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织网赋能文旅 苗寨蝶变书写振兴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2025-11-08 09:47:44
申报单位:凤凰县交通运输局
投上一票  

  一、基本情况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坐落于武陵山脉深处,距凤凰古城 30 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共294户1178人,是一个拥有 500 多年建寨历史的纯苗族聚居村,也是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座深藏于群山之中的苗寨,保留着完整的苗族石砌民居、传统农耕习俗与非遗技艺,但长期以来受“大山深锁、库水阻隔” 的地理限制,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820元,是大湘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为破解交通桎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竹山村以“交通先行、文旅跟进、产业支撑”为思路,分阶段推进基础设施升级:2021 年实施4组农产品转运场地硬化工程,完成329㎡场地硬化及 200㎡清表作业,总投资5万元,直接受益310户1256人次;2022 年改扩建进村道路,建成全长0.5公里、宽6米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86.26万元,打通游客进入核心区域的“主动脉”;2024 年新建资源产业路,主线长1.5公里、宽4.5米,总投资 80.7593 万元,串联串联起神龙谷、苗岭无边界泳池、“爱在竹山”体验区等核心景点,形成“路随景建、景由路连”的游览格局。系列交通工程的落地,为竹山村从“深度贫困村”向“文旅示范村” 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竹山村同步投入380万元完善文旅配套,建成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旅游厕所及标识标牌等设施,并对全村 294 栋苗族特色民居实施挂牌保护,为交旅融合筑牢硬件基底。

  二、主要做法

  竹山村以“交通打通脉络、文化激活价值、资源实现共享” 为核心思路,走出一条“交通+文化+旅游+富民”的融合发展路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三破三立”。

  (一)破“交通瓶颈”,立“连景路网”:以梯次交通网络搭建融旅基础。竹山村摒弃“单一修路”思维,将交通建设与旅游需求深度绑定,构建 “微循环+主通道+产业线” 三级路网体系。

  一是微循环场地(2021年)。农产品转运场地不仅承担“物资中转”功能,更被改造为“山货集市”——村民在此摆摊售卖黄酒、猕猴桃等特产,游客刚入村即可体验“接地气”的农耕物产文化,实现“交通节点变消费触点”;二是主通道升级(2022年)。进村道路拓宽后,同步配套生态停车场与景观绿化带,道路两侧保留原生态梯田与石板小径,设置“苗族农耕展示区”,63 岁村民吴国安在此演示牛耕技艺,从 “种地谋生”转变为“文化讲解员”,月收入达 2000 元;三是产业线串联(2024 年)。资源产业路串联起长潭岗平湖游、神龙谷、苗岭无边界泳池等景点,沿途设置5处观景台与2处骑行驿站,游客可步行或骑行游览,既能欣赏峡谷风光,又能直达 “爱在竹山” 沉浸式体验区,实现“交通线即游览线”。

  (二)破“资源沉睡”,立“活态利用”:以文化资源活化筑牢文旅内核。竹山村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要”,通过“民居保护+闲置盘活+非遗传承”,让苗族文化从“静态陈列”变为“活态体验”:

  一是民居保护增收益。对全村294栋苗族特色民居实施挂牌保护,每栋每年发放300元保护金,每年为村民创造直接收入 4.8万元;同时将60栋闲置民居与8处宅基地出租给旅游公司,打造银饰坊、织布坊、编织坊、农产品销售点及餐馆,每栋民居年租金3000 元(每三年上调 5%)、每处宅基地年租金1500元,每年为村民新增收入19.2万元,实现“守着老房子也能赚钱”;

  二是非遗传承进景区。聘请银饰锻造、花带编制、苗族刺绣、苗族织布等非遗传人入驻工坊,游客可亲手参与技艺体验--87岁的石香莲老人现场教学打花带,游客制成的作品可直接带走,既传承了非遗,又让村民通过“技艺变现”月均增收1500元;三是饮食文化拓市场。打造“竹山非遗美食工坊”,将苗族簸箕宴、酸汤鱼、灰碱粑等传统饮食融入旅游场景,游客可参与舂米、磨豆腐、酿黄酒等制作过程,“体验式饮食”不仅提升游客参与感,更让村民经营的餐饮摊位月均营业额突破2万元。

