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赋能产业振兴:横黄公路织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一、总体介绍
在广袤的乡土中国,一条条农村公路如同跃动的动脉,为沉寂的乡村注入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它们跨越山川,连接城乡,不仅解决了“行路难”的困境,更成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通道”。湖南省宁乡市的横黄公路,便是这样一个鲜活而深刻的案例。这条全长15.2公里的公路,以其十余年的嬗变与赋能,生动诠释了“修好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富足一方百姓”的实践逻辑,为“农村公路助力产业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写下了精彩的注脚。它雄辩地证明,农村公路绝不仅仅是通行的载体,更是强大的经济发展平台,通过破除交通瓶颈,直接催生和壮大了特色农业,引爆了乡村旅游,赋能了农村电商,形成了三产融合、互促共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主要做法
横黄公路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交通先行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对乡村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握,通过一系列关键举措,系统性、全方位地释放了公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破除壁垒,构筑产业发展快车道
产业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在过去,宁乡西部乡镇虽拥有丰富的物产与旅游资源,但受制于崎岖难行的旧路,“山里货运不出,山外人进不来”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优质的农产品只能局限于本地市场,卖不出好价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秀美的山水风光“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面对这一困境,宁乡市精准施策:
1.提升道路等级,夯实通行基础。于2009年建成新的横黄公路,并后续进行沥青改造、亮化工程,使其从一条崎岖旧路蜕变为路基宽阔、路面平整、安全顺畅的二级公路。这从根本上改善了行车条件,保证了运输效率和安全。
2.对接高速路网,融入区域循环。随着益娄衡高速公路的通车,横黄公路与之实现无缝对接。这一关键举措,使宁乡西部乡镇实现了“半小时上高速”的跨越,极大地缩短了与长沙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使该区域得以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
3.降低综合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交通格局的根本性改善,彻底打破了地理隔离,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强了区域吸引力,为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空间的深度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产业提升铺就了坚实的“快车道”。
(二) 路衍产业,激活多元融合新引擎
道路的通达,如同打通了产业的“任督二脉”。宁乡市依托横黄公路带来的交通优势,积极引导和培育沿线产业,形成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多元共生、融合增效的生动局面。
1.赋能特色农业,打通市场通道。助力“沩山毛尖”香飘万里:针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沩山乡的茶叶产业,横黄公路发挥了“生命线”作用。便捷的物流使得清晨采摘的茶叶嫩芽,下午便能快速送达省内外市场,不仅保障了茶叶的新鲜度,更通过品牌效应的扩散,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政府与行业协会借此引导茶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推动多元特产拓宽销路:对于横市镇的优质烟叶、艾草制品,黄材镇的辣椒、大米、猕猴桃等,公路的畅通吸引了更多客商前来收购,也为发展订单农业、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引爆乡村旅游,串联美丽经济。“串珠成链”整合资源:横黄公路被有意识地作为旅游廊道进行打造,它与区域路网协同,将沩山风景区、千佛洞、青羊湖、炭河里西周文化遗址等分散的文旅资源“珍珠”串联成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极大提升了各景点的可达性和整体竞争力。文化IP驱动深度体验:以炭河里遗址为核心,借助交通改善带来的客流潜力,重点打造了炭河古城景区和《炭河千古情》演艺等文化产品,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动态体验产品,成功塑造了区域文旅核心IP,吸引了大规模游客。
3.培育农村电商,拓展销售新渠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横黄公路的畅通,使得快递物流服务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延伸至乡镇和村落,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鼓励新业态创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返乡青年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模式,销售本地农特产品。推动农产品从“提篮小卖”向“网销全国”转变,不仅拓宽了销路,增加了农民收益,还倒逼农业生产在标准化、品牌化、质量安全上不断提升。
(三) 精管细养,保障公路可持续发展
一条公路要持续发挥产业引擎作用,离不开精心的管理与养护。宁乡市将横黄公路作为“四好农村路”的典范来打造:
1.坚持规范养护。建立规范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到位的日常巡查与养护,确保道路长期处于安全、畅通、整洁的状态。
2.优化公共服务。开通高频次的公交班线,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交流与旅游发展。
3.注重生态和谐。在管理与养护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公路与周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的和谐,使公路本身成为全域旅游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增强了其对产业的持久吸引力。
(四) 综合治理,共享融合发展成果
产业的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于民,并反哺乡村建设。横黄公路的赋能效应也延伸到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层面:
1.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沿线村落借助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机遇,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屋场建设、庭院经济培育等工作,将公路景观与田园风光、水系治理融为一体,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新貌。
2.推动乡风文明提升。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结合“屋场夜话”、文化长廊等基层治理与文明培育活动,共同促进了乡风文明的提升,激发了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良性互动。
三、取得成效
横黄公路的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深刻改变了宁乡西部乡镇的发展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一) 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1.特色农业价值倍增。“沩山毛尖”借助便捷交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带动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成就了数亿元的综合产值。其他特色农副产品也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优价,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
2.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以炭河古城为代表的文旅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文旅产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可观的门票收入,更极大地拉动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消费,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消费链条。
3.农村电商迅速成长。农产品电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销售的重要补充和增长点。农民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全国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4.三产融合格局形成。农业为旅游提供特产和体验内容,旅游为农产品扩大销路和提升品牌,电商为两者提供新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横黄公路沿线形成了特色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引擎、农村电商为纽带的三产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良好产业生态。
(二) 就业岗位显著增加,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1.就业渠道极大拓宽。据不完全统计,横黄公路带动的文旅产业及其辐射效应,为当地提供了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在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创造了大量用工需求。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从传统的单一务农,转向了景区服务、餐饮住宿、电商运营、特产销售等多元化就业。
2.收入结构优化与增长。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并重,且总额持续增长。在景区工作、开办农家乐、销售特产等成为重要的增收途径。仅炭河古城景区带动的综合消费就超过10亿元,发展的红利切实惠及了广大百姓,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
(三)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和谐进步
1.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乡村建设,公路沿线的仁桥村、黄材镇多个屋场等,通过整治和建设,呈现出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貌,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2.乡风文明不断提升。物质生活的改善、发展视野的开阔,以及基层治理的有效开展,共同促进了乡风文明的进步。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风气新”的良性循环。
结语
横黄公路的实践,是“农村公路助力产业提升、就业增收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与宝贵经验。它始于对“若要富,先修路”这一朴素发展规律的遵循,通过高标准的道路建设、精准的产业引导、持续的精细管理和普惠的成果共享,将一条普通的农村公路,打造成为驱动区域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性发展平台。它成功地破解了过去因交通不便导致资源“沉睡”的发展困境,激活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重业态,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融合发展动能,最终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横黄公路的成功启示我们,继续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并注重与产业规划、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更加磅礴的动能。这条公路所织就的,不仅是一幅乡村产业兴旺的新画卷,更是一条通往更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