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永福县崇山古名居-水洞头公路
在群山环抱与田野纵横间,有这样一条路,它既肩负着产业流通的使命,让乡村的特色产业顺着车轮驶向更广阔的市场;又承载着文旅体验的期待,将沿途的风光与乡愁化作游人脚下的风光。它不是单一的“经济线”,也不是纯粹的“风景线”,当货车的鸣笛声与游客的欢笑声在此共鸣,这条路便有了独特的魅力。它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的沃土,用畅通的脉络串联起田间地头与工厂市集,让特色农产品高效流转;另一头连着文旅融合的画卷,将青山、古村、田园等景致串珠成链,成为人们奔赴自然与乡愁的通道。这条路,以“一肩挑两任”的姿态,解锁了产业兴旺与文旅繁荣的双重价值。它就是永福县罗锦镇村道崇山古名居-水洞头公路。
崇山古民居-水洞头公路起点位于县道苏桥-罗锦公路k11+970公里处,终点位于水洞头桥,公路k0+k0+600段为8.5米宽的沥青双车道,k0+600-k4+210段为5米宽的沥青单车道,路线上唯一一座桥已于2024年完成改造重建。这条路将崇山古名居文化旅游景区、富硒稻田等连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领略乡村文化风光,让村里的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同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该地富硒米、砂糖橘、土豆等特色产业发展卖上了好价钱,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它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产业路。
“交通+旅游”的风景路。永福县致力于推动农村公路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崇山古民居-水洞头风景路,提升景区资源对外通达水平。站在公路的起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条8.5宽的沥青路,距离70米地方树立着一个高高的牌坊,上面写着“崇山古民居”五个大字。崇山古民居属于AAA景区,村落内现存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由李氏家庭旧居,李氏宗族祠堂,及其它古民居20余座组成。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该古民居集历史、研学、观光于一体,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011年被评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26日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荣获第一批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而崇山古名居-水洞头公路就是连接村落的纽带,它从古民居旁蜿蜒而行,与县道苏桥-罗锦公路相连,连接景区的路段为8.5宽的双车道。公路的一侧,高树、假山、荷花池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别致的小景,另一侧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充满了田园气息。为旅客出行观光提供了绿美舒安的通行环境,为古民居的发展筑牢了交通保障。
“交通 +产业 ”的致富路。俗话说的好“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崇山古名居-水洞头公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激活乡村产业的致富路。出了崇山古民居景区,道路两旁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农田。有种稻谷的,连片的稻田如绿色绸缎铺展至远方。春耕时,农户推着农机沿公路直达田埂,秋收时稻浪滚滚,收割机顺着公路穿梭田间,收割的稻谷能马上运输出去,省去了肩挑手提的辛劳。也有种砂糖橘的,收货的季节,果树上会挂满了橙红的果实,过去交通不便,果子采摘后难以运输,如今货车能直接开到果园旁,采摘下的鲜果能迅速装车,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因道路不平造成的蔬菜破损损失,当地的众多传统产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果农们说:“有了这条路,我们的橘子运输出去方便多了,成本减少,收入都增加了。”这条公路,串联起了稻田与果园,不仅让农产品运输更便捷,让乡村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每到收货的季节,金黄的稻谷和橙红的果实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成为了村民们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这条路,串联起发展与诗意。它既是产业振兴的“动脉”,让新鲜的农产品乘着货车驶向远方,托起一方经济发展的底气;也是文旅融合的“纽带”,将沿途的青山绿水、古村院落串成画卷,让游客在山间步道邂逅风光,在特色民宿感受乡韵。在绿水青山之间架起了振兴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最终铺就出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见产业、又见风景的幸福之路。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