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旅融合促发展 一路通衢兴万家
——湖南省保靖县迁清公路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酉水河穿境而过,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昔日的保靖,尤其是西北部地区,受制于崎岖的山地地形,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打破困局,保靖县抢抓交通建设机遇,历时五年(2012-2017)精心打造了全长63.733公里的迁清公路(S318)。这条沿酉水河延伸的生态公路,不仅彻底改变了沿线数万群众的出行条件,更以其前瞻性的“交通+”融合发展理念,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旅游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通道”,为推动交旅融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高起点规划,绘就融合发展蓝图
保靖县委、县政府在迁清公路项目立项之初,就深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条解决基本出路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承载着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产业振兴多重使命的发展轴。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定位。
(一)战略定位明确。将迁清公路明确纳入湘西州“五纵六横”主干线公路网和保靖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布局,将其定位为连接县城与西北部乡镇的“经济大动脉”、展示酉水风光与民族文化的“生态景观廊道”、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产业联动纽带”。
(二)功能复合设计。突破传统公路单一交通功能的局限,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基础上,充分融入旅游服务功能。线路走向最大限度串联起酉水湿地公园、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八峒土家文化遗址、岩脚山寨、石楼仙洞等核心景区景点,形成“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独特体验。
(三)生态优先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规划阶段即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合理避让生态敏感区。设计上强调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减少大挖大填,注重边坡生态防护与景观融合,为打造“最美生态公路”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细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廊道
在建设过程中,迁清公路项目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精细化、生态化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一)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并举。对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面,及时采取喷播、种植本土爬藤植物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大规模选用火棘、常青藤、红叶石楠、茶花、孔雀草、万寿菊等适应性强、观赏度高的树种、花卉进行路域绿化,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模式,提升公路的生态品质和景观效果,形成了一条绵延6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
(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在风景绝佳路段,科学布局并建设了多处观景平台、休闲驿站、生态停车场和旅游厕所。这些设施不仅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配备了必要的休憩座椅、信息导览牌、安全护栏等,极大提升了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特别是在迁陵镇至府库村段,配套建设的临河游步道,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漫步休闲、观赏风景的热门选择。
(三)注重文化元素融入。在公路沿线景观小品、服务设施、标识标牌的设计中,巧妙融入土家族、苗族等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使公路本身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三、创新性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运营好”才是关键。保靖县积极探索公路管养运营新模式,确保迁清公路持久发挥效益。
(一)落实公路养护机制。落实养护资金保障,建立公路巡查和养护机制,对公路、桥梁、隧道、涵洞及交安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查与及时维护。推行标准化养护规程,重点加强预防性养护和季节性养护,及时处置路面病害、疏通排水系统、管护沿线绿化,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二)开展路域环境治理。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集中整治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非法开采、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四违”现象。同时,规范管理公路沿线广告标牌设置,确保行车视线范围内环境整洁、美观有序。
(三)探索智慧运维模式。计划逐步引入信息化手段,利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辅助路况监测和路域环境管理,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探索与旅游部门信息共享,通过APP、小程序等发布路况、景点、服务设施信息,以提升智慧出行和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四、多产业联动,激发区域内生动力
迁清公路的通车,如同为保靖西北部地区注入了强劲的“血液”,有效激活了沿线的发展潜能。
(一)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量游客涌入。沿线村镇纷纷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农耕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业态。如陇木峒村,借助优美的路域环境和景区吸引力,在“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村民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长期以来困扰沿线群众的农产品运输难题得到根本解决。比耳镇的脐橙、柑橘等优质水果,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农民种植积极性。传统竹编工艺也因交通便利而焕发新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三)招商引资环境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保靖县西北部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一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等项目开始关注并落户沿线区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全方位效益,彰显实践丰硕成果
迁清公路的建设与运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经济效益持续增强。直接带动了沿线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25年“十一”期间,迁清公路串联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量突破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销售成本降低,售价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迁清公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路”、“致富路”。
(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极大改善了沿线4个乡镇15个行政村2个社区数万群众的出行条件,比耳镇、清水坪镇等偏远乡镇从过去绕行数小时缩短至如今一小时左右通达县城,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公路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超过1.3万贫困人口脱贫,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环境效益显著提升。通过系统的生态建设和严格的环境管理,迁清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路域环境整洁优美。公路与周边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向游客展现了保靖良好的生态文明形象。
保靖县迁清公路的交旅融合发展成功实践,是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战略、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文创、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它证明,一条规划科学、建设精细、管理创新、融合发展的公路,能够超越其交通本体功能,成为激活区域发展潜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强大引擎。未来,保靖县将继续深化交旅融合,不断完善沿线设施,丰富业态布局,努力将迁清公路打造成为全省、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的样板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