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中车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
一、项目背景
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于2021年12月全线开通运营,全长1046公里。铁路开通以来,货运量快速增长,截止到2025年7月,已累计跨境运输货物1470万吨(总货运量6000万吨),跨境货物覆盖老、泰、越等多个国家。但在系统建设前,仍面临场站能力紧张、通关效率不足、多式联运衔接不畅等问题。
本项目立足中老铁路发展需求,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N个支撑"的综合服务体系。平台通过整合铁路、公路、海关等多源数据,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运输全流程可视化监控、智能调度和跨境协同。主要系统包括:中老铁路公共服务门户、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通关系统、冷链综合管理系统、场站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决策系统等。
二、详细内容
本项目分两期建设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全链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一期工程重点打造七大核心系统,奠定了平台基础功能:
1)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等权威数据源,深度整合货运计划、联运状态、在途追踪、场站作业等多维度数据,实现核心物流信息的汇聚融合与可视化展示,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服务。
2)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并上线运力资源发布、物流需求智能匹配、政策法规查询、运价参考等核心门户功能,已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物流信息交互枢纽,用户活跃度高。
3)供应链装备管理系统:在关键冷链运输装备上规模部署物联网传感设备,实现对运输装备位置、温度、湿度、门状态等关键参数的全程实时监控与预警,有效保障了冷链货物的运输品质与安全,温控达标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SaaS服务):面向货主、货代、承运商等角色提供SaaS化服务,覆盖订单创建、执行跟踪、运单管理、费用结算、异常上报与处理等全业务流程,用户体验良好,显著提升了业务协同效率。
5)信息互联共享系统:率先推动并实现了公铁联运核心单证的电子化流转与互认,打通了信息壁垒,大幅简化了操作流程,单据处理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6)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构建了涵盖需求预测、线路优化、运力调度、效能评估等多个业务场景的分析模型,构建平台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基础,日均处理海量业务数据。
二期工程聚焦四大升级:
1)智慧通关: 深度整合海关申报、查验、放行等环节,开发一体化通关服务模块,支持跨境业务在平台内完成线上闭环管理,显著压缩了整体通关时间,提升了口岸通行效率。
2)场站协同:新增智慧场站协同系统,覆盖昆明中心站、万象南站等中老铁路沿线多个重要枢纽节点,实现了场站内车辆调度、货物装卸、堆场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协同与效率优化,节点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3)流程优化:对铁路发运申请、计划审批、装车确认等关键流程进行数字化、标准化重构,支持多角色在线协同操作,极大提升了流程透明度与执行效率。
4)智能分析深化:强化动态运营指标监测体系,实现班列准点率、线路利用率、货物周转率、异常发生率等多项核心运营指标的实时可视化监控与智能预警,为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平台创新实现了"三个一体化":运输组织一体化(支持多种联运方式智能匹配)、数据服务一体化、跨境协同一体化,成为区域跨境多式联运数字化标杆。
三、总体思路
本项目以"数字赋能、智能协同、降本增效"为核心理念,采用"三步走"战略构建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
1)基础平台搭建阶段:
构建统一数据中台,整合铁路、公路、海关等12类数据源;
开发七大核心业务系统,实现运输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打通跨境数据交换通道。
2)智能服务深化阶段:
引入AI算法优化智能调度系统;
扩展物联网设备网络,实现货运装备实时监控;
开发移动端应用矩阵,覆盖货主、承运商等全角色需求。
3)生态体系拓展阶段:
对接东盟国家物流平台,构建区域多式联运服务网络;
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发电子运单质押等创新产品;
输出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的跨境联运解决方案;
项目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策略,先期在昆明-万象干线示范应用,逐步拓展至中老泰全境,最终形成覆盖南亚东南亚的多式联运服务网络。通过持续迭代优化,平台将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助力中老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创新点
通过"技术+业务"双轮驱动,平台实现了以下创新突破:
(1)建平台聚资源拢生态
围绕云南地区特点,建立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平台聚资源拢生态”形成面向中老、通达东南亚的具有云南特色的数据基建工程。
(2)打破数据壁垒,高效共享联动
提升班列公司,多联公司,中铁联集,铁路局等核心资源用户之间的沟通作业效率。聚集中老铁路核心资源,围绕“提效率降成本促发展”,建立数据共享体系,加快数据在业务串联、数据贯通等方面的应用。
(3)一单制、一箱制应用
践行“一单制,箱制”在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中的应用,实现大宗、整箱、混装等不同货物,通过多式联运、线上线下联合作业的方式,完成中老泰等国家货物的数智化双向循环。
(4)打造冷链特色服务体系
持续构建并完善冷链装备“用,管,服体系,包括运载装备、冷库装备、保障装备等以及配套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且逐步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装备运维、维修保障及线上线下产业链服务体系。
五、实施效果
1)打破信息壁垒,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货主、货代、物流公司、报关行、自贸投、中铁多联、中铁联集中心站”的即时对接与多点协同。
2)提供一站服务,通过智能通关平台建设,进行跨境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实现了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一箱制、一单制”。
3)提高全链效能,构建了跨部门、跨企业的协同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显著改善了运输方案制定、货物中转及异常处理等关键环节的协同效率。不仅降低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更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提高了整体供应链效能。
4)整合物流资源,汇聚沿线数百家物流企业,形成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的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公转铁"等绿色运输方式有效减少碳排放。
5) 创新冷链标准,针对货品温控、运踪定位、冷箱周转,提供智能化运营管理工具,打造特色突出的高质量中老铁路冷链服务体系。
6)促进互联互通,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协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物流支撑,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效应。
六、应用情况
系统已完成全面应用,成效显著。系统覆盖了中老铁路始发站(昆明王家营中心站)100%发运客户,承载了90%以上整体发运量,提高了70%业务处理效率。
(1)行业应用
实现了化工、白货、农业、电商等行业跨境物流运输接单与发运,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覆盖了中老铁路所有货品所属行业类型。
(2)产业应用
实现了发货方、物流服务方、运力提供方、报关清关、落地配的跨境物流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并且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3)市场应用
实现了单一大宗、混装百货、冷链货品的供应链服务商在线运输与物流管理,满足了中老铁路所有货物类型发运客户的物流需求。
七、经济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1)提升运输效率:平台通过集成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实现货物无缝对接,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整体运输效率。
(2)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智能匹配货物与运输工具,合理规划路线,减少空载率,节约物流成本。
2.社会效益
(1) 补链强链:补充一带一路区域链,强化澜湄快线价值链,加强三大经济供应链,做强陆海通道物流链。
(2)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支撑“-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为国际供应链稳定贡献力量.
(3)增强经济联动效应: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传统物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5)推动绿色发展:通过高效调度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绿色物流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