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赋能文旅发展的诗意通途
在长沙市望城区文旅版图的核心位置,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如一条灵动的纽带,串联起沿线的历史遗存与自然景致,成为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这条起于铜靖渡口、止于黄桥大道,全长 10.0km 的景观道,不仅以科学的设计与优质的建设保障通行需求,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完善的旅游服务,将 “交通廊道” 升级为 “旅游体验廊道”,让每一位途经者都能在行驶中感受望城文旅的独特魅力。

从旅游体验的基础保障来看,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的技术指标设计充分贴合游客出行需求。40km/h 的设计时速,既避免了高速行驶带来的景观观赏缺失,又不会因车速过慢影响行程效率,恰好为游客预留出充足的时间欣赏沿途风光 —— 无论是车窗边掠过的田园景致,还是远处隐约可见的铜官窑轮廓,都能在从容的行驶节奏中被细细品味。9m 宽的路面与 14m 宽的路基,不仅保障了旅游大巴、自驾车辆的顺畅通行,更在路基两侧预留出充足空间,为后续旅游服务设施的增设与景观节点的拓展提供了可能。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带来的低噪音、高平整度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乘车舒适度,让旅途的 “行路” 环节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级公路的技术等级与县道的行政等级,则为道路的旅游服务功能提供了稳定保障,确保道路在旅游旺季能够承载较大的交通流量,同时也为常态化的养护管理奠定基础,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 “畅通无阻” 的出行体验。
2022 年望城区政府主导的提质改造工程,更是让这条景观道的旅游价值实现了质的飞跃。此次改造并非单纯的道路翻新,而是以 “文旅融合” 为核心理念,将公路环境治理与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特色深度绑定,打造出一条 “步步有景、处处含文” 的旅游景观道。在环境治理阶段,施工团队对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区内的违章建筑、违法广告进行彻底清理,不仅消除了视觉污染,更让沿线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得以完整呈现 —— 游客行驶途中,视线不再被杂乱的设施遮挡,而是能清晰看到远处的湘江波光、近处的田园村落,以及与铜官窑文化相关的景观元素,营造出 “人在画中走” 的沉浸式体验。
尤为关键的是,景观美化环节深度融入长沙铜官窑的文化基因,让道路成为传播唐代陶瓷文化的 “活载体”。设计团队从铜官窑遗址出土的瓷器中汲取灵感,将莲纹、缠枝纹、褐绿彩等经典陶瓷纹饰,巧妙融入到道路护栏、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的设计中。例如,道路两侧的护栏并非传统的单调样式,而是采用浮雕工艺雕刻出铜官窑特色纹样,阳光照射下,纹饰的阴影随车辆移动变幻,仿佛一幅流动的陶瓷画卷;绿化带节点处设置的景观小品,以缩小版的铜官窑龙窑、瓷瓶为造型,搭配 “黑石号” 沉船遗址相关的文化解说牌,让游客在停车休憩时,就能直观了解铜官窑 “海上陶瓷之路起点” 的历史地位。此外,沿线绿化采用 “四季有景” 的搭配策略 —— 春季有樱花、桃花点缀,夏季有紫薇、荷花盛放,秋季有银杏、红枫相映,冬季有松竹、蜡梅点缀,无论游客在哪个季节到访,都能欣赏到与铜官窑文化氛围相契合的自然景观,实现 “文化景观” 与 “自然景观” 的双重享受。
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是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提升游客体验的核心支撑。在标识指引方面,道路沿线的旅游标识、标志、标牌实现了 “全方位覆盖”—— 不仅在岔路口设置清晰的导向牌,标明前往长沙市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古镇的距离与路线,还在关键节点增设 “文化解说牌”,详细介绍沿线村落与铜官窑的历史关联、周边自然景观的特色亮点。这些标识标牌的设计充分考虑旅游场景需求,采用高辨识度的色彩与字体,即使在雨天或夜间也能清晰可见,同时融入陶瓷纹样与古镇建筑元素,与周边景观风格保持一致,避免了传统标识的突兀感。
针对自驾游客与团队游客的不同需求,道路还配套建设了完善的服务设施。在沿线合适位置设置了临时停车区与观景平台,停车区配备充电桩、卫生间、休息座椅等设施,方便游客停车休憩、补充能量;观景平台则选址在视野开阔处,可远眺湘江风光或近观铜官窑遗址风貌,平台内设置文化展板,介绍观景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让游客在停留期间也能收获丰富的文旅知识。此外,道路还引入智能化服务设备,如在游客服务点设置电子查询屏,游客可通过触屏查询景区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游览路线等信息,同时支持在线预约景区讲解服务;部分路段还安装了 “语音导览桩”,游客扫描桩体上的二维码,即可收听关于铜官窑文化、道路景观设计的语音讲解,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体验的层次感。
