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堰路:绘就乡村振兴的五彩画卷
在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曾经一条默默无闻的乡间小道——长堰路,如今已华丽蜕变,成为连接城乡、促进旅游与文化交流的“最美乡村路”。作为金山区首条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提档升级的道路,长堰路不仅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条件,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融合、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五彩画卷。

一、案例简介
(一)项目背景与规划
长堰路坐落于漕泾镇水库村,全长1383.12米,宽7.5米,是连接镇区与周边自然景观、生态农场及休闲景点的关键通道。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理念的提出,金山区积极响应,将长堰路列为先行启动项目,旨在通过道路提档升级,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
项目规划阶段,结合水库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特色,不仅关注道路本身的拓宽与硬化,更注重道路附属设施的美化升级、智慧化建设及生态景观的打造,力求将长堰路建设成为集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景观大道。
主要做法
1.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长堰路原为四级公路,路面宽度5.5-7米,通过提档升级工程,路面拓宽至7.5米,并增设道路标志标线、安防设施等,大大提升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同时,对桥梁进行同步拓宽改建,消除“宽路窄桥”,确保道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2.智慧化建设:沿线设置了集照明、LED显示屏、治安摄像头、环境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灯,不仅提升道路的照明效果,还实现了对道路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智慧化手段,有效提升道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生态景观打造:采用“海绵城市”理念,精心打造近3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包括清水平台、透水园路、骑行步道等,形成随季节变换色彩的生态廊道。道路两侧种植娜塔栎等耐水湿、寒旱且四季变色的行道树,为道路增添无限生机与美感。
4.文化融合与创新:深入挖掘水库村的乡村文化元素,将古朴典雅的民居、野碧风清的环境与道路景观相结合,打造“藕遇公园”、“尚品书院”等一批具有田园风光的观光体验点,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道路的景观内涵,更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5.产业带动与民生改善:道路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纷至沓来,为水库村带来人气和财气,村民们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据统计,2024年村民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约入4.08万元,同比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前增长63%。
二、社会成效
(一)改善出行条件,提升村民幸福感
过去,道路狭窄、坑洼不平,村民出行极为不便。如今,宽敞平坦的道路、清晰的标志标线、智能化的交通设施让村民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我一直希望家门口的道路能改善一些,现在路宽了,我特别开心。”水库村张阿姨感慨地说。道路条件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长堰路的提档升级对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带动作用。水库村周边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2018年至2024年底水库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39.54万元提升至185.54万元,增长率为29.9%。2019年,长堰路沿路大摆70桌“长桌宴”,邀请各方宾客与水库村民庆丰收、迎华诞、品河鲜,献礼祖国70华诞。今年,作为新晋4A景区,漕泾水窠景区在长堰路上举行千人露天长桌金山大宴——“水飨宴”。只见一方方八仙桌从村民家中搬出,沿着长堰路绵延铺开,首尾相连近四百米,构筑起一道极具烟火气的独特风景。“金山宴•水飨宴”的惊艳亮相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
(三)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振兴
长堰路提档升级的成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它的带动下,漕泾镇邓桥路、水泾中心路等20条农村公路紧随其后,陆续通过创建加入上海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的大家庭。
从一条路的惊艳到一张网的强大,漕泾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这些道路将原本散落的自然景观、生态农场与休闲景点精巧地编织在一起,形成连贯而丰富的体验网络,为漕泾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提供坚实支撑。
(四)提供可复制经验,助力农村公路发展
长堰路的提档升级工程不仅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区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它的成功实践表明,“四好农村路”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和模式的创新。通过科学规划、智慧建设、生态打造和文化融合等措施,可以实现农村公路与产业、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长堰路以其独特魅力和显著成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最美乡村路”的代表。“世道必进,后胜于今”,随着更多“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和推广,我们坚信,中国的乡村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和宜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