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新堤路—以路为媒绘就生态、文化与产业共兴图景

2025-11-08 09:29:21
申报单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通州公路分局
投上一票  

  一、基本概况

  北运河新堤路(又名云帆路)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是串联区域生态、文化与产业资源的关键交通纽带,地理区位优势突出。道路东侧紧邻北京绿心公园,西侧毗邻历史悠久的北运河,南侧衔接西集镇万亩樱桃产业区,北侧直达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核心区,形成“一河两园一产业”的独特空间格局,天然具备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项目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严格对标交通与旅游协同发展需求,起点为六环路跨北运河桥下,终点至武兴辅线,全长8.425公里,设计时速40公里/小时。道路采用“两幅路、机非分行”的人性化横断面设计:左侧设置7米宽双向机动车道,满足旅游通勤与产业运输需求;中间预留1-5米绿化分隔带,兼具生态缓冲与景观功能;右侧规划5米宽非机动车道(含彩色铺装),同步配套交通标志标线、LED照明系统、智能信号灯及沿线绿化工程等附属设施,全方位保障不同出行方式的安全与舒适。

  二、项目特色

  (一)开发思路:“三融三促”构建交旅新生态

  北运河新堤路以“交通+生态+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核心开发理念,创新提出“三融三促”发展路径,打破传统交通基础设施“重通行、轻效益”的局限:

  交通与生态融合:促进绿色旅游场景落地。依托北运河自然景观与北京绿心公园生态资源,将道路打造为“可漫步、可骑行、可观光”的生态廊道,实现“路随景延、景伴路生”,让交通过程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与文化融合:促进运河文化传承传播。以道路为载体串联运河历史节点,通过景观设计、文化标识、特色设施等,将漕运文化、通州历史融入交通场景,让游客在通行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交通与产业融合:促进旅游关联产业升级。通过道路联通樱桃产业区、景区与市场,构建“交通-旅游-产业”联动链条,实现“路通业兴、业兴民富”,推动区域旅游从“单一观光”向“体验消费”转型。

  (二)创新举措: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提升旅游交通品质:项目多项技术应用聚焦旅游出行体验与安全保障:首次采用“雨夜高亮标线”技术,通过特殊反光材料增强夜间雨天标线可视性,较传统标线反光效果提升30%以上,大幅降低旅游出行安全隐患;路面养护引入“2厘米超薄磨耗层”技术,2018年实施预防性养护后,2019年底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达94.01,评价等级为“优”,且2008年改建后未进行大修,仅通过日常养护即可维持优良路况,保障旅游交通连续性;照明系统采用LED低能耗灯具,较传统路灯节能40%以上,践行绿色旅游发展理念。

  管理创新优化旅游服务保障:运营管理构建“精细化服务+快速应急响应”体系,适配旅游交通需求:养护管理采用“公开招标+专业团队”模式,择优选择具备旅游区域服务经验的单位,贯彻“精细管理、无痕服务”理念,实施“错峰养护、夜间施工”,避免养护作业对旅游交通造成干扰。在丁各庄泵站设立“城市副中心(丁各庄)道路应急保障站”,明确旅游交通救援抵达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为旅游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三)交旅融合亮点:“一路串四景”打造多元体验

  北运河新堤路核心亮点在于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串联多元资源,形成“一路串四景”的交旅融合格局,满足游客“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多重需求:

  生态景:双园环绕,四季可游。道路西侧紧邻运河森林公园,东侧衔接北京绿心公园,步行5分钟即可进入任一公园,形成“路在园中、园在路上”的景观效果。沿线设置12处观景平台与休憩驿站,配备座椅、指示牌等设施,游客可随时停车观景,春季赏樱、夏季观荷、秋季品叶、冬季赏雪,全年皆有特色旅游体验。

  文化景:水幕联动,沉浸传播。道路中间飞架的通怀路大桥设置高9米、长170米的亚洲最大桥体水幕,通过灯光秀展示运河开凿历史、漕运故事与通州发展历程,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夜间旅游地标”;沿线设置8处运河文化标识牌,以图文结合形式介绍运河文化价值,让交通场景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厅”。

  产业景:樱桃联动,体验消费。道路南侧衔接西集镇1.1万亩樱桃产业区,改建后樱桃运输时间较此前缩短40%,采摘游客驾车可达性显著提升。每年5-6月樱桃采摘季,道路沿线设置临时停车场、采摘指引牌与游客服务点,引导游客有序进入樱桃园,形成“交通+采摘体验”的特色旅游模式,2025年樱桃采摘季累计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产业增收超2000万元。

  活动景:赛事聚气,全民参与。道路凭借优良的路况与优美的环境,成为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运河绿道骑游节、徒步大会等品牌旅游活动的“必经路线”。其中,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每年吸引超1万名选手参赛,赛事期间道路临时调整为“赛事专用道”,赛后向游客开放,年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旅游消费超500万元,成为激活区域旅游人气的重要载体。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激活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增收

  旅游经济持续增长:道路升级后,周边运河森林公园、北京绿心公园年游客量从改建前的50万人次增长至2025年的120万人次,增长140%;沿线发展乡村民宿23家、农家乐45家,2023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8000万元,较改建前增长300%,有效拉动区域旅游消费。

  关联产业同步受益。

  西集镇樱桃产业借助道路优势,采摘游客量从2019年的年均3万人次增长至2025年的年均8万人次,增长167%;樱桃售价稳定在每斤40-100元,每亩收入从1.5-2万元提升至2.5-3万元,年均带动樱桃产业增收超2000万元。

  (二)社会效益:改善出行体验,提升民生福祉

  旅游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改建前,沿线区域旅游交通不便,游客前往景区需绕行多条道路;改建后,游客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驾车至运河森林公园仅需15分钟,至西集镇樱桃园仅需20分钟,通行效率提升60%以上。

  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道路沿线的观景平台、休憩驿站与文化设施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桥体水幕灯光秀吸引超千名群众观赏;2025年参与运河绿道骑游节的居民达1200余人,较2019年增长200%,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评价优良:2025年开展了群众与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北运河新堤路的满意度达98.5%,其中“路况评价”“景观效果”“服务保障”三项指标满意度均为100%;道路获评“2022年度北京市最美农村路”,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亮丽名片”。

  (三)示范效益:模式可复制,经验可推广

  北运河新堤路的成功实践,形成一套“交通基础设施+交旅融合”的成熟模式,具备全国推广价值:

  规划建设模式可复制:项目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设计”,根据区域生态、文化、产业资源确定交通设施功能定位,兼顾通行效率与旅游体验,适用于全国各类拥有旅游资源的区域。

  运营管理模式可复制:“精细化养护+快速应急响应”的管理体系,通过“错峰作业减干扰、专业团队提质量、应急保障保安全”,实现交通服务与旅游需求的高效协同,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

  产业融合模式可复制:探索的“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农业体验”“交通+品牌活动”的融合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清晰的“资源转化”思路,助力将“交通优势”转化为“旅游与产业发展优势”,为交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北运河新堤路的实践充分证明,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是“出行通道”,更能成为“旅游发展纽带”与“产业升级载体”。未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交旅融合创新,为全国交通与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通州经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