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 最美回乡路

“彩虹路”托起小山村的幸福梦

2025-11-07 11:40:12
申报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交通运输局
投上一票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东南部,蜿蜒的“彩虹路”如一条精美的彩练串联起潜水河奔腾不息的河水与袁家渡古码头的沧桑,这条全长4公里的黑色沥青路不仅是村民出行的“幸福路”,更是毛畈村从“三无”贫困村蜕变为中国美丽休闲村的“产业动脉”。依托“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四好”理念,毛畈村用十多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初秋时节,大别山地区群山叠嶂。驶入菖蒲镇毛畈村,一条蜿蜒的“彩虹路”在绿水青山间格外夺目。红黄蓝三色标线在黑色沥青路面上跃动,犹如舞动的彩练。

  “以前这条路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你看,多漂亮!”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望着眼前这条“彩虹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天堑变通途:一座桥带来的转机

  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那年11月,一篇《袁家渡应该有座桥》的新闻报道发表在省内媒体上。报道中说,在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境内的袁家渡,每天有12名小学生,自己撑竹筏上下学,很是危险。

  菖蒲镇宣传干事王先国回忆:“当时袁家渡南北两岸都已经修通公路了,南岸菖蒲镇境内铺筑了约6公里的水泥路,北岸由潜山水吼镇逆潜水河而上至袁家渡的水泥路也正在铺筑。这条河上,就差袁家渡一座大桥了!”然而,修桥资金最少也要500万元,当地政府无法承担,这座桥一直没修成。“在袁家渡修一座车辆、人员皆可通行的大桥,不仅方便当地群众出行,而且能打开岳西西南多个山区乡镇出入大别山的通道,甚至可以由此接纳八方游客旅游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我觉得意义十分重大。”王先国说。

  “太危险了!这座桥必须修!”时任岳西县代县长的周东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袁家渡这座桥修起来。他去北京出差,就会到相关部委争取修桥资金。转机出现在2010年8月。通过多方努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特批1500万元资金,用于安庆市“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在袁家渡新建一座220米长连接潜山和岳西两县的大桥是这个项目的核心部分。

  2011年3月28日,大桥建设正式动工。2012年1月8日,一座名为“天仙河”的公路大桥终于横跨两岸。通车那天,毛畈村及周边的群众自发来到桥头,欢呼声此起彼伏。“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在这一天照进现实。

  修路接力赛:一个村书记的十年坚守

  交通主要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毛畈村村内交通状况还需要大力改善,当时毛畈村14个村民组中仅有3条通组公路,剩余要么为土路、机耕路,要么就没有公路。许多中老年村民都还记得:“以前运粮、运化肥、买卖茶叶都靠肩挑背驮,下雨天路滑摔跤是常事,大老板和商贩看到路况直接掉头就走。”“路难走”导致毛畈村农产品滞销、人才流失,村集体负债62万元,贫困发生率高达30.27%。

  直到2014年,常年在外经商的姚有志响应号召,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第一次走访全村时,他看到的情景令人揪心:村民用摩托车运化肥,因路面颠簸翻车受伤;老人突发疾病,却因道路不畅延误救治……

  “要想富,先修路!这路必须修,马上修!”在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姚有志立下军令状。面对村集体账户为零的困境,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自掏腰包垫资启动修路工程。

  修路之初,阻力不小。有的村民不愿让出土地,有的担心筹资方案,有的甚至认为“山里人注定走山路,修路是瞎折腾”。

  姚有志带着村“两委”一家家走访,一户户沟通。白天测量规划,晚上开会协调,连续三个月没有休息一天。为节约资金,他亲自参与设计勘测;为保障质量,他整天泡在工地上监督施工。

  2015年,全村第一条通组水泥路建成通车,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走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初战告捷后,毛畈村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修路接力赛”。2016-2018年,毛畈村完成所有通组道路硬化,实现“组组通水泥路”。2017年岳西县启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毛畈村成为首批试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申请省级补助,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三大工程”,将原3.5米宽村道拓宽至6米,同步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拆除年久失修的漫水桥,过水踏步路面,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打通与潜山市水吼镇的跨县市沿潜水河两岸的两条通道,形成“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2020年毛畈村建成岳西县第一条通村旅游“彩虹”沥青路;2021-2023年实施田寺路毛畈境内的拓宽黑色化工程,打通通往岳西县城的快速通道;2024年启动入户道路黑色化工程,向“户户通沥青路”目标迈进。

  十年间,毛畈村累计新建和改造道路28.6公里,其中沥青路共计12.3公里,全村道路硬化率、通畅率均达到100%。

  虹途映青山:一条路驱动的美丽蜕变

  毛畈村的这条“彩虹路”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点,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沿着“彩虹路”漫步,处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袁家渡古码头上,游客们体验竹筏漂流,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农业公园里,孩子们采摘葡萄和火龙果;艺术民宿集群中,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学生们正用画笔捕捉着乡村美景,将这片绿水青山化作永恒的艺术作品。

  道路畅通带来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毛畈村构建起独具特色的“1+2+3+4”产业体系:1个综合观光园汇聚了30亩葡萄园、34亩红米园、15亩火龙果园和50亩螃蟹养殖基地;2座现代化加工厂包括年产能达15万斤的果酒厂和茶树花加工厂;3项特色旅游活动涵盖袁家渡漂流、沙滩越野车和研学实践基地;4大文化IP包括高山泉水大闸蟹文化节、农民春晚、农民丰收节和乡村音乐节。

  “路修好后,我们的葡萄运输损耗率从15%降到了3%,每公斤运费降低了0.8元。大闸蟹存活率提升至98%,冷链运输成本减少40%。”姚有志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脸上洋溢“更重要的是,这条路带来了人气和商机。现在全村已有民宿45家,农家乐50家,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

  电商产业也借着道路畅通迅速发展起来。姚有志带头开设了抖音号和视频号,通过直播带货推广“毛畈三宝”。70后女村干部严淑芳也成了乡村网红,粉丝量达9万多,带动村民直播带货收入超50万元。

  最让村民们高兴的是,路修好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

  “以前村里路不好,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路修好了,产业做起来了,大家都愿意回来了。”姚有志说,十年间,毛畈村返乡创业人数从不足10人增加到126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58家。

  这些返乡青年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刘结华、方百林、方沈浩等青年回乡创业,让该村的葡萄园、高山泉水大闸蟹、火锅店、越野车基地、咖啡屋等新业态越来越红火,也让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十年间,毛畈村实现了美丽蜕变。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负债62万元,到2024年经营性收入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980元增长到2.8万元;本地就业比例从32%提升到82%。昔日的“三无”贫困村,如今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从空中俯瞰,毛畈村的“彩虹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旅游大巴载着欢声笑语的游客,物流货车装着新鲜的农产品驶向远方。姚有志站在袁家渡古码头上,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万千:“这条路修的是民心,通的是富路,连的是未来。”

  路通则心通,路美则舒畅。“彩虹路”托起的,不只是毛畈村人的出行便利,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条“彩虹路”不仅连接了村庄与外界,更连通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让毛畈村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迎来了金山银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