智能化安全设施的应用,更为游客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让旅游体验更安心。道路增设的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覆盖关键路段,还能实时监测停车场、观景平台等游客聚集区域的情况,一旦发生游客走失、车辆故障等突发事件,管理人员可快速响应处置;智能蓄能自发光太阳能地标与防护栏呼吸灯的应用,彻底解决了夜间行车的安全隐患 —— 太阳能地标在夜间自动发出柔和的光芒,清晰勾勒出道路边界,避免车辆偏离车道,而防护栏呼吸灯则以规律的闪烁提醒驾驶员注意行人与非机动车,尤其在景区周边游客较多的路段,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这些设施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道路的安全系数,更让游客在夜间行驶或游览时,能感受到 “被守护” 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体验的舒适度。
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现了 “多景区联动”,构建起望城区铜官窑文旅板块的 “一体化游览格局”。在这条道路建成之前,长沙市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古镇虽同属铜官窑文旅核心区,但因交通连接不畅,游客往往需要绕行其他道路,不仅增加了行程时间,还容易因路线不熟影响游览体验。而湘江大道景观道的通车,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 三大核心景区被直接串联,形成 “15 分钟游览圈”,游客从铜官古镇出发,沿景观道行驶约 5 分钟即可抵达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行驶 10 分钟便能到达长沙市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无需绕行其他道路,大幅提升了游览效率。
这种 “一体化游览格局” 不仅方便了游客,更推动了三大景区的协同发展。例如,游客可先在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龙窑遗址、出土文物,了解铜官窑的历史渊源与烧制工艺;再沿景观道前往铜官古镇,感受保留完好的明清古街、陶瓷手工作坊,亲手体验陶瓷拉坯、上釉等传统工艺;最后抵达长沙市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景区,欣赏大型实景演出、参与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全方位感受铜官窑文化的魅力。而湘江大道景观道则成为串联这些体验环节的 “过渡带”,游客在行驶过程中,可通过沿线的文化景观与解说设施,回顾前一景区的游览内容,同时期待下一景区的体验,让整个旅游行程形成完整的 “文化体验链条”,避免了传统景区分散游览带来的体验碎片化问题。
此外,道路与沿线乡村风情的融合,更拓展了望城区文旅的体验维度。沿线的彩陶源村、古城村等村落,保留了传统的湘派民居风格,部分村民还开设了陶瓷主题民宿、农家菜馆 —— 游客在行驶途中,可随时拐入村落,入住由老房子改造的陶瓷民宿,在庭院中欣赏陶瓷摆件,品尝用本地食材制作的农家菜,体验 “慢生活” 的乡村旅游乐趣。这种 “景区 + 乡村” 的游览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内容,也让湘江大道景观道成为连接 “核心景区” 与 “乡村旅游点” 的纽带,推动望城区文旅产业从 “单点发展” 向 “全域发展” 转型。
自提质改造完成以来,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的旅游价值得到了各级文旅部门与游客的高度认可。在各级文旅部门的检查评估中,该道路被评价为 “文旅融合交通建设的典范”—— 其将文化元素、景观设计、旅游服务与交通功能深度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区域文旅产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而在游客评价中,“沿途风景美”“文化氛围浓”“出行方便” 成为高频关键词,许多游客表示 “原本只是计划去铜官窑古镇,没想到沿景观道行驶的过程也成了一种享受”“看到路边的陶瓷景观小品,忍不住停车拍照,还学到了不少铜官窑的历史知识”。这些认可不仅印证了道路旅游功能建设的成效,更推动其成为望城区文旅宣传的 “活名片”,吸引了更多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的游客前来体验。
望城区湘江大道景观道,这条全长 10.0km 的道路,早已超越了 “交通通道” 的单一属性,成为一条集 “文化体验、景观观赏、旅游服务” 于一体的文旅黄金廊道。它以铜官窑文化为灵魂,以优质景观为底色,以完善服务为支撑,让每一次行驶都成为一场 “沉浸式文旅体验”。在未来,随着望城区文旅产业的持续升级,这条景观道还将不断优化旅游服务功能,或许会增设更多陶瓷文化主题的体验节点,或许会引入更智能的旅游服务系统,但无论如何,它都将继续以 “诗意通途” 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游客,传递望城文旅的独特魅力,推动区域文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