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脊山生态旅游风景道
一、基本情况
拉脊山生态旅游风景道项目位于青海省东部,线路从宗喀拉则景区前通过。拉脊山生态旅游风景道是西宁通往贵德黄河清旅游区、日月山、龙羊峡、青海湖旅游区、茶卡盐湖、群加原始深林的必经之路,也是青甘大环线的一部分。拉脊山海拔 3820米,冬季白雪皑皑,早上观看日出,可以看到日照金山的奇观。夏季草原碧绿,晴天的早上可以看到太阳在天际慢慢升起,随着太阳升起,升腾的雾气弥漫在半山腰,有一种立于云海之上的感觉。拉脊山由于海拔较高,若是遇到连日降雨,在 6 月、7 月可以从山下到山上感受一年四季的感觉,甚至可以在山顶与白雪邂逅,远处山峰顶部白雪皑皑,山下绿草成荫,美不胜收。本项目建设里程 17.4 公里,公路等级为二级。

二、主要做法
(一)设施建设。
本项目为旅游+商业模式,利用沿线公路用地打造停车与商业相结合的停车区,实现停车休息功能的同时满足游客购物消费的需求,共建设停车区5个;沿线增设抗滑彩色路面10处9000余平方米;景观特色标识牌22块,安全警示牌33块,山体防落石加固处理5000余平方米(增设柔性防护网);为消除山体塌方隐患在宗喀拉则景区对面修筑藏式挡墙175米;维修原有道路浆砌挡墙230米,维修沿线浆砌边沟368米,新建防撞墙118米,全线安装路灯583盏;为方便道路停车及后期对边沟进行清理维护,山顶及路线入口处铺设轻型盖板1984片;沿线及停车区施划标线7000余平方米;本项目全线增设贵德县旅游导览牌1个,湟中区导览牌1个,全省旅游导览牌1个,同时在项目沿线挡墙增设霓虹灯3处,共1100余平方米;增强了拉脊山夜间旅游文化氛围。
(二)服务质量。
项目共计五个停车区,可以停靠小型轿车202辆,大巴车7辆,停车区安放简易售卖点36个,可以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生活用品及餐饮零食等各项服务。
(三)环境整治。
项目沿线整理边坡17.4公里,清理沿线石块废料约2600余立方米,植草4291平方米,人行栈道涂刷1788平方米,增设人行栈道156平方米,更换人行栈道35平方米,增设仿木纹栏杆204米。
(四)运营管理。
项目实施以来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宗喀拉则运营公司计划以我单位项目为依托,开展摄影活动及“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嘉年华”活动,并计划在宗喀拉则对面藏式挡墙上绘制“山海交响 文明共栖”为主体的彩绘群,内容涵盖刚察舍布齐岩画“太阳崇拜”,天骏卢山岩画“狩猎场景”,彩陶拓印等。拉脊山交旅融合景观大道改造以来,早上观日出人数明显增多,晚上观夜景人数也大幅提升,外省旅游人员明显增加。交旅融合项目实施以来,省交运输厅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宣传报道,提升知名度。目前项目沿线设施由果洛公路总段管理。拉脊山交旅融合项目得到省厅多次宣传。
三、项目实践效果
(一)经济效益。
一是直接带动旅游业爆发式增长,“风景道”变成“经济道”:这条路本身因其高海拔、壮丽的雪山草原风光、独特的藏族风情以及壮美的日出景观而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不再是“路过”,而是“专程前来”,极大地延长了游客在当地的停留时间。
旅游收入增加:沿线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的完善,吸引了大量自驾游、骑行和摄影爱好者。带动了周边区域餐饮、住宿、特产销售、摄影服务等消费,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1-8月份,拉脊山旅游人数 43.27万人次,旅游收入 297.97万元。
二是激活沿线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农畜牧产品走出去:便捷的交通网络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使得沿线地区的牛羊肉、酸奶、青稞、油菜花蜜等特色农畜产品能够更快、更新鲜地进入西宁等大城市市场,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催生新业态:公路带动了沿线农家乐、牧家乐、民宿、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使农牧民从传统的单一生产方式转向“旅游+特产”的复合经营模式,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
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本。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区位优势,使其更具投资吸引力。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酒店开发、度假村建设、文化体验项目等领域,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效益。
一是极大改善民生,便捷群众出行。
这条公路最初的首要功能是解决沿线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新路的贯通大大缩短了湟中至贵德等地的通行时间,提高了出行安全和舒适度,结束了过去“绕远、路险、耗时”的历史。
二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拉脊山沿线是多民族聚居区,便捷的交通加强了山区与城镇、不同民族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条高标准、路况良好的公路极大地提升了地区的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和物资输送能力。对于应对山区常见的冰雪、暴雨等自然灾害至关重要,为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四是增强区域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条美丽的公路成为当地的“名片”,提升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看到家乡因一条路而闻名全国,激发了当地群众保护环境、参与建设、维护家乡形象的内在动力。
(三)环境效益。
一是“生态公路”理念的实践。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诸如边坡生态修复、动物通道设置、减少大挖大填等措施,力求将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这条公路本身也成为展示青藏高原东部生态风貌的窗口。
二是促进环境保护意识提升。
公路带来的旅游收益让当地政府和居民直接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就是保护“金饭碗”,这种经济上的正向激励比单纯的宣传更有效,促使大家更主动地参与垃圾清理、草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三是替代分散低效交通,减少整体生态足迹。
一条高效的主干道可以减少对区域内草场、山地等脆弱地貌进行无序道路开发的压力,有助于将人类活动集中在主要交通线上,从而减少对更大范围生态环境的碎片化破坏。
四是推动绿色出行。
壮丽的风景也吸引了大量骑行爱好者,鼓励了低碳、环保的旅行方式,间接传播了绿色出行的理念。
拉脊山交旅融合公路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单一功能,实现了“一举多得”:
对地方政府而言,它是一条发展路,盘活了区域经济。
对百姓而言,它是一条民生路,改善了生活条件。
对游客而言,它是一条风景路,提供了绝佳体验。
对生态而言,它是一条环保路,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项目的成功建设,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交通建设与旅游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典范之作。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