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口岸数字中欧班列枢纽平台

2025-11-08 10:46:55
申报单位:新疆西北鑫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总体情况

  阿拉山口口岸作为中欧班列运能最大、与欧洲往来运距最短的无水港,是中国辐射26亿人口亚欧超级市场的中心节点,在共建“一带一路”格局中至关重要。为加速推动阿拉山口由“通道经济”向更高能级的“枢纽经济”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其作为国家陆上能源资源大通道的战略价值,阿拉山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1.4亿元,于2024年底建成全球首个应用中欧班列物流数据构建数字供应链与产业数据仓的陆路口岸数字化平台—“阿拉山口数字中欧班列枢纽平台”。项目深度融合区块链、AI(含Transformer等模型)、物联网技术,建成智慧服务平台与2500平方米数据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技术联动公路与铁路口岸传统基础设施,实现覆盖通关服务、智慧边检、跨境贸易等七大功能,显著提升口岸效能,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安全高效数字化桥梁。

  当前,中欧班列数字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为充分落实阿拉山口深度服务国家赋予新疆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任务,我公司聚焦“四个如何”:“如何更高能级服务国家战略,充分提升通关效能;如何提升回程班列编组始发效率,强化“入境第一站”功能;如何优化服务国家陆上能源资源大通道,促进中亚资源在口岸落地集聚;如何借助数字化落实自治区提升要素集聚转化能力要求”,为阿拉山口市谋划建设“阿拉山口数字中欧班列枢纽平台”项目。

  因此,该项目以数字化为引擎,不仅旨在缩短亚欧联通时空距离、优化班列效率、巩固口岸地位,更是赋能枢纽经济转型、强化资源要素吸附转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任务,是驱动口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项目。

  二、主要做法

  (一)筑牢智慧通关基座,破解极端环境作业瓶颈

  创新构建“智能中枢+全域系统集成”控制系统,深度融合“Transformer+DNN+MoE”神经网络模型、物联网全域感知网络及1000PFlops智算中心,日均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超100TB,实现公铁路口岸高效协同;依托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打通全流程数据链,推动公路通关效率提升33%、中欧班列日通行能力增长14%。同步攻克极端气候作业瓶颈,部署铁轨智能热棒温控系统消除极寒冻损风险,依托亚洲最大全自动室内换装库,破解大风天气作业阻滞,保障全天候高效运行。

  (二)构建数字供应链生态,驱动运能产能高效转化

  全球首创中欧班列物流数据驱动的数字供应链与产业数据仓,实现市场供需动态匹配;融合菜鸟等全球供应链平台数据库,构建跨国数字供应链体系,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境贸易全流程可追溯存证系统,保障数据透明可信,赋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联动中亚能源资源在口岸落地集聚与高效转化,服务国家陆上能源大通道建设。

  (三)建设绿色韧性数字枢纽,树立口岸转型标杆

  依托区块链、5G、大数据技术,集成通关服务、智慧边检、跨境贸易等七大功能模块,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与多功能区协同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应用AI算法及信息化设施,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在AI算法优化运输路径、全天候智能无人监管(AI查验终端+无人机巡检)、无纸化通关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助力绿色口岸可持续发展。

  项目是促进跨境合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引领工程。创新、高质量和卓越专业水平:首创性构建“智能中枢+全域系统集成”控制系统,搭建数字供应链与产业数据仓的“双循环”联动链条,有效促进数据与产业的双向赋能,实现了口岸运行的高度智慧化、全程自动化、运行绿色化的发展目标。透明和廉洁:重塑了以数字贸易为基础的、透明的新型国际贸易伙伴关系,通过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与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数据全流程可追溯,杜绝了人为干预的风险,项目全程接受中国政府的审计、监督和评估,是符合FIDIC透明廉洁准则的数字技术与通信项目。可持续和尊重环境:项目推动阿拉山口从过境口岸升级为国际贸易枢纽,年过货量占中欧班列货运总量的32.5%(2800万吨),带动就业岗位上千余个;绿色算力年消纳可再生能源8.76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68.76万吨;通过AI路径优化,减少了车辆排队出关时的燃油消耗,实现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降低2400吨/年和480吨/年,无纸化通关年节约纸张1万余吨。为客户创造价值:成功攻克恶劣环境作业困难与协同低效的技术难题,系统可自动向AI查验终端及巡检无人机分派查验任务,实现货物高效通关与全天候智能无人监管,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与劳动强度,使公路通关效率提升33%、中欧班列日通行能力增长近14%。项目的投运,提升了亚欧陆路运输安全和时效标准,以透明治理模式强化跨境供应链韧性,以生态友好深度服务“双碳”目标,为国际口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取得成效

  (一)口岸核心运行效能取得重要突破

  项目实现口岸智慧化能级跃升,公路通关效率提升33%,中欧班列日通行能力增长14%,货物欧洲全程运输时间压缩至10.5天;依托亚洲最大全自动室内换装库与铁轨智能温控系统,攻克极寒大风环境作业瓶颈,保障全天候智能无人监管(AI查验终端+无人机巡检),安全事故率显著降低;日均处理多源数据超100TB,无纸化通关年节约纸张1万吨,算力设施年消纳绿电减排二氧化碳68.76万吨。

  (二)经济驱动与产业激活价值实现重塑

  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货运量达702.4万吨(同比增6%),其中铁路、公路口岸分别增长7.7%与41.7%,贸易额突破93.4亿元;降低企业跨境物流成本15%,吸引农副产品加工、铜加工等产业集聚,强化区域产业链韧性;日均服务外籍司乘人员超500人次,为边境城市注入消费活力。通过全球首个中欧班列数据驱动的“数字供应链+产业数据仓”双循环体系,实现市场供需动态匹配,促进多国贸易降本增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