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金神镇东嬉路:一条农村公路的三次蜕变链接乡村振兴的故事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素的话语早已深植人心。刚刚升级竣工的一条农村旅游线路“东嬉路”开通了。从桐城市区出发,朝着东南方向沿桐金公路011县道约7公里处左转便进入崭新的“东嬉路”。
路,本身是寻常的,而这条路却见证了当地二十年来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的完整历程。这条路北起金神镇草原村东塘组、南至嬉子湖方向的乡村道路,连接草原、塘桥、杨塘、玉嘴、孙桥、金神、黄盆7个行政村,绕过金神镇大半个圈儿。自2000年以来经历了三次彻底改造:2005年从土路变为柏油路,成为“致富之路”;2014年升级为水泥硬化路,成为“扶贫之路”;2024年拓宽为6米宽的“白+黑”双车道,成为“乡村振兴之路”。
2024年,金神镇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共计22.66公里,总投资22408100.83元,将原有路基拓宽7米、摊铺沥青路面,完善安防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条路的每一次升级都推动了当地产业迭代、民生改善和文化复兴,成为连接城乡、承载乡愁的“最美回乡路”。
在杨塘村了解到,东嬉路的三次蜕变直观体现了农村路网质量的阶梯式提升。上世纪70-90年代,东嬉路只是“歪歪扭扭连线永安大队与塘桥公社两地唯一的一条土路”,这里老是出个什么“鬼”,一阵风横绞便尘土飞扬,雨天却是泥泞难行。2005年的第一次改造修建了砂石烫铺柏油路,初步解决了村民通行问题;2014年第二次改造升级为4米宽水泥硬化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2024年的第三次改造则按照《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实施“单改双”、“白+黑”工程,升级为6米宽的沥青路面双车道。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宽度和材质的物理改变上,更体现在设计理念的提升上。“黄、红、绿”三条相依的彩带镶刻道路中间,既是安全带,又是景观带。新路安装了700多米临水临渠防护栏,提高了安全性能;采用沥青路面提升了行车舒适性;排水系统的完善增强了道路耐久性。正如黄盆村党总支书记赵树林介绍:道路由4.5米拓宽到6米,实行“白加黑”,满足了老百姓出行的同时也提升了行车的舒适性。
东嬉路的升级直接带动了沿线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道路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塘桥村,徽英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徽英指着行驶在新修柏油路上的快递车高兴地说:“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给我们企业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们企业发展有了更好的基础。当前正是桐城六尺巷旅游的旺季,我们每天都有特产运出村。”
东嬉路沿线各村依托便利交通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各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杨塘村实施小老树改造,新建排污管道,改善人居环境;玉咀村利用毗邻嬉子湖的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草原村、塘桥村等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道路畅通赋能产业发展,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良好局面。
产业发展的最佳效果,怎么看? 全看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正如杨塘村书记王勇所说,“杨塘村以经营、入股分红、抱团发展等方式让村连续四年集体经营收入均突破50万元以上。全村贫困户72户146人全部实现如期稳定脱贫,道路升级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东嬉路的变迁极大地改善了沿线村民的生活品质,真正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幸福路”。
在出行方面,道路升级解决了“出行难”问题。40年前,从杨塘村到金神街更是没有像样的道路。一条羊肠小道,穿过玉嘴韩庄、孙桥西马庄、小徐庄,通往金神街,现在则是“半小时到县城”的便捷交通。村民不仅出行更加方便安全,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
在生活服务方面,东嬉路的三次蜕变不断改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杨塘村在2006年全面普及并开通有线电视;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2009年新建骑龙小学教学楼;2018年全村自来水安装率达到90%以上,改厕500户;截至目前,杨塘村已安装路灯300盏;2024年,杨塘村依托交通便利的东嬉路和闲置校舍改造“银杏家园”助老项目,为农村困难含残疾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健康管理等服务,有效缓解了“吃饭不方便、精神空虚”等问题,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都得益于道路畅通提供的基础条件。
在社会交往方面,道路升级缩小了城乡心理距离。杨塘村于2020年新建的乡村大舞台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不再是“孤立”的农村居民,而是能够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的社会成员。一位村民感慨地说:“现在党的惠农政策给咱老百姓带来了福音,要叫农村的路都变成鱼脊型排水通畅的水泥路、柏油路。这才像乡村振兴的样子!”
东嬉路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建设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支持。虽然修路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如杨塘村在2024年改造时遇到的农户花池占用公共区域问题,但通过村干部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最终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位最初反对的老人最终表态:“村干部这么一说,真的是人心换人心啊!现在听你的,你修路我支持,这都是给咱老百姓办的好事嘛!”
在管理养护方面,金神镇积极探索路长制等创新机制,确保建好的道路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维护。镇里依托桐城南站交通引领效应,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全面对接推动省道S525升级改造,努力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东嬉路不仅是一条交通通道,更成为展示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道路建设注重与乡村文化元素融合,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瞧,东嬉路两侧尽显产业兴旺、农村种养殖业形势喜人的新景象。塘桥村“大块头”农家乐、“桐金堂”饭店吸引众多游客;杨塘村于2012年实施的金嬉园林绿色长廊绿化工程,使道路成为景观带;玉嘴村2000亩水面种植的芡实翘首以盼;孙桥村贝贝南瓜漫山遍野;金神村农产品交易市场热闹非凡;黄盆村分明就是个典型的鱼米乡村。道路沿线自然村落保持传统风貌,成为记住乡愁的载体。道路本身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乡村发展史的见证。
东嬉路还促进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新建的杨塘村乡村大舞台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道路畅通使得城乡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一位村民感叹:“现如今,咱们农村人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这条路功不可没!”
道路与文化的融合不愧为“最美回乡路”。不仅在外务工的游子回家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承载了他们的乡愁记忆,连接着他们的过去与现在,成为了情感纽带。
金神镇将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对接推动省道S525升级改造,努力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注活力。
东嬉路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见证金神镇这片土地的振兴与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乡村与城市的美丽纽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