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通怀路-宾朋无阻通四海,南来北往尽坦途
通怀路二期道路立足交通“先行官”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大交通”发展理念,持续强化统筹指挥与跨部门协同联动,有效提升项目整体实施效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道路情况
通怀路全长71公里,纵贯北京通州、顺义、密云、怀柔四区,是串联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动脉。通怀路二期工程北起昌金路,南至京平高速,全长19.6公里,在顺义境内处于“东西居中、南北贯通、横跨潮白河”的关键位置,通车后将与通怀路其他已建成路段实现无缝衔接,显著提升区域交通网络服务水平。

图1 通怀路全线示意图
二、工作成效
(一)创新建设模式,破解行业难题
由于各类设施建设主体分散、前期工作协同不足、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加之投资计划缺乏有效统筹、建设时序交叉重叠、施工组织多头管理,导致公路频繁开挖、重复施工,形成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拉链”现象。为从根本上治理“马路拉链”问题,在市交通委与顺义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我分局坚持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在全市创新实施“公路与随路市政配套设施”单一主体建设模式。在公路管理范围内,敷设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各类管线,并系统布局智能交通、景观绿化、城市家具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迫切且规模持续扩大。
图2 前期手续办理流程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我分局牵头搭建跨行业、跨层级协同机制,有效整合电力、通信、给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燃气以及部队光缆等十余家管线产权单位,主动对接住建、水务、园林、交管等行业监管部门及沿线属地政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审查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将原先分散立项、分别设计、分期实施的各类市政设施工程,全部纳入道路工程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范畴,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一盘棋”的彻底转变。
二是实现全过程一体化实施。在项目前期方案研究阶段,即全面征集并精准吸纳各相关单位的管线需求与发展预留,将包括雨水、污水、输水、给水、再生水、照明、智能交通、城市家具、景观绿化、雪亮工程及各类拆改移在内的10余项配套内容,全部同步深化、一体化设计。在实施阶段,通过科学倒排工期、精细划分界面、严格质量把控,实现了所有管线与道路主体工程的“五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运营),让“道路市政一张图”从蓝图变为现实。
图3 城市段配套管线断面图
(二)强化资金管控,提升投资效益
一是精准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为缓解市、区两级资金压力,我分局抓住超长期国债政策窗口,组织专题研究《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申报要求》等政策文件,精准梳理申报条件,成功将符合标准的雨水、污水工程(总投资17165万元)纳入《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争取超长期国债补助资金8582万元,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及时、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贯彻全周期成本管控,实现综合节约增效。坚持“优化模式,降低成本”。通过主动协调市电力公司、冀北电力超高压分公司,创新采用由我分局统一办理“多规合一”、稳评、环评等前期手续,电力公司配合实施的协作模式,推动高压电力迁改投资从批复的3.83亿元压降至1.39亿元,节约资金2.44亿元。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节约”。通过科学改良原设计运弃的清表土方用于绿化种植,同时在合适位置打造微地形,以及对其他项目淘汰的旧座椅进行利旧翻新,实现降本增效与资源再生。坚持“远期预留,避免重复”。于道路路口及关键路段集约化敷设过路套管,预先构建线路通行路由,此举有效规避后期反复破路造成的资金与资源浪费,并为区域长远发展预留充足的弹性接入条件。
(三)紧扣民生需求,夯实服务保障
一是综合治理校园交通,保障师生出行安全畅通。通过实施学校门口道路及路口拓宽、新增师生乘车专用出入口、改移公交车站、完善警示标志、增设机非分隔线、防撞护栏及生态停车场等系统性整治措施,有效保障校园周边交通有序运行,实现师生出行安全与效率双重提升。
二是按需建设声屏障,强化噪声污染防治。通怀路作为区域交通主干道,部分路段紧邻居民区、学校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噪声敏感区域。在建设阶段,我分局提前预判通车后的噪声影响,将声屏障工程纳入整体建设内容,科学制定差异化降噪方案,为沿线居民、学校师生及野生动物构建有效的宁静屏障。该举措有效解决了121户居民的噪声困扰,为学校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并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提供了声学保护,实现了人居环境、教育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多方共赢。
三是协同推进属地治理,解决村庄积水问题。针对南彩镇后郝家疃村雨季排水问题,协同区水务局、南彩镇政府及村委会进行实地勘察与方案论证,通过科学调整通怀路边沟高程,实现村内排水系统与区域边沟有效贯通。今年汛期,该项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彻底解决村庄内涝问题,赢得村民广泛赞誉,相关经验与成果获北京电视台《12345专栏》专题报道。
(四)统筹生态景观,打造花园城市
一是提升周边环境,构建共建共美的品质空间。引入智能喷灌系统,实现自动化养护;采用通透式栽植,兼顾生态与安全。巧妙利用路口闲置地块,因地制宜打造3处多功能小微公园,实现路景融合、功能便民。
二是建设慢行绿道,打造串联风景的低碳纽带。聚焦绿色出行趋势,立足“两个构建”,践行“文化、生态、便民”等多维理念,我分局与区城市管理委深度协作,协同构建通怀路慢行绿道。
(五)精细工程管理,全面提升品质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主动贴近群众需求。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接地气”与“广覆盖”相结合的传播策略,综合利用村镇广播、微信群互动、实用宣传品发放等多种方式,以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阐释工程意义,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二是推进飞线治理,净化城市空间环境。针对路域架空线杂乱交错、影响市容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分局以系统治理为导向,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提质升级。组织供电、通信等部门开展专题协调,有效推动冗余架空线的去减、合并与入地改造。累计完成电力架空线入地6700米、通信架空线入地11261米,彻底消除“空中蛛网”现象,显著提升路域环境整洁度与安全水平,实现区域风貌和城市品质的整体跃升。
三是推进车路协同,夯实自动驾驶基础。积极服务北京市“双智”城市建设,主动协同市自驾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顺义分局交通支队等部门,将通怀路全线纳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范围,系统推进车路协同设施部署。同时,将交通信号灯等设备接入全市统一信控管理平台,实现远程配时调整、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动态绿波优化等功能,为智慧信控场景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系统思维。通怀路二期工程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大交通”理念贯穿始终,加强顶层设计和多规融合,实现道路与市政设施、生态景观一体谋划、同步实施,才能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真正发挥交通作为发展“先行官”的引领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共建合力。本工程经过多层级、多部门高效协作,有效整合属地政府、行业单位及社会力量,证明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打破壁垒、畅通机制,通过强化“大统筹、大协调”,实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共同筑牢民心工程的坚实基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分局将在本项目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遵循“大交通、大统筹、大协调”理念,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为民情怀,为加快打造“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安全通达”的首都交通生命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