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 最美回乡路

玉州区鹏垌村:交旅融合铺就“最美回乡路”

2025-11-07 14:54:09
申报单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交通运输局
投上一票  

  清晨的阳光洒在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的门楼牌坊上,一辆辆自驾车沿着宽敞的水泥路缓缓驶入,游客们举着手机打卡古巷道、古戏台与花园,农家乐老板陈世念忙着招呼客人——这幅热闹的乡村图景,藏着一条“路”的逆袭故事。曾经,这里是全镇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庄;如今,以仁东至木根公路为代表的“四好农村路”,不仅让鹏垌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更成为玉州区交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破局:从“泥泞堵”到“通畅美”,一条路改写村庄命运

  2011年的鹏垌村,是陈世念心中“不忍回望”的模样。“村里到处坑坑洼洼,连条像样的硬化路都没有。”作为刚上任的村主任,他看着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老人靠零散种养维持生计,村集体年收入仅两三万元,甚至不够日常开支,满心焦灼。彼时,仁东镇虽紧邻玉林城区,但鹏垌村因交通闭塞,像被遗忘的角落,“想卖点农产品得扛着走几里泥路,游客更是影子都见不着”。

  转机出现在“十三五”之初,国家“村村通硬化路”政策的春风吹到了玉州大地。玉州区将农村公路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工程”,整合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村民捐款与投工投劳,全力织密农村道路网。随后,鹏垌村开始了“通路革命”:泥泞小路被拓宽硬化,路基加固、排水设施配套,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道,渐渐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口牌坊,串联起村内各个角落。

  路通了,变化接踵而至。村里盘活闲置土地,打造康乐庄生态园;挖掘明清古巷道、百年古树等资源,申报古村落遗址保护项目;村民们纷纷返乡创业,农家乐、土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陈世念退任后,也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农家乐,“旺季时一天能接待几十桌客人,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2024年,途经鹏垌村的仁东至木根公路获评玉林市“美丽农村路”,这条全长4.15公里的公路,不仅让鹏垌村告别了“出行难”,更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大门——如今的鹏垌村,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央视、人民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广西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织网:从“一条路”到“一张网”,玉州交通撑起振兴骨架

  鹏垌村的蜕变,并非个例。在玉州区,“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早已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覆盖”。自1997年设区以来,玉州区先后推进“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乡乡镇镇通二级公路”等工程,创下多个“广西率先”:200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100%通公路,2002年在广西率先实现乡镇100%通二级以上公路,2014年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截至2025年,玉州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42.78公里,较1997年的83公里增长193%,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屯为末梢的“放射状+环状”公路网,如毛细血管般连接起城乡。

  “以前从村里到城区要绕1个多小时,现在走新修的公路,20分钟就能到。”家住都甘村的菜农庞大叔深有感触。他种植的菜心、苦麦菜、小白菜等绿叶蔬菜,以前因运输不便常烂在地里,如今收购车辆能直接开到菜地边上,“路好走了,我们的销路也打开了”,这条路正是玉州区“产业路+旅游路”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玉州区重点谋划农村公路与产业、文化的结合,在仁东至木根公路、排榜至高山村等路段,配套建设农产品交易点、旅游标识牌,让公路不仅是“通道”,更是“产业链”。

  长效:从“建得好”到“管得好”,养护运营守住发展成果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玉州区交通运输部门深知,路修好了,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才能让“致富路”长久通畅。为此,玉州区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路产路权保护机制:区级成立路政大队,定期巡查打击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行为;乡镇设立交通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协调;村里聘请“路长”,由村干部或老党员担任,日常巡查道路状况,及时上报破损情况。“现在谁要是在路边乱堆杂物,‘路长’第一时间就来劝离,大家都把公路当成自家‘院子’爱护。”鹏垌村村民李阿姨说。

  在养护资金保障上,玉州区同样走在前列。玉州区县、乡、村每年每公里养护经费分别达到1.8万元、1.3万元、0.6万元,高于自治区标准。且在2024年,该区在广西率先将207公里农村等外村屯路纳入政府财政管养,真正落实“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管养机制。同时,还推行“管养分离”模式,通过市场化招标引入专业养护公司,配备专业机械,实现养护专业化、机械化。目前,玉州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路率保持在85%以上,“以前路坏了要等很久才能修,现在只要上报给交运部门,小问题当天就能处理,一点不耽误出行”。

  运营服务也同步升级。依托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玉州区实现了“村村通客车”,5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农村公交或客运班车,每天累计运送乘客约4500人次,年均运送乘客约150万人次。“以前去城区看病要转两趟车,现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全程只要3块钱。”家住木根村的张奶奶说。此外,玉州区还积极谋划开通“旅游专线”,未来将从城区直达鹏垌村等景点,方便游客出行的同时,也让村民的土特产能通过客运班车直达城区市场,真正实现“路通、车通、财通”。

  如今,行走在玉州大地,一条条“畅、洁、绿、美”的农村公路,串联起古村落、生态园与产业基地,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鹏垌村的“一条路改变命运”,到玉州区“一张网撑起振兴”,“四好农村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连接城乡、激活产业、传递幸福的“纽带”。这条“最美回乡路”,正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像鹏垌村一样,在交通的赋能下,焕发出蓬勃生机,走向更红火的未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