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空铁枢纽综合服务AI智能体
一、总体情况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悦途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聚焦出行行业智能化转型机遇,自主研发空铁枢纽综合服务智能体“悦小途”(北京南站落地版称“南小悦”)。作为全国首个以旅客体验为核心的交通枢纽智能体,项目深度融合AI、大数据技术,构建覆盖旅客出行全流程的服务体系,旨在破解传统枢纽服务碎片化难题,推动“交通+文旅”融合升级,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创新范式。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空铁旅客三大场景,打造一站式闭环服务
1、智能信息服务系统
基于旅客关键决策点(MOT)开发智能推荐引擎,整合实时交通、票务、天气等12类数据源;
建立覆盖“出发前—站内—目的地”的8大出行知识库(含4000+细分场景知识点);
实现个性化出行方案动态生成与秒级调整。
2、无缝接驳调度平台
接入全国公共交通数据平台,开发多式联运路径规划算法;
创新“需求前置采集”模式,通过支付宝入口提前获取旅客目的地;
智能匹配网约车/定制巴士资源,实现“人车精准对接”。
3、场景化商业生态
构建“交通+商业”数据中台,打通站内餐饮、零售、文旅消费场景;
开发精准营销系统,基于用户画像推送个性化权益(如出行消费券包)。
(二)突破三大核心技术
1、多模态交互创新
首创多模态智能交互体系,深度融合语音识别与图文交互技术,打造自然流畅的对话式服务体验,让科技服务更具人性化温度。
创新构建"五位一体"服务聚合平台,实现信息查询、路径规划、智能推荐、在线服务、快捷支付等功能的无缝衔接,彻底解决用户多平台切换的痛点。
独创内嵌式服务闭环,将服务发现、信息浏览、专业咨询、在线预订、现场体验等环节有机整合,打造全流程一体化的极致体验。
推出行业首个可定制化交互界面系统,支持根据企业品牌调性和用户偏好进行视觉风格个性化定制,让智能服务更具品牌辨识度。
2.混合部署安全架构
创新研发混合部署方案,完美融合云端服务的弹性扩展优势与私有化部署的数据安全保障,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安全需求,为行业数据安全树立新标杆。
3.知识图谱深度应用
自主研发出行领域专业知识库,通过细粒度分类和深度语义理解,构建业内最完备的出行知识图谱体系。
整合特有场景精准数据资源,依托多年行业深耕积累的独家业务数据,打造最具实用价值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三)落地应用实施策略
政企协同推进:在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指导下,悦途集团联合支付宝率先于北京南站上线“AI旅客身边人•南小悦”;
生态合作共建:联合支付宝打造轻量化入口,用户通过支付宝搜索搜“AI旅客身边人•南小悦”或手机“碰一下”站内的小蓝环,即可唤醒“南小悦”;
全场景覆盖:部署500+站内引导标识,实现旅客服务触点100%覆盖。“南小悦”7×24小时在线,为旅客提供专业、准确的解答。

“AI旅客身边人•南小悦”发布现场

“AI旅客身边人•南小悦”发布现场

“AI旅客身边人•南小悦”发布现场

展台现场
“南小悦”智能体使用界面

“南小悦”宣传海报

旅客扫码使用“南小悦”

“南小悦”智能体回复页面
三、取得成效
(一)经济价值:驱动降本增效,构建开放商业生态
①服务转化率提升:通过优化服务体验和实施精准用户画像分析及个性化推荐,平台转化率提升30%以上,同时通过优惠活动刺激用户交易转化,促进直接经济效益增长。
②用户留存率提高:提升了用户体验,用户留存率增长25%,通过改进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和优化会员产品,增强了用户粘性和价值认同感。
③客服成本降低:智能体全年无休,减少了人工客服压力,人力配置得以优化。经实际运营数据测算,车站客服成本由此降低,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④商业引流增加:智能体巧妙打通服务与商业通道,智能推荐契合需求的商业服务,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借助智能体精准营销,车站商业引流增长,激活商业活力,为车站创造更多营收。
(二)社会价值:科技赋能人文,引领行业升级
①行业标杆引领:AI智能体底座核心平台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证书编号:中科评字【2025】第10838号),标志着悦途集团技术实力跻身全球前列。

2025年“国际先进水平”奖项认证证书
2025年9月20日-21日,悦途集团在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驱动下的“空铁枢纽综合服务AI智能体”项目或“2025第二届中国综合交通发展大会”“综合交通典型案例”殊荣。

②提升出行效率与生活质量:通过实时数据优化交通流,为旅客创造更便捷、环保的出行环境。
③促进经济与就业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吸引旅游及商务客流,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其技术应用还推动人流\物流效率提升,助力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
④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无障碍设计(如特殊人群导航)和普惠服务,提升弱势群体出行便利性;智能系统优化引导公共出行,降低碳排放,为绿色城市提供示范。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