  (三)破“体验单一”,立“文化赋能”:以多元场景打造沉浸文旅IP。竹山村以“苗族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文化+场景”“文化+活动”“文化+演艺” 三维发力,让游客从“看风景”变为“入风景”:

  一是“文化+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区。依托资源产业路串联的景点,构建“爱在竹山”沉浸式景区,设置“舂碓体验、苗语课堂、苗歌学唱、农耕研学”等场景--游客可跟着村民下田插秧、在晒谷坪学习簸箕扬谷,甚至参与苗族“赶秋节”民俗活动,2024 年该景区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 批次,成为湘西乡村研学标杆;二是“文化 + 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全国乡村春晚会场引入竹山,2020年举办“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凤凰竹山会场” 赶年活动,节目通过央视荧屏传遍全国;此后持续推出《我和我的祖国》苗汉双语 MV 拍摄、竹山美丽乡村四季摄影赛、“苗族食俗” 厨艺大赛、“湘人乡游・乡居竹山”直播等活动,结合中国凤凰摄影双年展、苗族银饰服饰节,开展“摄影家拍竹山”“千名模特走秀”等活动,2024 年通过抖音、“游潇湘”云平台吸引线上关注超 5000 万人次;三是“文化+演艺”激活村民主体性。推出苗族生活实景剧《竹山花开》,所有演员均为当地村民—56岁的龙凤香从农妇变为主演,通过演绎苗族日常劳作场景,月收入达3000元,该剧一经推出便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小而美”演艺标杆;同时打造《竹山有喜》苗族婚俗演艺,游客可现场体验“哭嫁”“拦门酒”等环节,2024年1-9月两场演艺累计演出280场次,接待游客超 12 万人次。

  三、主要成效

  竹山村通过“交通破局+文化赋能”,实现了从“深山穷寨” 到“文旅标杆”的蝶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示范效应全面凸显。

  (一)经济效益从“脱贫摘帽”到“增收致富”,文旅收入成核心引擎。一是交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竹山村旅游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1-9月,全村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0%、108%,较2020年景区初运营时的年营收1500万元增长近2.3倍;带动竹山村及周边村民就业近267人,其中90% 为本地村民,涵盖民宿服务、演艺表演、非遗传承、餐饮销售等多个领域,岗位人均月工资达2200元;二是村民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同步跃升。人均纯收入从 2013年的1820元增长至2022年的19800元,增幅达10倍;2022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5万元,较2019年的“零收入”实现质的突破;通过“民居出租+特产销售+非遗体验”,村民年均额外增收超8000元,真正实现“文旅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社会效益从“闭塞落后”到“开放自信”,乡村活力全面激活。交通改善与文旅发展不仅带来物质财富,更重塑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与乡村治理格局。

  一是文化自信显著提升。村民从“被动守护文化”变为“主动展示文化”--87岁的石香莲通过传授打花带技艺成为“非遗明星”,63岁的吴国安凭借牛耕演示成为“农耕代言人”,近50 名村民参与《竹山花开》《竹山有喜》演艺,实现 “身份从农民到文化传承者”的转变;二是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依托文旅发展建立“村民议事会+合作社+旅游公司”三方联动机制,涉及交通建设、民居保护、景区运营等事务均由村民共同决策,竹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是文化交流持续深化。2020年以来,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考察团到访竹山,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此召开,苗族文化通过游客传播至全国乃至海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样本。

  (三)示范效应从“村级样本”到“全国标杆”,融合模式可复制推广。竹山村的交旅融合实践先后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成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参考范本,包括“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等10余项称号。

  其核心经验--“以交通打通文旅通道,以文化激活资源价值,以共享机制保障村民收益”,为偏远民族地区、山区乡村的交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竹山模式”,先后有贵州、云南、四川等 10 余个省份的乡村考察团到访学习,真正实现 “一个村寨的振兴,带动一片区域的探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