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速集团临沂至滕州高速公路
光伏廊道工程示范应用
一、案例概况
临沂至滕州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临滕高速”)呈东西走向,起自临沂市河东区,止于枣庄滕州市,路线全长140.77公里,全线设隧道7座、互通立交14处,服务区3处、收费站10处等,运营期耗电量巨大。本项目依托临滕高速,广泛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在沿线收费站、服务区、互通匝道圈、边坡、隧道口等场景建设路侧光伏发电系统,随新建临滕高速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通过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将所发绿电用于服务区、隧道等沿线设施,其余电力上网。
临滕高速全线光伏系统总装机规模约83MWp,其中一期已完成费县段15.6MWp并网,涉及11个工作点,包含4个“全额上网”点及7个“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点。已建成滕州东智慧零碳收费站、探沂全过程零碳服务区、许家崖互通及边坡、寨山隧道光伏等典型“公路+光伏”场景,最大限度实现临滕高速营运期能源自洽,降低对传统能源及市电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服务区、隧道等基础设施管养成本,旨在打造全国首条东西走向新建高速公路全路域、多场景、长线型的光伏廊道。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开放式”智慧零碳收费站—滕州东收费站
基于分布式光伏布设技术和智慧能源管控手段,充分利用收费站天棚、车棚、房顶等空间资源,设置分布式光伏300.235kWp,并配备容量为100kW/215kWh的储能系统;在开放区域设置“光储充检”充电站(配置2台双枪240kW直流充电桩、6台单枪7kW交流充电桩)。

图1 滕州东收费站
(二)六项举措打造探沂全过程零碳服务区
一是源头减碳筑牢项目低碳基底,从绿色建材到绿色施工等显著降低施工阶段碳排放,探沂服务区施工过程整体降低碳排放14.1%。二是提升建筑节能性能降低能源需求,综合采用维护结构保温隔热、热桥处理及气密性增强等主被动式节能技术,使得运营期每年节电11.56万kWh。三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自洽发电供给。服务区建筑屋顶、小车棚顶、主线边坡共布设1722.2kWp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配建8套100kW/215kWh磷酸铁锂储能装置。四是建立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五是搭建公共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布置光伏指示牌、光伏座椅、光伏遮阳棚、光伏垃圾筒、光伏路灯、微风发电高杆路灯等光伏及风电小品设施20余处,发挥示范宣传作用。六是提升碳汇能力,坚持“应绿尽绿”原则,通过乔木、灌木、花卉合理配置,营造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景观空间,优先选择碳汇能力强的国槐、银杏、乌桕等树种,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固碳效果。

图2 探沂服务区边坡、停车棚、屋顶光伏航拍图

图3 探沂服务区南区航拍图

图4 探沂服务区南区光伏小品
(三)许家崖互通及边坡光伏
目前在全线多处互通及边坡布设分布式光伏,其中许家崖互通及边坡布设2764.86kWp,全部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目前已经并网发电。

图5 许家崖互通2号匝道圈光伏

图6 许家崖边坡光伏
(四)寨山隧道口光伏
项目在全线多处布设隧道口光伏,其中寨山隧道口光伏501.2kWp。

图7 寨山隧道口分离式路基光伏航拍图

图8 寨山隧道口分离式路基光伏
(五)多场景光伏系统布局与集成
利用全域资源,采取差异化并网。在滕州东收费站棚顶、探沂服务区屋顶/车棚、许家崖互通匝道圈和边坡、寨山隧道口等高速公路沿线多场景布设分布式光伏系统,总装机规模约83MWp,其中一期已完成费县段15.6MWp并网,实现“全路域、多场景、长线型”光伏廊道构建。根据用电特性和当前最新的政策要求,采用“全额上网”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相结合,提升绿色能源自洽能力。
(六)政策与规模化应用创新
在备案、接入、消纳等环节探索长线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模式,积累电网协调与电力销售经验。并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如研究路侧光伏对边坡稳定性、眩光影响、微电网稳定性等行业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三、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与光伏设施融合问题及解决方案
针对地面、边坡光伏的基础沉降,通过分析岩土力学指标,采用微孔灌注桩替代钢螺旋桩,增强地基稳定性,并对边坡起到结构加固作用。针对建筑顶部倾角与光伏最佳倾角不匹配的难题,在设计阶段即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与边坡光伏一体化仿真与优化,统筹安全规范与发电效率,预先设置预埋件,实现结构安全与发电效益的统一。
(二)路侧光伏眩光影响及解决方案
通过模拟不同铺设条件下全年眩光时空分布,并结合实车实验采集瞳孔数据,量化评估眩光影响。结论表明眩光存在时间特征但对行车安全无显著影响。通过优化组件倾角、采用低反射材料及定期监测,在保障经济性的同时有效抑制眩光。
(三)服务区用电高峰与光伏发电高峰存在“时空错位”问题及解决方案
针对服务区光伏发电午间高峰与用电晚间高峰错位,构建“源网荷储”微电网,配置800kW/1720k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基于分时电价优化光储充运行策略,实现削峰填谷和需量调节;通过服务区柔性互联缓解南北区发电与用电空间不均问题。
(四)极端天气下公路光伏韧性提升解决方案
通过优化选址与设备选型增强基础抵抗能力;根据负荷等级制定差异化供电策略,采用柔性负荷调控,提升极端天气下供电可靠性与运营自洽保障时长。
(五)综合能源管控平台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能源平台,实现供配电系统全面监控、光储充能量流优化调度、能碳精细化管理与无人值守运营,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与绿色运营水平。
四、取得成效
(一)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应用,临滕高速探沂服务区和滕州东收费站实现变配电系统自动运行,降低用电故障发生率40%以上,提高运维效率30%以上,减少人力投入。平台协同优化光伏与储能,提升新能源占比,预计整体降低能耗约13%、节省电费约17%。
(二)减少碳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全线光伏总装机规模83MWp,年发电量达9545万kWh,其中一期工程装机15.6MWp,年发电1738万kWh。结合节能措施,年节约用电233万kWh,全年减少碳排放约65269吨,一期工程减少碳排放13478吨,环境效益突出。
(三)社会效益与行业示范价值明显
项目位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域(光伏资源潜力指数>600),东西走向进一步提升了发电潜力。作为全国首例处于“光伏新政”实施的新建高速公路与光伏同步建设的项目,其在报批建设、电网接入、储能配置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应对政策变化的实践经验,为全国类似光伏廊道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方案,贡献了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的“山东样板”。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