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旅融合 双向赋能
探索“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一、总体介绍
山东高速济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发展公司”)作为山东高速集团在济宁区域的重要布局,以“创享美好之路”为企业使命,以“山高•行”服务品牌为引领,深刻把握交通“先行官”和文旅“催化剂”的双重属性。济宁发展公司立足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直面传统高速公路运营模式单一、服务功能局限于通行等痛点,率先探索“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激发消费潜能,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反哺交通”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速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系统谋划,构建“四位一体”的交旅融合发展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筑牢制度根基。制定并印发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方案》,从总体定位、核心策略、实施路径、资源整合、社会价值延伸五大维度,细化了12项具体推进任务,确保工作有章可循。设立“高速+文旅融合创新奖”,对在引流、服务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专项奖励,并将交旅融合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和激励层面双重保障项目的持续推动力。
2.创新主题运营,打造文化廊道。基于所辖高速公路通道走向及沿线资源特色,创造性规划了“儒风圣韵、运河记忆、水浒智勇、红色传承”四大交旅融合主题板块,使每条路、每个区域都拥有独特的文化标签和旅游吸引力。持续组织开展“沿着高速读济宁”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累计达100余次。通过发放文旅宣传手册、景区地图等实体物料,结合线下互动,动态化、沉浸式地向公众传播沿线文化故事,将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变为文旅宣传的前沿阵地。
3.完善服务网络,实现“快进慢游”。以收费站、服务区为服务“节点”,以路网监测、清障救援、养护保洁等业务为服务“线条”,以构建全路网“大运营”体系为“面”,加密文旅资源富集区的互通立交,优化连接线,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基础网络。将地域特色文化深度融入运营管理,打造了“儒道•领航”党建品牌与“山高•儒道”文化品牌。通过建设标杆收费站、开展志愿服务、设置文化微展厅等方式,提升服务的文化内涵与温度,为交旅融合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
(二)深化协同联动,构建“共建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1.党建引领,搭建合作平台。作为驻地国企代表,主动与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主管部门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党建互联共建协议》,参与举办“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促成19个优质文旅项目签约。以党建为纽带,形成了“共建组织、共抓队伍、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跨部门协作新格局。在收费站、服务区、景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旅游咨询、应急救助,创新设立“志愿者爱心驿站”“非遗工坊”,组织“论语诵读”等公益互动活动,使高速公路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延伸。

2.跨界合作,延伸服务链条。组织各收费站采用“一对一”“多对一”模式,主动对接沿线文旅部门、热门景区、加油站、酒店等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成合作58家。合作推出“高速+景区”“高速+酒店”等优惠套餐和精品旅游线路50个,共同制定客源引流、品牌联合推广方案,为公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出行优惠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交通流量向旅游客源的高效转化。并联合驻地高校,策划实施国际留学生“高速公路+文旅”暑期研学活动,沉浸式感知交通网络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3.场景营造,激活消费潜能。联动沿线服务区设置“济宁好物”专柜,集中销售地标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实现“下高速购特产”,推动“交通消费”与“文旅消费”“农业消费”联动。在收费站设置“文化微展厅”,利用电子屏动态展示景区实况与非遗传奇。开展景区实景“抖音”直播,工作人员化身“文旅推荐官”,身着汉服介绍路线与优惠,创造了新颖的营销场景,有效激发了公众的出行与消费欲望。
(三)加大科技赋能,打造“智慧贴心”的出行体验
1.畅享智慧出行。自主开发并上线“沿着高速读济宁”交旅融合平台小程序,整合了车辆通行预约、景点智能推荐、个性化出行攻略等多个便民功能模块。通过一个二维码,打通了交通与旅游的信息壁垒,初步实现了“资源一图可视、服务一键触达”。出行公众凭高速通行记录直接享受景区、住宿等折扣,让数据多跑路,让游客得实惠。
2.保障高效通行。充分发挥指挥调度中心的核心作用,联动“路警智联云控平台”与“市应急气象服务平台”,实现对路网天气、交通状况的实时精准感知与研判。与高速交警、养护、路管等部门信息共享、协同指挥,通过可变情报板和社会导航平台实时推送最优路线,实施大客流预警与联动分流引导,最大限度减少道路封控,保障路网畅通。在“五一”“国庆”等旅游旺季,联合高速交警在大流量收费站开设“景区直通车”专用通道,并设置清晰指引牌,显著提升旅游大巴等车辆的通行效率。
(四)拓宽传播路径,塑造“有声有色”的品牌形象
1.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线上依托“沿着高速读济宁”核心主题,结合运营保畅工作实际,在央视、省市主流媒体以及全国行业性媒体等平台刊发稿件273篇,制作发布视频号内容75期,其中文化主题专刊占比超过15%,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扩大声量,促进“流量”向“留量”转化。线下则将收费站、服务区的实体场景作为品牌展示窗口,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高速+文旅”模式的认知与认同。
2.创新品牌传播形式。让一线员工身着汉服化身“文旅推荐官”,将简单的问询服务升级为有温度的文化推介,这种人格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山高•行”品牌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塑造了独特的交旅融合品牌形象。
三、取得成效
(一)服务品质与出行体验显著提升。通过智慧平台建设、路警联动保畅、主题场景营造等措施,公众的高速出行从单一的“通行”转变为集“文化体验、信息获取、便捷优惠”于一体的综合享受。“景区直通车”专用通道保障了6000余辆旅游大巴的高效通行,“沿着高速读济宁”小程序提供了全流程服务,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实质性增强。
(二)区域文旅产业与消费有效激活。该路衍经济模式成功将高速公路的巨大车流转化为潜在的旅游客源。合作的50个旅游套餐和线路,以及持续的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拉动了沿线景区的客流量。服务区“济宁好物”专柜的设立,为地方特色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实现了“交通带流通,流通促消费”,直接助力了地方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三)跨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公司与地方政府、文旅部门、景区、关联企业等58家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高速+文旅”产业生态圈。这种“共建、共享、共赢”的工作格局,为路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拓展“高速+乡村振兴”“高速+研学”等新业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行业提供了跨领域协同的成功范本。
(四)品牌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持续扩大。开展交旅融合主题活动800余次,发放文旅宣传资料10万余份,服务司乘人员超过50万人次。司乘满意度从2022年的92%提升至2024年的98%,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通过立体化的品牌传播,济宁发展公司探索的“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获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四、展望
济宁发展公司将积极践行“创享美好之路”企业使命,持续深化探索“高速+”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高速+文旅”“高速+乡村振兴”“高速+研学”等新发展业态,唱响“山高•行”品牌,全力打造交旅融合示范样板,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完成人:刘贵翔、汪潇、王涛、汪宗川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