原则,科学规划线路走向,采用环保材料与低碳技术打造绿色走廊;系统性植入非遗技艺展示带、民俗文化驿站等特色节点,形成可感知的文化叙事空间;配套智慧导览系统与人性化服务设施,实现"一部手机游全程"的数字化体验,最终形成“车行景中、人在画里”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让每段旅程都成为触碰历史文脉、畅享生态之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三)服务内容

  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接驳服务,包括与周边主要交通干线的无缝对接,确保游客能够轻松到达青海湖景区。同时,为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还提供了租赁服务,包括自行车、电动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租赁,让游客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青海湖的美景。高度重视游客的安全问题,建立了完善的安全应急体系。在公路沿线设置了紧急救援站点,配备了专业的救援设备和人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并提供有效的救援服务。此外,项目还加强了对交通安全的监管和管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设置警示标志等措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通过青海湖旅游公路智慧化的建设,以“数智赋能公路建设,服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交旅融合,推动交通、旅游协同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缓解交通拥堵,提高旅游体验”等为目标,构建以“服务、管理、协同”为核心的智慧公路建设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智慧信息服务。通过建设智慧公路管理平台、设置互联网信息发布服务等方式,实时发布路况信息、旅游资讯等,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和了解景区情况。同时,项目还提供了便捷的支付和查询服务,如在线购票、停车缴费等,让游客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四)建设设施特色

  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项目以“生态优先、智慧服务、文旅融合”为建设理念,通过系统规划打造五位一体特色设施体系。主体工程采用一级公路标准构建三进两出五车道快速交通网,配合4米宽慢行系统实现快慢分离、动静结合,形成“快进慢游”交通格局。配套建设服务区1处、停车区3处、观景港湾11处,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集成停车、观景、加油、餐饮、休息等全要素功能,并通过平面交叉设计实现景区无缝衔接。标识系统创新融合交通指引与文化解读功能,设置多级导览牌和景观介绍牌,构建“沉浸式”导览体系。景观营造坚持生态优先理念,边建边绿,与“绿”同行,同步实施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工程,打造“车在景中行”的立体观景廊道。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价值转化双轮驱动,全面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态旅游公路体系,助力青海湖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生态旅游特色

  创新探索“交通+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全要素生态设计、全过程环保管控和全方位文化赋能,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公路标杆工程,构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景观融合于一体的示范性旅游公路体系。项目实施全周期践行绿色建造理念,创新采用“边施工边复绿”工艺,通过密目网覆盖、洒水降尘等精细化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地貌的扰动,尤其针对青海湖流域实施生态缓冲区保护工程,实现公路建设与高原湿地、草原草甸等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同步系统挖掘青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好地了解青海的文化底蕴。同时,项目还将关注沿线村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振兴。此外,加强环境治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抑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如使用密目网覆盖清表土、洒水车洒水等。公路养护阶段也将持续做好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加强路面清扫和垃圾清理,确保公路沿线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二、创新元素介绍

  (一)“高速+旅游”促进协同性发展

  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枢纽功能,联动省高速运营公司通过“高速+旅游”交旅融合发展模式,深度挖掘交通与旅游资源的集成效应,实现“交通+旅游”两种资源一体化协同性发展,有效实现社会、经济“2种效益”。充分合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场区及室内闲置区域宣传墙、展板、展台等宣传阵地,宣传青海文旅资源,展示地域文化、推介地方特产,打造了青海湖一日游、青茶两日游、研学产品、定制路线等共5条旅游线路,共同把服务区打造成展示文旅资源的“橱窗”。同时,开展了“交通+旅游”联合宣传直播。通过连线直播,将交通线路信息与青海湖景区的自然美景、历史文化等特色紧密融合,为游客提供了更为直观、便捷的旅游信息获取途径,不仅创新了旅游宣传的形式,也加强了交通与旅游行业的联动效应,共同把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成文旅特色“展台”。

  (二)“文旅+科技”促进智慧旅游赋能

  着力构建“一中心三模块”可视化管控体系,(即:数据管控中心、数据分析、GIS管控、旅游公路),通过景区数据管控中心、综合数据分析与应用、GIS一张地图可视化、旅游大道智慧公路建设,为景区精准营销、运营管理提供了即时、全景、全域的数据可视化服务,实现了可视化管控,加强景区预警、应急指挥、联动指挥的效能。同时,融合旅游大道智慧公路视频监控,数字孪生系统、智慧管控平台等业务,充分打造交旅融合智慧型景区管理体系,为创建青海湖示范区生态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智慧公路自建成以来,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比提升200%,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0%,道路拥堵得到有效缓解,交通旅游数据共享率提升40%,通过多渠道发布路网事件信息214条,信息触达用户110万人次。

  (三)“分流+错峰”促进旅游便捷性

  通过大数据、综合历史经验作全面分析,对旅游旺季青海湖区域重要堵点、重要拥堵路段建档立卡,按照“一地一策一专班”从速解决。结合青海湖畔油菜花田观景区,建成一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停车场、停车位、停靠点,保证旅游旺季环湖旅游路段既有停车观景点,又有临时停车场、停车位。同时,在青海湖旅游高峰期、旺季期间,在倒湖茶公路、日月山服务区、马场垣服务区及沿途情报板显示景区旅游信息,在“梦幻西海行”、“青海湖景区”等官方网站发布高峰期游客量实时数据,提醒游客提前规划旅游路线,实现游客前段分流、错峰出行。设立票务前端销售点,景区与西宁客运站合作,实现前端扫码购票功能,为入站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票体验,减少旺季高峰期景区窗口购票压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