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乡村 最美新泗路
一.基本概况
房山区新泗路(X202)起点兴阳线新街村,途径黄山店村、黄元井村等,终点泗马沟村道路,道路全长14.14KM。技术等级二、三级,路面总面积11.97万平方米。8座桥梁全部为二类以上。道路周边绿化景观优美,建成6处公园,园内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背篓精神、生态文明等景观小品,休闲步道及休憩设施,种植乔木2949株,花灌木17455株,色带6023平方米,地被4112平方米。安全设施完备,安装钢板护栏3.5公里、砌筑混凝土防护墙0.4公里、通透性景观护栏1.6公里,清理道路边沟3.23公里。服务设施健全,设置慢行系统3.3公里、公共卫生间6座、公交港湾17处,停车港湾12处、行人过街路口21处、指示标志9面。养护措施到位,由专业化养护公司加强日常养护工作,考核评分始终为优秀。

二.项目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新使命新定位。公路人坚持探索创新与赓续传承相结合,不断提升路域环境与景观,不断提升道路、桥梁本体安全,不断提升交安设施精准化治理水平,为公众出行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公路通行环境,发挥“公路+”带动作用,为公路沿线红色精神传承、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产业振兴、脱贫共富实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可靠的公路基础设施保障。
(一) 发挥“公路+红色引领”功能,红色背篓精神传播广泛。
新泗路黄山店是“红色背篓”精神诞生地,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黄山店公社重山叠嶂,沟谷纵横,大的沟壑就有32条之多。1956年为了让社员们在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生产、生活物资得到及时补充,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共产党员王砚香主动请缨,用背篓装满三四十公斤重的物资攀山越岭,送货上山,使群众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一条条山路上的坚实脚印,一篓篓的柴米油盐针头线脑,一年年风雨中的坚持,书写着 “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坚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
“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建成,馆内设置《红色记忆》、《红色传承》、《红色使命》等版块,还原了“红色背篓”精神的诞生过程,展示了示范区广大党员群众弘扬“红色背篓”精神、实现转型发展的奋斗历程。同时,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党旗广场,推出4条“重走背篓路”徒步体验线路,形成A、B两种现场党性教育模式,开馆以来,累计接待8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入选北京市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名单。
(二) 发挥“公路+生态修复”功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世纪初,新泗路周边村庄靠大力发展采石业带动经济增长,吃了“子孙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虽然2009年关闭矿山,但2012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新泗路遭到毁灭性破坏。公路人发扬不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昼夜奋战抢通新泗路这唯一的生命通道。在市区两级大力支持下重建新泗路,重修冲毁桥梁,加固路基挡墙,提升交安设施水平,沿线加大绿化投入,新泗路涅槃重生。
生态修复问题摆在眼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市、区、镇三级联动,多部门联合奋斗,拉开了新泗路沿线生态修复的大幕。完成夹括河水毁治理工程,着力打造贯穿新泗路的“绿色水廊”。实施了黄山店村、长流水村3个项目的矿山修复,新泗路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昔日炮声不断乱石飞溅的采石场,涅槃重生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可与香山媲美的坡峰岭;昔日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乱河滩,变成了休闲散步的美食街。
(三) 发挥“公路+乡村振兴”功能,产业转型振奋人心。
以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场景为主线,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为纽带,对区域内各类生态、文化、历史资源统筹安排布局,联动开发路侧村庄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民宿、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三大产业集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亿余元。
新泗路周边乡村产业日益壮大,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黄山店村借力红叶资源,把多年撂荒的“坡峰岭”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开发建设了坡峰岭景区,累计举办十三届周口店•幽岚山红叶节和七届黄栌花节日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红色背篓”纪念馆、快活林、童话森林、卡丁车等景区景点,累计完成102个精品民宿小院改造,61个院落已投入运营,先后引进了烘焙、芳香理疗等新型民宿业态,形成姥姥家、桃叶谷、黄栌花开、云上石屋、蔓兰家的四季等一批民宿品牌,将农村乡土气息与现代都市生活多元融合,打造高品质的慢生活空间。快速发展特色种植,泗马沟村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累计种植金银花、黄芪、板蓝根等药用植物30多个品种、200余亩。拴马庄村广大群众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种植,年产优质国光苹果5万余斤。涞沥水官才山景区、葫芦棚高山民宿、拴马驿站和北下寺景区配套停车场等日益完善、初具规模。年接待游客约三十五万人次,有力推动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 发挥“公路+脱贫致富”功能,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高素质队伍,提升村民就业率。一是引进人才、对接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研中心等部门,在黄山店村、黄元寺村挂牌成立教授工作站,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望山学院,打造研学基地。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养护员、生态管护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累计培育和安排各类本土人才280余人。二是围绕打造精品民宿,加强民宿管家、乡村厨师等实用人才建设,深入开展“大厨下乡”活动,举办北京市首届“乡村厨神”大赛,为示范区配备民宿管家58人。三是黄山店强化集体经济的比重,把牢发展主动权,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村民实现100%就业。
三.主要成效
北京市房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人之源”“城之源”“都之源”的美誉。新泗路诞生在这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传递着历史和文明;这里是地学摇篮,“雄、奇、幽、秀”的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古语云:“路通则百业兴”,新泗路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见证了周口店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浓缩了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历程,是中国公路发展史的缩影,是一条创业之路。
习总书记讲“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几代公路人用激情、用鲜血、用汗水与生命连续奋斗,新泗路从砂石路面演变为渣油路面、沥青路面、彩铺步道,不断迭代升级,是不忘初心的“铺路石”公路精神诠释,是一条发展之路。
习总书记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路人牢记使命,不畏艰难、与时俱进,传承和发扬红色背篓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新泗路目标,持续整治路域环境,提升道路安全服务水平,拆违增绿提升沿线路域景观,不断完善路侧服务设施,对新泗路进行了提质升级,推进“四好农村”建设。 同时,坚持交旅融合发展,结合源文化、红色背篓文化、自然资源、精品民宿、特色产业等,促进了周口店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这些有关经验做法被广泛宣传报道,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新泗路黄山店村在转产转型和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先后被央视、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40余次,将这条路打造成为了一条产业兴旺之路。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